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左、右江作家群的文化特征

2021-11-19邓玉莲

南方文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壮族文学小说

左、右江流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左江是西江水系上游支流,从发源于越南谅山北岭的平而河,流经龙州、崇左、扶绥、邕宁四县,于邕宁县宋村与右江汇合后流入邕江,主要支流有水口河、明江、黑水河;右江是西江支流郁江的中游河段,从百色市区澄碧河口,流经田阳、田东、平果、隆安等县至南宁市西郊宋村与左江汇合成郁江干流河段。左江河谷为崇左,右江上游即为百色,百色和崇左都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左江、右江流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左江两岸有驮柏山等二十余处崖壁画点(俗称花山壁画),左江花山壁画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右江上游的田阳县敢壮山,是壮民族文化发祥地、布洛陀文化遗址和壮族始祖布洛陀的故乡,是壮族人民向往的精神家园,也是红七军起义的革命根据地。左、右江流域活跃着一群具有布洛陀般开拓进取精神的作家,他们靠着对文学的真诚和笔耕的勤奋,逐渐走入全国视野。在广西的寻根文学热潮中,以壮族为主体的左、右江作家群在新时期呈现百花争妍的格局。左江流域代表作家有陆地、凌渡、冯艺、孙步康、岑献青、严风华、李甜芬、黄神彪、韦纬组、农耘、赵先平、周耒、梁志玲、黄鹏等;右江流域代表作家有黄勇刹、陈雨帆、潘荣才、岑隆业、黄佩华、常弼宇、杨长勋、黄承基、杨映川、陶丽群、姚茂勤、罗南、许雪萍、吴鸿村、梁福、黄志伟、杨唐唐等。左、右江作家群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奇幻性、多样性和现代性三个方面。

一、奇幻性

以壮族为主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壮族祖先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和与其他民族的磨合,形成独特的壮族文化特征:“它的核心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即含蓄内向的民族性格、开朗上进的乐观精神、自强自主的心理特征、朴实淡雅的艺术风格、谦和礼让的民族传统、重农轻商的经济思想。这六个方面形成了壮族文化核心的质子,非高能的外来轰击不足以引起突变,因此,它们应当是壮族文学艺术之根。”①朴实淡雅的壮族艺术风格确实一直存在。而壮族文学的奇幻性与质朴性一直是并存的。从花山壁画、布洛陀神话和花婆米洛甲造人的神话,可以窥见一斑。“少数民族文学源头来自丰富多彩的神话,奇幻的色彩理所当然是共同的特点,但壮族文学这种奇幻的风格又是溶渗于朴实之中的。”②充满着神秘奇幻色彩的花山壁画和布洛陀神话,形成“百越文化”的鲜明特色,并深深影响着壮族文学的发展。壮族文学如果从创世史诗《布洛陀》算起,迄今已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布洛陀》《布伯的故事》《莫一大王》等,已经成为壮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壮族文学植根于现实的沃土,并吸收民族民间文学的养料,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因此在新时期,广西作家梅帅元、杨克率先提出要继承文学传统,提倡书写“百越境界”。他们认为“表现百越民族的审美理想的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以及师公文化、道公文化等,构成了百越民族真实生活整体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③。响应梅帅元、杨克的书写“百越境界”的号召,新时期首批具有百越文化传统色彩的“百越境界”的作品有《黑水河》《纤魂》《在有白鹤的地方》等。“‘百越境界作品较多运用过去用得较少的幻觉艺术手法。这里不仅有幻视,还有幻听、幻嗅、幻觸等,把幻觉与现实感觉勾连交叉叠映,将神话传说、巫术妖咒等带有较多神秘虚幻意味的古民族的文化因素翻新巧用,力求造成一种意象纷繁、景象恢宏,更接近于百越人对生活的感知方式的一种艺术境界。”④《黑水河》中的“羽毛味”“羽人唱”“赤蛇舞”,利用幻嗅、幻听、幻视的生理错觉营造艺术意境;孙步康的《纤魂》揭示了百越民族风俗中虐待妇女的旧传统伦理道德受到现代思想意识的冲击,女幽灵的形象是歌颂妇女的善良和宽厚;《岩葬》通过主人公的死反映民族习惯势力对现代文明的强烈抵制;黄佩华的《生生长流》描写三公农兴良的人生起伏,反映了壮族麽公文化的勃勃生机。麽公文化是红水河流域的民间宗教文化,麽公的职责是为人们祈福消灾、驱鬼侍神和丧祭超度。农兴良年轻时救了一名外乡大麽公而得到了真传,成了红水河一带颇有名气的麽公。“在《生生长流》中,我们再次感受到他在家族、乡土、文体之间寻找自己艺术世界的努力,尤其是在对家族每一位前辈人物的描写中,那些渗透人物之中的乡土和生存境况给读者再现了一幅幅南方神秘的浮世绘。”⑤冯艺近期发表的散文《峨边黑竹沟》颇具奇幻色彩。因为峨边彝族自治县的黑竹沟古往今来发生不少神奇诡秘的事情,如1946年在峨边失踪的中国航空139客机、人畜集体入沟神秘失踪的系列事件。口口相传中,黑竹沟更加灵异变幻。“这一回,我是真正感受到黑竹沟的色彩和气息,我也仿佛听到魔鬼的呼唤,这是黑竹沟傲然世外、兀自生息的洪荒气度。”⑥作者壮着胆子,不但直飞天上俯瞰黑竹沟,还在地面深入人畜失踪的“魔沟”,对于生命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赵先平新作《仙琴》描述左江边的瀑姆村壮族仙琴艺术的传承,巫婆的巫术法事为人祛病消灾,并且代代相传。姐姐农先琴不但继承家族的仙琴艺术,而且仙姑附体成为小天婆。小说神秘传奇又不乏现代科学理念。可见,新时期寻根文学热潮以来,左、右江作家群对于“百越境界”的追求做出了不少的努力,可以看作是对古代壮族文学奇幻性的继承和发展。

