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大型纪录片《重返红旗渠》的创作特色与创新手段

2021-11-19薛珊

教育传媒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创作特色时代意义纪录片

薛珊

【内容摘要】本文以纪录片《重返红旗渠》为研究对象,从该片的观念创新、视角表达、呈现手法、对照关系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探讨了该片在纪录片创作及影像表达上的创新之处,并就该片的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进行了阐释与思考。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特色;创新手段;时代意义

“一部林县志,满卷荒旱史。”这是对位于河南省太行山区的林州市过去数百年干旱历史的真实描述。而今,这片伫立着巍巍太行山的土地,不但拥有良田沃野,更有一条盘旋在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它就是林县人民花费了十年光阴,由数十万民众用最原始的手段修出来的 “水长城”——红旗渠。这是一条人工开凿的引水河渠,不足两米宽的渠墙,向前看不到头,向后看不到尾,抬头是陡立的峭壁,俯首是数丈高的悬崖。①红旗渠的修建,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教育电视台历时多年、潜心研磨,以红旗渠的修建为时代背景,值建党100周年之际,隆重制作推出了大型纪录片——《重返红旗渠》。该片以全新的思想表达、观照古今的人文视角,回望历史山河,致敬修渠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本文以该片的创作及呈现为研究对象,借由对全片思想、表达、人物关系设置等几个层面的梳理与总结,对《重返红旗渠》的创作特色与创新手段进行解读。

一、老题材新思想:解读红旗渠精神的全新视角

大型纪录片《重返红旗渠》,以法国著名影视文化学者克莱蒙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在读钢琴博士王宸为主角,讲述了這一西一中、一老一少各自怀着不同的目的踏上寻访红旗渠之路,并一起完成了一段短暂而富有收获的旅程的真实故事。克莱蒙因此行对他要创作的《人与河流》一书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王宸在真正理解“不向命运屈服”的红旗渠精神中完成了演奏艺术的突破。该片不但重现了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引漳入林、艰苦修渠、自力更生的历史面貌,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②还深入发掘了红旗渠更深层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现着中国先民师法自然、智慧生存等精神内涵。

地处太行山区的河南林县自古以来十年九旱、水贵如油。1960年,林县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劈山修渠、引山西浊漳河水入林。“红旗渠”工程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建成,林县三十余万民众苦战十个春秋,先后牺牲了81人,靠着极其简陋的工具,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70.6公里的红旗渠,并形成了“红旗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③《重返红旗渠》透过克莱蒙与王宸二人的视角,拂去岁月的积尘,不但重现了修渠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当今样貌,同时也将这种精神内涵提升到国际化、全球化的视野和高度。

纵观当下世界文明的走向和社会发展态势,经济高增长带来的诸多危机困扰着人类,比如:生态极限和地球赤字,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单边主义、文化冲突等等,面对这些困境,人类也在努力蓄积智慧与力量,不断地寻找出口。而在古老的中国河南,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它的故事神秘而又饱含现实意义,它的修建展开了一幅人与天地自然从不断发生冲突斗争到与天地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画卷;它是“最具生态价值的人类工程”,在历时十年的修建历程中它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主旨与哲学内涵,特别是“道法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恰恰对当下极速发展的人类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二、老故事新讲述:纪录电影的创新表达

《重返红旗渠》作为一部大型纪录片,融合了电影与纪录片两种艺术形式的呈现手段,采取“电影叙事+纪实拍摄”的创新叙事方式进行叙事。

所谓“电影叙事”,是以故事性的讲述方法推进影片叙事,该片着力于提前设置大故事、大情境、大环境,如去参观红旗渠纪念馆、采访修渠人、上水渠等大情节段落为预先铺设;但又没有做过多的细节安排,全片不设情景对白,没有贯穿始终的解说词及人物访谈,而是让克莱蒙、王宸以及本片中的其他人物以他们的真实身份去游历、去交流、去感悟,全片始终被一种内在的情感张力和逻辑力量所牵引,使得被纪录人在真实的际遇、交谈、碰撞中不断产生故事情节和思想火花,最终释放出全片的主旨表达。

所谓“纪实拍摄”,就是按照纪录片的风格要求来进行,即真实纪录被拍摄对象,多用跟、抓、抢拍,尽量不引导拍摄,必要时也采用克制引导,使引导不致于变成摆拍。全片始终遵循符合揭示事物的真相和事物的规律的拍摄原则。

《重返红旗渠》以纪实美学独特的镜头语言风格,辅以叙事美学的讲述和结构方式,力求真实、深刻,细腻感人又不失大气壮观,取得了具有情感浓度和思想厚度的纪实影视叙事效果。

