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逐步建立概念
2021-11-19孙东红
孙东红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概念教学始终是教学的难点,很多教师教学时直接给出概念,再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解读和分析,最后应用概念,强化理解。这样教没有顾及到学生感受,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很难理解概念,很难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最近听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九单元“溶液的形成”一课,觉得“溶液”概念教学部分授课教师有创新思考,笔者听课后与备课组交流,并要求教师改进后在平行班再上一次,反响很好。
案例:“溶液概念”教学片段:
师:我准备了一瓶功能饮料,请一位同学喝一口,并谈谈感受。
(生抢着举手。)
生1:(喝一口后)甜的,好喝。
师:这说明饮料里面含有糖分,饮料属于混合物。(板书:混合物。)
师:我还为同学们准备了奶茶、维生素C泡腾片、菠萝固体饮料、秋梨膏、葡萄糖。我分别把这几种物质加入干净的纸杯中,加水,并用一次性筷子搅拌,请同学们观察是否溶解。(教师边说边举起物品,同时在课件中展示几种物品和配料表的照片。)
生1:奶茶不溶解,其他几种物质溶解。
师:其他四种物质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我相信通过观察同学们对溶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四种溶液有何不同?谁来品尝一下?
生2:(品尝)味道不同。
生3:颜色不同。
生4:多少不同。
师:同一杯菠萝饮料,各处的甜度是否相同呢?(教师将纸杯中的菠萝汁分别倒入三个纸杯中,且果汁的量不同,请刚才品尝过的那个学生再次品尝。)
生2:甜度一样。
师:嗯,甜度相同。请同学们再看看我手里这瓶功能饮料,它的出厂日期是2020年9月6日,它分层了吗?有固体析出吗?(手机拍照投屏。)
生:没有。
师:对,没有,所以我们喝每一口饮料时,甜度和味道也都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当外界条件不改变时,溶质溶剂不会分离。也就是说,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教师解读了什么是均一性,什么是稳定性。板书:均一性、稳定性。)
教师选取的素材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一瓶功能饮料被教师利用到了极致。一看饮料解决的是溶液是“混合物”的问题;二看饮料解决的是溶液“均一、稳定”的问题。至此,板书已经呈现出“混合物、均一性、稳定性”三个词语。接下来只须解决“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和学生继续探索。在探索中让学生自己获得答案。
师:请同学们结合配料表,看看维生素C泡腾液、菠萝饮料、秋梨膏水、葡萄糖溶液这四种溶液的溶质都是什么。
觀察实验得到的4种溶液,请学生再次读配料表,获得真实信息,总结概括出:“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几种。”至此,溶液概念的4个要素都获得了。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获得的,教师的功夫在课上,更在于课前。能设计出这样的课说明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有自己的理解,教师不拘泥于教材,不墨守成规,勇于探索。
“混合物”是学生的已有认知。教师首先从溶液概念中最容易理解和做出判断的“混合物”一词入手,进行溶液概念教学,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起点,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接下来,体会稍微难点儿的溶液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最后处理“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这一完全陌生的、内在的、隐含的、看不见、需要借助微观视角来解决的教学难点,水到渠成。尤其是在溶质、溶剂概念之后处理这一部分,体现了教师的智慧,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溶质”“溶剂”两个概念,并将“溶质”“溶剂”两个概念整合到“溶液”概念之中,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难能可贵。
■ 编辑/魏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