二、多样性

新时期以来,左、右江作家群有个共同的创作趋向:以悲悯的情怀书写底层,以赤子之心书写家乡。他们的文学风格凸显质朴清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土题材的书写

新时期之前,陆地发表的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和《瀑布》,两部小说对壮族地区的风土人情有细致的描写,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黄勇刹的《刘三姐》电影剧本的创编,让广西名闻全国。新时期以来,散文家凌渡(凌永庆)出版有散文集《故乡的坡歌》《南方的风》《听狐》《萤火在山地里飞》等,都是以乡土题材为主。凌渡是一个生态意识很强的作家,他的笔下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如此美丽和值得尊重;散文家、诗人冯艺,出版有多部诗作和散文集。他对故乡一直怀着纯真的赤子之心。他的《还乡吟》吟咏绿叶对根的情意;《朱红色的沉思》在明江边的花山岩壁画下发思古之幽情;《血铜鼓》礼赞壮乡女性用生命铸就的大铜鼓是民族的骄傲;《觅之叹》中诗人追寻祖先的足迹;《湿漉漉的相思》中诗人对故乡的深情跃然纸上;《岸边的人家》赞扬壮乡河边的女人成熟硬韧的性格。诗人韦其麟在冯艺的散文诗集《朱红色的沉思》序言中评价道:“他对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民族,怀着一胸赤诚、一胸深情。”故乡是诗人创作用之不竭的源泉,对乡土的真挚情怀,是诗人文学创作最根本的血脉。冯艺有多部散文集,如《逝水流痕》《桂海苍茫》《红土黑衣》和《沿着河走》等。散文创作阶段多涉及广西历史地理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彰显作家的人文关怀。散文集《沿着河走》有多篇是写乡土题材的,如《母亲记》《老蓝的母亲》《伯母的粽子》《靖西女人》《板池天琴声》《瑶山石碑》等。另外,新作《上瑶山记》是向费孝通和王同惠夫妇致敬的散文。作者带着妻女,攀爬大瑶山,追寻他们科学考察的足迹,是对他们为人为文的精神朝圣,感情真挚虔诚。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种根性写作,他们的根扎在民族母体里。”严风华出版有散文集《一座山,两个人》《壮行天下》等十部。他的散文《一座山,两个人》,浓浓的乡野情结洋溢在字里行间:翠绿的青山、清澈的河流、生机勃勃的庄稼、炊烟袅袅的农舍,一派陶渊明式的田园风光。黄鹏散文集《家园气象》的家国情怀。黄承基的诗有浓郁的壮族文化韵味,弥漫着大山里的生活气息。他的诗集《乡愁德保》,字里行间无一不透露着深厚的乡愁。《远行》组诗是他远离家乡所有情思的汇集。黄承基诗歌中传达的是他对家乡那块红土福地和秀美山川的眷恋。女诗人许雪萍,诗歌创作始终坚守悲悯与爱的诗性心灵和对自然与人生的生命观照。她的诗集《河水倒流的声音》写家乡西林,是她诗歌创作灵感的来源。她真诚而执着地书写乡情,诗意地呈现桂西地区乡村生活,具有宁静纯美的田园诗风格。罗南的散文集《穿过圩场》,呈现的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桂西北的乡村世界,展示了丰富充盈的民俗文化、乡土人情和伦理。罗南擅于深入到乡村生活的内部,聚焦乡村生活的原生态,反映乡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散文《娅番》塑造一个强悍的汉族女性形象。娅番在壮族人眼中是一个异数,受到排斥和欺负,但她为家道中落的一番传宗接代,撑起枯萎的树丫。黄佩华是一个关注河流的作家。“黄佩华最重要的小说主要以驮娘江和红水河为背景,河流成为他小说创作中最为生气勃勃、源远流长的元素。”⑦他的小说《红河湾上的孤屋》《涉过红水》《河之上》《生生长流》等,都是以河流为背景展开的,描写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表达了他对故乡河流的深深眷恋。在作者眼中红水河就是壮族的母亲河,她承载着壮族文化;他的长篇小说《杀牛坪》展现家乡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壮族先民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关系。常弼宇的中篇小说《歌劫》,以歌圩为主线,表现桂西山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变迁,以及布洛陀人的历史传统、民族心理与风俗习惯。朗与五姐妹因对歌结歌仇,独脚篾匠与歌圩二姐因对歌结情怨,山里人的爱恨情仇都是通过直白、野性的山歌来表达,凸显了布洛陀文化的质朴性特点。岑献青小说在展示壮乡生活和民族历史生活时,表现出对女性的生存和命运独到的关注。在她的《裂纹》《蝗祭》《天孕》等作品中,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描绘了壮族女性情感世界的悲欢离合。陶丽群绝大多数的小说以桂西山村生活为题材,关注社会底层,突出地域性色彩,擅长描写风土人情,如《一塘香荷》《乡村系列》借抒情的方式歌颂田园牧歌式生活,《寻暖》《漫山遍野的秋天》用启蒙者的眼光揭露乡村伦理运行中的陈规陋俗,表现深切的人文关怀。梁志玲小说围绕桂西南底层女性的生存空间、衣食住行、爱情婚姻等方面展开女性叙事,通过呈现底层女性的生存境遇,反映严峻的社会问题。杨映川长篇小说《圣堂之约》展现大瑶山风情,表现人们对于信念、灵魂和文化的朝圣,是一部致敬费孝通和王同惠夫妇的新作。小说的人物都在朝圣路上,无论是汉族的杜孝和与王知微对于大瑶山文化的朝圣,还是蓝美凤百草救人、蓝石林重兴瑶寨、赵果敢修路炼心,每一个人的灵魂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升华。

