APP下载

研·学·评融合理念下的教研模式探究

2021-11-19陈敏竹成佳

现代科教论丛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案学情教研

陈敏 竹成佳

摘要:一堂精彩的课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了高度一致,而评价就是检测学生的学的一个途径。集体教研是教读教材,教参以及学情的基本途径。在集体教研的引领下,教师才能集思广益,深入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共同探讨出符合学生学情的教案。教案作指导,课堂才能扎实有效,也因为有了与教、学一致的评价,同年级组的教师也能进行同课异构。

关键词:研·学·评融合  教研

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一直未停止,学校的教研工作的开展成了基础教育改革路上的一块基石。集体教研更是必不可缺的。集体教研让同年级组的教师能够一起探讨教参、教材,并结合本校学情,拟定与学情较为相符合的教案。在教案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中,再根据学生的生成性,适当的调整教案,从而到达高效课堂。

一、研·学·评融合的定义

研,即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课标是从国家层面制定的一个育人目标,教材则是承载这个目标的基本载体,而学生则是落实这项目标的对象。只有研究清楚这三个方面才能更好的对教学有的放矢。学,即学什么,如何学。“学”是以教材为基础,一堂课中所呈现的内容。评,即对课堂的评价。评价教师教的如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如何。

二、研·学·评融合的作用

研·学·评融合的作用在于教师只有研究了课标、教参、教材,才能够把握教材中的每个单元甚至每篇课文所承载的意义。而集体教研则是集合教师们的集体智慧对课标、教参、教材地深入解析,以免固步自封、以点概面。教学则是实践重地,教师的能力及学生习得效果,在课堂中便能一目了然。评价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以研为起点,以学为支撑,以评为依据,以此发现问题,改善课堂,提高教师能力及学生的习学习效果。

三、研·学·评融合的模式

(一)精心准备的集体教研

1、教研背景

三年级学生在习作方面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衔接学段,从一二年级的写话,到六年级的习作,三年级的习作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年级组就针对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习作,教研组对典型课例进行解读。

2、教研流程

首先,目标解读。教师对三年级下册第6单元进行了单元语文要素解读,然后落实到习作目标的解读,在《课标》中对习作先提出了总目标为“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接着,解读年段目标,在一二年级中习作目标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三、四年级的习作目标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五、六年级的习作目标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通过对年段目标的解读,教师抓住了,三年级的习作目标就是“写清楚”。之后,教师落实到单元习作目标“写一个人,尝试寫出他的特点,能给习作取一个表现人物特点的题目。”也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学会运用一件事或一系列日常行为写出身边人的特点。学会运用‘绰号+人称’的形式拟一个体现人物特点的题目。”

其次,学情解读。一是从年龄特征分析,在习作方面大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或有一定的惰性,学生愿意说,但不愿意动笔写,或者书面表达的能力较弱,脑袋里想的很多。落实下来就“偷工减料”。二是从习作学情分析,这次习作是学生第三次接触写人,第一次是二年级下册写《我的好朋友》,第二次是三年级上册写《猜猜她是谁》,这两次习作均为片段式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是学生们第一次完整地完成一篇写人的习作。

最后,教案设计。在集体教研之前,同年级的老师自己先设计一份教案。在集体教研的时候共同探讨出一份基于目标、学情的教案,在教案的指导下,由一位教师进行课例的展示。

(二)深刻思考的学与评相融合

教师教的内容与学生的学,评价要达到一致性,才能更好地检测出课堂教与学的实效性。因此课堂评价的维度就要细化到位。

1、课堂评价维度

一堂高效的课堂,不尽要目标明确,突破重难点,还要关注学生的习得情况。针对本次课例,从各环节时间计量、单生应答人次、学生游离、投入状态观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作品分析等五个维度进行观察。

(2)单生应答人次

全班总人数共44人,单生应答次数为45人次,应答人数为25人,约占全班总人数的56%,其中有19人未参与应答。应答次数最多的为单人六次。

策略:教师在抽单生应答时,可以把关注面再放宽一点,并且还应关注中等生以及学困生的课堂习得情况。

(3)学生游离、投入状态观察

观察情况:在本堂课中学生游离共计三人,约占全班人数的6%,分别在第二组和倒数第一组,游离现象集中在词语联想环节以及老师讲解环节。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在词语联想环节,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进入探索状态:某同学与同桌讨论以及坐姿不规范;在回答问题和老师讲解时没有倾听:讲事例环节:一名同学讨论嬉笑,一名同学询问。

