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后的迷茫:浅析沈从文笔下城乡的人
2021-11-19李子鸣
李子鸣
《边城》作为展现沈从文对于“爱”与“美”的美学理想以及展现人性的作品,这25个故事可以用城市与乡村作为基本的分界线,以此来思考人性的善与恶。沈从文对待人性是一种“把道理包含在现象中”的态度,并非高高在上地单纯评判好与坏,而是按照在现实生活的复杂中所展现出来的现象来理解人性中的变与不变、社会化与自然化。简而言之,沈从文通过乡村之美和城市之乱的双向对比,一正一反地来反思社会的状况,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乡村视角
(一)真实灵动之美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无不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作为一部自然主义抒情小说,其所运用的温柔浪漫笔触无论是在景色环境,还是在人物性格方面,都呈现出一种古朴自然之美。
白塔、小溪、树林、鱼塘、山洞、白衣、阳光都是正常的景色,但是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世界里仿佛连灰尘都是熠熠放光的,有着世外桃源的美好恬静。与众不同的充满乡野气息的环境描写一下子便将古香古色的氛围拉满,将古香与乡村之纯相结合,用环境的美好侧面烘托渲染了人性之美,同时也让读者对于湘西世界的整体感观变得不同。
在陈述自己的创作时,沈从文总说自己不过是“充满爱去对待人民和土地”。基于这种感情倾向,沈从文总是写湘西的民风以诚,写湘西人的重义轻利、豪爽大气、友善热情,对朋友能“掏出心子相向”。翠翠的灵动聪慧、贵生的硬朗自重、萧萧的单纯天真、媚金的忠诚贞洁……这些无不在诉说着乡村民风的朴实和谐。在他们的心里有着其独特的道德衡量标准,仿佛不为自己只为他人。正是在这种忠诚奉献、踏实肯干的性格使沈从文感受到了人性之美,他“更多地看到了自己家乡劳苦人民在社会重压下不曾泯灭的美与力,看到人民温良质朴或雄强粗犷的品质,看到其间‘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笔下的乡村之美仿佛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灵动,一种动态的、前进的、发展的生活状态,一切的风景和人物都成为其中的文字,最后又在文字中反映出生活。这样的美感并没有为沈从文的作品带来空虚的感受,相反,在阅读作品之后,人们反而更加愿意去相信美、理解美、感受美,人们愿意相信那个湘西世界是真实的。
(二)本真真实之美
在沈从文的笔下,无不一次次打碎人们的桃源梦,使人们感受到淳朴乡风文明中潜藏的残酷与冷辣,在整个乡村世界里,淳朴自然和残忍丑恶相互映衬交融,《边城》就是在这样对比碰撞激荡中展现出了人性的多面复杂,展现了真正的美学理想和人性之光。
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中,《边城》所描绘的湘西世界的优美缤纷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未知的凶险。在乡村世界面前,人类的渺小与自然的博大、生命的伟力之间的对比更加明显。湘西的水带来了翠翠心动的少年郎,也带来了大老的死亡与二老的不知归期。湘西的雨,带来了漫天浪漫,也冲走了象征寨子的白塔和爷爷的生命。滿池的鱼,带来了三三的白衣少年,而疾病却突然带走了年少的懵懂怦然。乡村的田地,孕育了万千生命,也让《丈夫》里的妻子为了生活从妓。美丽宁静的凤凰古城和魅力梦幻的魔幻都市带来了快乐平静的生活和光怪陆离的经历,但是也带来了生活的无可奈何和一地鸡毛。
从社会方面来看,平和也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不稳定的社会因素也经常威胁着这儿的宁静生活,与自然和谐的景象相对立的情景也并不少见。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底层的穷苦人民生存和生活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总之,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和平安宁与困苦纷争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喜与悲,最终支配着他们的生活和命运。在淳朴乡人的世界中,《黔小景》中自私漠然的商人、《贵生》当中为了冲手气夺走金凤的五爷、《萧萧》当中让萧萧怀孕却又不负责任的花狗、《柏子》当中以与妓女寻欢作乐为生活目标的水手们,这些形象与翠翠、三三这类人物形象展现的方向并不相同,没有她们的纯真,但恰恰就是本真。
这些低俗落后,沈从文并没有把它们当做异类来书写,相反,它们仍然是湘西世界的一部分,是最最原始的呈现,没有为了书写美好而藏匿肮脏,反而一起写出来的美感甚至超过了只描绘美好的感受,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整体视角下的湘西,湘西人眼中的湘西,而非单纯追求善与美的湘西。