(二)边境题材的书写

梁福的《岑毓英》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翔实记载了壮族历史上功勋卓著的西南将帅岑毓英的一生,成功塑造了一个民族英雄形象。作者梁福用多年时间和精力努力去挖掘历史人物背后蕴藏的巨大精神力量和表现出来的人性之美。赵先平擅长写左江边境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他的长篇小说《穿过密林》是写左江边境的革命斗争史。小说写崇左黑水河流域的革命斗争故事,从民国写到1986年,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写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主人公林月亮是安和街烧木炭的少年,考入龙州高中,接受马列主义新思想,先加入农委会,后加入共产党,参加剿匪等一系列的工作,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的共产党干部。小说成功塑造了多个正直勇敢、勇于奉献和牺牲的共产党员形象,如夏寒、林月亮、黄谷流、杨美河、林胜利等;还有铁骨铮铮长辈形象,如林月亮的岳父何建昌、父亲林老三、师傅黄铁匠等。陶丽群的中篇小说《打开一扇窗子》写中越边境小镇莫纳镇的故事,“我”因母亲中风回家探亲的所见所闻:对越自卫反击战留下的痕迹,两国边民的贸易、联姻等;小镇的道公做道法和葬礼风俗;关口小道每天都出现的挑着黑咖啡、椰子奶糖和越南拖鞋来莫纳镇做小本生意的越南女人。边境的风土人情跃然纸上。而小说最为动人的是“我”与父母的难舍亲情,母爱缺失给“我”带来一生的伤痛,最后的亲情和解给“我”打开一扇自我救赎的窗子。作者写得丝丝入扣,令人动容。崇左作家周耒的小说所描写的环境带有典型的南国边境地带的地方性色彩。崇左“边地”是由险恶的崇山峻岭、空旷寂寞的荒野、偏远萧条的村落以及战争阴影笼罩过的边境组成的。周耒笔下所描写的“边地”既是乡土中国的边隅之地,也是中国与越南交界的边境之地,这种特殊的地理生态决定了他们的作品出现不一样的中国风景。周耒自己的家乡陇沙屯、邻村板池屯等是其小说经常出现的场景,如中篇小说《幸福来到陇沙屯》《头版纵深》《抛弃》等;短篇小说《舞场》《裤子跑成裙》等和短篇小说集《飞入天中的梯田》。小说风格个性鲜明,充满“边关风情”,“边地味”十足。严风华的散文也有多篇是边境题材的,如《边关风月》《美女源》《出生地》《瞬间永恒》《品牌的重塑——读〈陆荣廷秘史〉》等。《边关风月》写中越边境的村庄鸡犬相闻,叙述“桂边三关”(水口关、平而关、友谊关)的历史以及中越边境的战事和边贸,深情叙述抗倭英雄瓦氏夫人的英雄事迹,礼赞壮族儿女为保家卫国的奉献和牺牲。黄鹏《明江九道湾》也赋予了明江的时代性和生命力。

(三)浪平马帮题材的书写

浪平是桂西地区的一座小镇,因地托云贵高原,是高海拔地区,境内的汉族被学术界称为“高山汉族群落”。田林县浪平镇人杨唐唐的散文风格很贴近生活,木房子、黄泥巴路、马帮等浪平特色的意象时有出现。他的散文《浪平马帮》,写的是沿海地区一群异乡赶马人,他们同样来自浪平,两百多年来,高山汉族不怕艰苦,努力开拓和拼搏的精神代代相传。马帮改造了浪平贫穷落后的面貌。《记忆与乡愁|浪平的木房子》,这篇散文主要写这些承载着他们祖先血汗与智慧的木房子消失的同时埋葬了浪平人的乡愁。诗歌《乡关何处》表现了浪平人的穷则思变、不畏艰难的开拓精神。姚茂勤的小说以讲述浪平为主题,关注浪平的生活环境和底层人的生活方式,表现浪平人的生存困境以及小人物的梦想。小说《从浪平出发》以一个女孩(麦子)的视角来构建故事的核心。写浪平年轻人渴望着山外的世界。在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尘世故事中,展现浪平人的精神追求。车桂林的散文写浪平家乡的自然山水、人文历史和民风民俗,如《难忘的那片山林》讲述了曾经在山林里的点点滴滴;《端午花和端午水》写了田林县在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过茅山》描写浪平人苦难的生活和自己独特的经历。浪平马帮题材的书写,带着时代发展的印记,贯穿着布洛陀人开拓进取的血脉。

三、现代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品经济大潮席卷全国,边远山村也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农村青年走出乡村,到城市打工、寻梦。乡村伦理和文化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左、右江作家群在文学寻根的路上,也在不断寻求一条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化寻根之路。他们接续80年代文学寻根的传统,并努力弥补其不足,在现代意识、创作新意和深刻性方面,以及传统与现代的表现手法融合等方面都做了不少的尝试。特别是2000年以后的左、右江作家们的作品,在写作题材、表现手法、思想意识等方面锐意创新,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果。