写事情活动:一名同学玩本子。勾画环节:一名同学讲话。

策略:学生在游离状态时,教师应该用音量或者走到其面前进行适当提醒。

(4)学习任务完成观察

观察情况:

本堂课投放了10个任务,老师在设计课堂任务的时候,紧紧围绕本课核心问题,指向教学目标,并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进行的任务投放。

不足之处:1、老师投放任务不明确,学生不知道应该做什么。2、老师对所投放的任务总结回顾不够及时。3、所投放任务完成的情况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策略:教师在学生无法接收问题时,应根据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明晰自己该在哪个环节做怎样的事。在每个环节活动之后,教师应该利用小结进行知识点的回顾。学生未达到预期效果,应考虑时间是否投放不足或问题过难。

(5)作品分析

通用标准:字数是否达到300字左右,语句是否较通顺。专用标准:1)、题目是否具有人物特点。2)、是否用上了一件事情或者日常行为表现人物特点。3)、事件或者日常行为是否准确表达出人物的特点。

情况分析:3年级4班共44人,习作共44本。通用标准达标人数40人,有4人未达标,未达标的人都只写了100字左右。(其中3人经常习作字数不达标,另一位偶尔不达标)

专用标准:题目是否有特点:43人达标,1人未达标,写的是:姐姐讲的《布偶女儿》。

专用标准:44人均用上了一件事情或者日常行为来表现特点。

专用标准:是否准确表达特点:33人达标,11人未达标,其中7人先用事情写了特点,然后就写偏了,要么写到其他特点,要么侧重写自己了。其中4人是字数没写够,无法表达准确。

(三)精彩的同课异构

在经过了课例及课堂分析之后,针对课堂中发现的问题,再结合自己班上的问题,对教案再一次进行修改,之后各自老师在自己班上进行同课异构。例如:在启发学生发现用具体的事件来展示人物特点时,学生未能理解“具体事件”一词,教师可在自己的课堂中调整为“一件事情”来解释,让学生能够理解。在引导学生说身边人的特点时,学生大多思维受到局限,往往只会说自己的同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举生活中身边人的特点来开拓学生思维,引导之后,学生能说出“酒鬼爷爷”“历史迷的大姨”等符合要求的题目。经过同课异构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再次分析。

情况分析:本班共46人,习作共46本。通用标准达标人数:45人,有1人未达标,一位学生只有200字左右,她表达力较弱,平时也写不够字数。

专用标准:题目是否有特點:44人达标,2人未达标,一人写的《我的爱讲话又爱看书的同学》,另一个写的《我的姐姐》。

专用标准:46人均用上了一件事情或者日常行为来表现特点。

专用标准:是否准确表达特点:42人达标,4人未达标,其中一个同学写了两个特点。其中2人同学标题的特点与后面的日常行为所表现的特点不相符合。其中1人是字数没写够,无法表达准确。

同课异构后的学生习作分析,与课例展示的习作结果对比,学生在习作目标的达成方面都要落实得更到位。

结束语

基础教育的改革下,“教什么”“如何教”与“学生学什么”是永不变的要点。研·学·评融合的目的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解读教材、教参的能力,还能够让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从而设计出符合本班学情的教案,进而促进课堂的实施。在研·学·评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明白“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学生如何学”。在研·学·评融合下,课堂开始变革,以研促教,以教促学,以学生为起点,又回归到学生,才是教育的本真。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

[2]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探究[J]. 刘方.  作文成功之路(上). 2015(01)

[3]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J]. 焦奎兰.  华夏教师. 2014(07)

[4]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方式的实践及反思[J]. 刘彩侠.  教书育人. 2017(10)

[5]别样的精彩——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有感[J]. 刘菊香.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3(10)

猜你喜欢

教案学情教研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触摸春天》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