其实,对于爱与期待着这片土地的沈从文来说,不必进行一味的批判和贬低;恰恰相反,他依旧可以在混乱中找到自然纯朴的人性之美。美好之下的暴露从不是可耻的,沈从文坚信那是美好的一部分。虽然比不上那些积极奋进、美丽安静的淳朴友善,但是看似不美好的行为和性格中,沈从文还是发现这些“特殊人”也有一颗鲜红热烈的炽热之心,时而展露他们天然本真的可爱之处。至于那些丑陋的、落后的风俗,沈从文则抱着宽容原谅的态度,将原生的状态呈现出来,一切交由读者思考。
二、城市视角
在沈从文的笔下,城市文学是作为乡村文学的弥补对照而出现的,并没有完全独立的意义。因此,城市越混乱,越能说明乡野的善良淳朴,这样的一正一反,正是对爱与美意义的加深。
乡下人的眼光使得他在都市文学中的记叙和描述中充满着对商业化都市的冷静观察和犀利讽刺。都市小说的主人公几乎都是生病的人,这些疾病仿佛已经成为都市的流行特征。《三三》中有钱财、有权势又让乡村人震惊的城市青年,“白裤白鞋”“白白的脸”,却是一位痨病患者;《风子》中寄居青岛的青年,是整日怀乡、郁郁寡欢、心思过甚的抑郁症患者;《八骏图》中到青岛海滨休养的教授们,他们不是患有失眠病就是肾功能等有问题,所谓“八骏”更为讽刺。这些种种出现在沈从文的都市文学中。但是与对湘西世界“特殊人”情感不同,沈从文从未觉得可爱,也不屑于为他们找借口去粉饰混沌昏暗。都市人性的描写永远秉承着一种决然批判、反对拒绝的态度。而这种批判,又带着强烈的反思意味。绅士、知识分子、小姐、太太,生活在大都市的他们接受着更好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给予,本该物质世界丰富多样,精神境界层次高深,但在沈从文的笔下,他们却变得异化、扭曲,这充分展现了社会文明与人类精神的两重性,展现了这种外在越丰富而内在越匮乏的矛盾。
作品集当中最为著名的便为《八骏图》,这样的作品名便足以讽刺沈从文笔下的八个人物,除去未加多少笔墨或者说无需加多少笔墨的经济学教授外,另外七个在那个时代其精神里的缺陷,都被语言和细节描写得深刻而又不失感性。想要给他人治病的“医生”—达士先生,没想到也是被情欲所奴役的人,给未婚妻拍下的简短电报已经清清楚楚地告诉了我们:人性的本性和健全的人格在现实生活中是不那么常見的,或多或少的欲望会让人们在不经意间下沉。“这个世界也有人不了解海,不知爱海。也有人了解海,不敢爱海。”所以说,有的人不了解海,不是不知爱海,而是思想上和道德上的束缚使其“不知”。有的人了解海,也不是说不敢爱海,而是不敢抛下原有的山川去爱那毫无边际的大海。
《或人的太太》则更是荒唐、荒谬。丈夫将妻子有外遇这件事当做正常,妻子在两个男人当中平衡纠缠也属常态。太太爱上另一个男人,丈夫甚至也需要去爱这个男人,所给出的理由是“推己及人”,荒谬、胡闹非常,却一一照办。三个人的关系荒唐可笑却被视为自然,爱情的混乱、麻木也暗示了整个社会环境的迷茫。爱情的畸形与《媚金、豹子与那羊》中的那种过分忠贞专一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不禁思考:所谓的自由和爱情又是什么,特别是在现在这个快餐时代,人们本真的爱情更为难能可贵,过度追求的自由成为了病态的推动,都市文明带来了人欲的异化和精神的扭曲。
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很少对城市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洋场风景、城市空间等进行细致的描绘,而是重视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并且深入挖掘城市文明对人心灵的裹挟。这些城市病恰恰也是现在很好的印证与思考,这样站在最古朴的乡村反观最喧闹的城市便是最好的思考,相当于站在最原始的观点看待现在的发展,是对于时代下人性发展的剖析、社会发展的思考。
三、两种视角相结合下的作用
沈从文的作品在城市与乡村视角来回穿梭,在善与恶之间来回纠缠,因此在这两种视角下的人性展现得更加客观真实,我们可以喜爱乡村人的淳朴,可以接受乡村的封建,可以反思城市的不堪情欲。湘西世界的所有美好之后的残酷和破碎更加引人深思,这种深思是带有社会性的反思,并不是个人的那种反思和内心的思考。《边城》中白塔的崩塌,以及对一些陋习的描写等,带有或象征着对乡村的批判,是更深层次的人情、人性的描写。沈从文的文字,可以由人想到乡村,想到城市,想到整个社会与国家,这样的对宁静安详的生活的渴望和对人精神世界的平衡期待是可以贯穿整个时代的。总之,沈从文带来的是人们精神状况、精神追求的反思。
在那个时代,当都市文明击垮了乡村文明时,人们的心灵被赤裸裸的欲望放逐,而病态的行为,恰恰说明了人的迷茫和困顿。故而,乡村文明已然落后腐朽,而城市先进文明并没有为人们带来精神的进步,社会节奏与人的精神需求脱轨,于是茫然无从变成了城乡文明蜕变过程中人的精神进化的困境。
在这两种的作用下,城乡的矛盾反而被弱化,更多是展现在城乡两端都迷茫麻木的精神现状,整个社会在无措中挣扎痛苦,人们不知方向。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看见了病,却看不到药方,找不到解决措施,就是因为没有药方,因此品读过程中就更加能够感受人们的困苦和迷茫,以及沈从文作为观望者的无奈和苦闷。
四、结语
沈从文以“乡下人”视角自居看乡村,以乡村看城市,以善看恶,以恶看善。当城乡都无法撑起人的精神时,无处安放的灵魂集聚成为最困顿的社会。这样的作品至今仍然对我们思考当今社会问题、探索都市快速发展下的人类精神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