(一)题材的现代性

冯艺散文集《沿着河走》有多篇文章是对近20年的历史反思。站在哲学的高度,面对当今现实,对历史进行现代性反思,以史为鉴,警戒后人,不要重蹈覆辙。如散文《沿着河走》,写父辈沿着河走,在自己的人生河流中跌宕起伏的命运。个人与时代与家国紧密相连,留下无尽的伤痛和遗憾。作者沿着河走,寻找父辈的历史踪迹,缅怀亲人及家国曾经的磨难,警醒今人铭记历史教训。情真意切,令人动容。《国殇二题》中,父辈韦二曾参加著名的抗日腾冲血战,却被历史遗忘。父亲参加反围剿战,并且协助解放军策反冯文瑞军,为革命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后来父亲及冯文瑞后人蒙受冤屈,可见个人在历史面前的渺小。《月为谁清明》是缅怀清末广西提督、保疆卫国英雄苏元春。正如作者在散文集后记所说:“在写作中,我既关注看得见的风光人世,也关注风光人世背后多多少少无声无形的牺牲。”⑧赵先平小说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鲜活的时代特点、深沉的现实关怀和清醒的现代意识等品质。他是本土基层社会问题的一名审视者。从最初的《酒殇》《安平杂事》等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具有相当鲜明的地方色彩。赵先平小说还超越地域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代意识。他侧重审视人的精神内核,在“审恶”中写人性及其人的价值。他的中篇小说《余地风波》,是一篇致力于挖掘和表现乡村大众的文化心理蜕变的小说。乡村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伦理分崩离析之后陷入混乱与挣扎的困境。反映了当今农村破败、人文精神衰落的现实,揭露道德伦理的失范和价值取向的迷失。作为女性作家,陶丽群一直致力于探寻女性命运和生存问题,表达对女性尤其是底层女性的人文关怀。陶丽群小说擅长写农村底层女性,她们渴望融入大城市,却受尽屈辱和折磨,在绝地反击中向阳而生。从处女作《一个夜晚》中的“我”到《寻暖》中的陆嫂子、《母亲的岛》的母亲、《正午》中的门菇与劳萍等,她们都具有现代女性的特征,她们有着清醒自觉的女性意识,不服从命运的安排,敢于走出男权的桎梏,努力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是对逆来顺受的传统女性形象的颠覆与重构。乡土叙事的现代性反思成为陶丽群小说的亮点。正如学者张燕玲所评论:“因为她的文字沉潜的是人间的温暖与善意:对土地的痴迷、对笔下人物的善解、对女性宿命的感伤,使她细致而款款深情的笔触,有着强大的女性的声音,有一种化人的力量与文学的张力,尤其她早期作品对生于斯长于斯乡村的深情与郑重,近期对笔下女性的反思与表达,包括母亲形象的自主与宽阔,乃至受制于传统又压制后来者的女性宿命,既充满着撕裂感与批判精神,又充满女性的悲情,更具反思性别意识的能力”。