三、老历史新视角:多组对位的人文观照

《重返红旗渠》除了全新的解读视角、创新的表达方式外,还别具一格地建构了多组对照关系,力求借助不同层次、纵观古今、汇通中西的人文视角,为观众呈现一个丰富、立体、真实、生动的红旗渠。

一是人物关系的对照。这也是该片最显著的亮点。该片一改传统线性叙事方式,将视角落在法国著名影视文化学者克莱蒙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在读钢琴博士王宸身上。通过这一西一中、一老一少的共同旅程,碰撞出中西方文化思想的火花。克莱蒙半个多世纪前曾亲自目睹过红旗渠的修建,他在巴黎的公开活动上曾表示过自己对重返红旗渠的渴望;王宸作为一个喝着红旗渠水长大的河南女孩,却从未踏足过林州半步,因此此行对她而言,是一种精神的寻找和归来。该片通过这两个人物的主观视角,呈现出一种鲜明的人物对照,也体现出纪录片的包容性与世界性。

二是今昔时空的对照。该片借助克莱蒙与王宸的游历历程,逐步揭示了20世纪60年代红旗渠的修建全貌与修渠人的精神信仰。观众跟随二人的视角,渐渐深入历史,那些镌刻在山碑上的名字如英模任羊成、李改云、张爱田等一一回忆修渠往昔;红旗渠百事通周锐常、摄影师魏德忠、法兰西院士、水利专家Erik Orsenna、客栈老板娘李江锋等,也分别讲述了自己眼中的红旗渠。众多人物构成一组交响乐组曲,红旗渠的今昔片段,在不同人物的讲述中浮现出全貌。

三是中西文化的对照。克莱蒙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精英,对人与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他此番重返的前情,是为了创作《人与河流》一书。而随着他步履的深入,观众通过该片可以看到红旗渠背后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红旗渠地处中原,自盘古以来太行山便蕴含着大量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都是人们在中原大地上智慧生存的佐证。过去,红旗渠是愚公移山的现实版;现在,它有了更丰富的解读内涵。它的美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益;它的精神是太行山丰富精神的外化表达;它的修建与泽被后世,是女娲精神“善于修补而非推倒重来”的具象表达。

红旗渠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一种民族生存的智慧结晶,它令到访此地之人顿悟人生、寻找力量,更是启发了克莱蒙对人类命运的全新思考,回到法国的他,已决定将《人与河流》一书改写为《水与中国》。而该片的主旨正在于此,它给予红旗渠不同角度的审视可能与深刻而丰富的借鉴意义。

四、老叙事新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叙事体系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④

《重返红旗渠》正是这样的一部创新实践之作。片中的主要人物是法国著名影视文化学者克莱蒙,他曾在1974年来中国访问,并特意参观了当时已经建好的红旗渠。此番重返,他通过与当年修渠人的深度交流和亲身体验,看到了中国在几十年间翻天覆地的巨大发展和变化。在其与好友法兰西院士、水利专家Erik的交谈中,我们听到了院士真诚的感叹:“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这是一个有着工程师精神的民族。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1950年代后期,有五到六千万中国人还处在贫困线以下,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段历史,可以做到如此多的人,以如此快的速度走出贫困。”

可以说,本片的精神价值与内涵除了呈现历史上的红旗渠精神之外,还多了一层融通中外的意义。通过克莱蒙、法兰西院士Erik Orsenna等人的真实表述和鲜明的今昔景象对比,该片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与中国文化,可以更好地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同时该片还以外国民众便于理解的方式对中国文化所蕴含的发展观、文明观、生态观等进行了诠释,为构建中国特色叙事体系做出了有益尝试。

大型纪录片《重返红旗渠》以朴实深邃、唯美精准的影像和具备全球视野的全新视角,再现了这项突破人类极限的伟大壮举,触摸到澎湃其中的民族精神力量和人类生存智慧,鲜活诠释出人类在与自然和谐生存中所投射出的伟大人性之光。可以说,该片既是行业影像纪录的探索,也是献给时代、献给人民、献给世界的力作。

注释:

①申伏生:《影视上的红旗渠》,红旗渠干部学院2014年版,第100页。

②丁同民、郑中华、王军:《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③《红旗渠精神永不过时》,人民网,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6/1124/c85037-28893687.html,2016年11月24日。

④《加快構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1/0607/c40531-32123809.html,2021年6月7日。

(作者系中国教育电视台影视与纪录片中心编导)

【特约编辑:刘徐州;责任编辑:陈小希】

猜你喜欢

创作特色时代意义纪录片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许地山散文的创作特色分析
关于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以及其具有的时代精神的意义探讨
喧闹深处有寂静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砺志典藏 逐梦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