⑨周耒笔下呈现了城乡文明的冲突。他的中篇小说《幸福来到陇沙屯》,通过儿童视角讲述许树才叔叔的故事。他想方设法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带领乡亲们致富,却因私下制造假烟,逃窜他乡,有家难回。《幸福来到陇沙屯》是作者对城市化进程思考的产物,小说中的假烟制造者是一个不安分的农民,反映城市化对乡村的侵蚀状态;《芙蓉》描写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生存尴尬与生存苦难;《雪越来越暖》等表现弱势女性群体坎坷命运;《还魂记》塑造了一个在时代物欲中挣扎的农民工形象,表现了农民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在物欲与良知的心理矛盾冲突。周耒小说的主题意蕴主要是欲望的膨胀、人性的挣扎、良知的叩问、伦理的悖谬和现代意识的觉醒。他善于把边地的风土人情与现代性融合,立体地表现底层复杂的思想性格和文化心理。杨映川的短篇小说《宋响的玫瑰》《总有一个怀抱》,中篇小说《我困了,我醒了》《不能掉头》和《狩猎季》等都是书写现代题材的小说。正如评论家张燕玲所说:“表述的是现代女性新的精神取向——拯救男性。”⑩短篇小说《宋响的玫瑰》写天才少年由于缺乏女性的正能量挽救,走上以偷盗为生的自我毁灭道路。他身边的女性如母亲宋雪梦嫌贫爱富,受骗自杀,给宋响留下永久的阴影;准女友刘飞飞,是宋响想接近刘锁匠学习开锁技术的工具,很遗憾她的勤奋好学没能影响宋响;最后偷盗时遇上的女人,是引诱他上钩的,从反面证明宋响需要正能量的女性拯救。短篇小说《总有一个怀抱》女主人公肖夏受善良的外婆影响,尊重生命,她怀着身孕不顾一切解救遭遇车祸的人。这种生命至上、舍己救人的精神,在金钱至上的现代社会特别难能可贵。黄佩华小说《河之上》写出身匪首家庭、成分不好的杨宝章,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敢闯敢干,成为北城最有名望的企业家。作者一改以往重农轻商的壮族形象书写,成功塑造了一个顺应潮流、因穷求变、勇于进取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壮族形象。梁志玲小说《树洞》写现代爱情故事:小夏的情路坎坷,她遇上的男人只要性,她却追求真爱;秋霞与装修的黄师傅同病相怜,喜结良缘。莫灵元的中篇小说《归去来兮》讲述某县农牧局的两位领导,他们是大学师兄弟。两人的官位戏剧性地变换,富有幽默感。陸明翔的中篇小说《小光阴》,写报社资深记者李康星,把周末双休日当作是属于个人的“小光阴”,十分珍惜,可是意外地撞上了刘海河的车,就被刘海河讹诈上了,非常苦恼。最后他的亲朋好友联手设局,摆平了刘海河,他却蒙在鼓里。以上作品都是书写现实题材,有鲜明的时代性。关注现实、关注底层,注重书写乡村文明在城市文明冲击下的巨变,书写乡村伦理和乡村文化心理的剧变,这是左、右江作家们的共同选择。

(二)表现手法的现代性

左、右江作家群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学和西方文学吸取营养,在表现方法上,中西结合、古今结合。这种现代性可以看作是壮族文学奇幻性的继承与发展。冯艺后期的诗歌如《燃烧》《忠诚——写给袁崇焕》《亲爱的酋长》等,无论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较大的拓展和提升。题材从前期对故乡的真挚吟唱到如今对祖国忠诚的颂扬。内容从故乡—祖国—外国,涉及古今中外,视野不断开阔。如《燃烧》纪念俄罗斯著名作家茨维塔耶娃,歌颂她对祖国的一片丹心;《忠诚——写给袁崇焕》歌颂历史人物袁崇焕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名留青史;《亲爱的酋长》是对祖辈创造的文化雏影的礼赞。而在表现手法上,从拟人、比喻等传统手法到借鉴吸收西方艺术技巧,中西融合創造新的意境。如《燃烧》中戏剧性对白的运用,哲理思考蕴含深刻的内容。“火鸟”意象寓意深刻,向往自由与光明的诗人不惜燃烧自己给祖国带来光明。《忠诚——写给袁崇焕》写袁崇焕步履的铿锵、眼睛的清澈,他高贵的鲜血吞噬与淹没昏君和刽子手。借用了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通过一组组特写镜头令英雄形象具体可感。《亲爱的酋长》联想丰富,镜头感更强。诗人用运动镜头展现一幅幅原生态的远古部落图画:从石壁上的岩画联想远古的部落,寻找亲爱的酋长,让人仿佛听到“呢啰”的韵律和铿锵的铜鼓声,看到刀、戟、箭猎获的鸟兽和跳图腾之舞、喝酒庆五谷丰收的景象。诗人惊叹花山岩画的巧夺天工,如同远古部落的一座丰碑。杨映川的中篇小说《不能掉头》就很有现代的意味。小说叙述“巨婴”般的男主角黄羊从生理到心理的缓慢成长的历程。他梦到自己杀了人,四处奔逃中,在女主角宋春衣用真情感召下,黄羊从梦幻中苏醒。学者洪治纲认为:“在她的小说中,冒险既是一种展露生存真相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叙事策略。她不断地制造着各种现代情感的冒险经历,让人物雄心勃勃地踏上探险征程,与各种俗世中的欲望化生存本相进行着心灵游戏,然后在游戏的过程中去发现真情实感,去寻找自我的情感归宿。这些游戏虽然带着后现代式的无聊和空虚,有时甚至给人以一种荒诞的感受,但是它却与高度利益化的现实构成了紧密的同构关系,并对之进行了尖锐而有效的讽喻。”11韦汉楼的中篇小说《非常岩洞》,讲述了一个“穿越”故事:四个高中同班同学,相约去一个岩洞游玩,因为走错了路,竟然穿越到了20年前的高中时代,弥补了当初相爱但不能结合的遗憾。潘国顺的中篇小说《黄棵树》,运用科幻的手法,叙述大面积种植速生桉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主角王大顺所在的村子原本叫“绿浪”,到处生机勃勃,却因他的父亲王富贵带头种速生桉,最后结局非常悲惨。潘小楼的《秘密渡口》借助一个神秘的“水猴”传说,作为推动故事前进的悬念,可谓一箭三雕。“与前辈作家们相比,这些青年作家非常重视叙事技巧,体现出非常强的文体意识,在制造悬念平行与交叉叙事、颠倒故事顺序、留白等方面用功,使自己的文本更具张力。”12岑隆业的小说创作可分为两种: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在艺术手法方面,表现主义文学大量使用象征、夸张变形等手法,充满怪异色彩。同时,善于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在岑隆业的现代主义小说中,表现主义文学的特征较为突出。”13岑隆业的现代主义小说突出和平与战争的主题,表现出对现代的反思,对时代的启蒙。他也有不少融合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写法的作品。《蚁堆坟》《放鞘失马坪》《没有鼓乐》中,作家则是通过人物内在性格的夸张变异,使人物成为传统文化的表现符号。小说《不祥之地》描写牛头牵着牛去牛尾街赶牛市的一段经历。从小说开始,牛头的心情都笼罩在一种莫名的不祥之感中,神秘的气氛渲染成为这篇小说的特色。新时期以来,左、右江作家群的文学创作,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创造了不少的佳绩。

综上所述,布洛陀文化和花山崖画文化是壮族文学之根,它已经积淀为少数民族的文化心理,潜移默化为一种文化血脉,深深地影响着历代作家们的文学创作。“寻根文学并非一场文学的复古运动。寻根文学的真正价值是以现代意识激活文化传统。”14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作家们继承发展了壮族文学传统,文学呈现奇幻性特征;90年代在乡土题材、边境题材和浪平马帮题材的书写上,彰显其多样性的特色;新世纪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家们与时俱进,秉承布洛陀文化精神,在原始文化中找到与现代意识相吻合的观念,中西合璧,文学呈现现代性的特征。作家们借“文化寻根”开辟一条通往现代艺术的道路,努力把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形成奇幻性、多样性和现代性的群体文化特征。

【注释】

①梁庭望:《寻根的文学和文学的寻根》,载黄伟林、李咏梅主编《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1958—2018)史料卷(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第268页。

②13雷锐主编《壮族文学现代化的历程》,民族文学出版社,2008,第29、201页。

③梅帅元、杨克:《百越境界——花山文化与我们的创作》,载黄伟林、李咏梅主编《百年广西多民族文学大系(1919—2019)史料卷(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第211页。

④李昌沪:《“百越境界”作品与时代精神》,载黄伟林、李咏梅主编《百年广西多民族文学大系(1919—2019)史料卷(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第221页。

⑤张燕玲:《这方水土—— 广西签约作家作品札记》,《南方文坛》2003年第4期。

⑥冯艺:《峨边黑竹沟》,《红豆》2019年第2期。

⑦黄伟林:《从自然到社会——论黄佩华小说 〈红水河三部曲〉》,《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

⑧冯艺:《沿着河走》,作家出版社,2012,第302页。

⑨张燕玲:《向阳而生:城乡现实中的女性之光——陶丽群新作〈正午〉及其他》,《湘江文艺》2019年第3期。

⑩张燕玲:《以精神穿越写作—— 关于广西的青年作家》,《南方文坛》2007年第4期。

11洪治纲:《欲望时代的都市冒险——杨映川小说论》,《南方文坛》2002年第1期。

12张柱林:《桂海论痕——广西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第63页。

14黄伟林:《花山岩画与广西文学——以花山岩画为中心的文学叙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邓玉莲,梧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本文系2019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视域下广西作家群文学创作与传统文化的共生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9XZW023)

猜你喜欢

壮族文学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Cat’s book》
倾斜(小说)
壮族迎客歌
壮族山歌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