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子诗歌麦地意象的思考分析

2021-11-19刘彩宏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9期
关键词:麦地海子麦子

刘彩宏

海子,是中国非常优秀的青年诗人,给当代的中国诗坛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创造了许多具有重要社会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抒情诗歌,同时麦地意象诗歌也是海子创作的作品。海子的麦地意象具备含蓄性、包容性、丰富性的特点,既包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也展现着非常强烈的民族精神、生命主义精神意识以及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情怀。麦子与麦地的形象在海子的诗歌中不断出现,形成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意象画面,承载着诗人从多个层面去思考和想象生命的意义。麦地是海子对人们精神世界进行想象的一个意象,还是海子生命灵魂的演变,聚集了诗人孤独的生命感受以及诗人复活灵魂的信念。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海子诗歌中的麦地意象,进而让读者加深对海子以及海子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一、麦地意象的衍生以及象征意义

在中国农耕文化的背景下,麦地这个词语更加贴近人心。从精神的角度出发,麦地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生命依托,含有丰富的民族性意义;从农业的角度出发,麦地是中原地区非常常见的耕作形式,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吃麦子长大的,在我们的内心一直都对麦地有着非常浓厚的感恩之情;但是从文学叙事的角度出发,把情感体现在作品中也非常罕见。在中国诗歌的历史上,麦地很少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意象去表达更多的情感。但是在当代诗歌新诗的不断发展中,诗人海子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缺,改变了这一现实情况,海子对麦子真诚的感情和丰富多彩的诗歌表达,为中国的当代诗歌文学发展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文学素材。海子诗歌意象系列中,麦子是核心,由麦子衍生出麦芒、麦粒,以及人民等众多元素,共同孕育出麦地这一母体的意象,给予了麦地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麦地意象是海子对赤诚土地热爱的一种情感宣泄,同时也是海子表达精神世界的桥梁。麦地这种意象在海子的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其象征意义更多地侧重于巨大的麦子,或者更加侧重于阳光,侧重于广袤的土地,又或者更加侧重于月光。在这个不断演化变换的时代,巨大的麦地也在不停地转换意象色彩。因为麦地有时美丽而健康,有时苦难而绝望。不同层次的中文读者,有着不同层次的意象解读,因此使麦地有了多个层次的艺术象征意义。我们主要将麦地意象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象征着人类自然生存的无限希望。在海子笔下的麦地书写,一直都饱含着诗人对人类自然生命空间寄予的感恩之情与真情,从当代诗人的新文学视角、诗人的意象角度及其判断方向出发,麦地绘画意象是孕育麦子的天然经济母体,是解决当时人们日常生活困难,解决温饱的重要社会经济保障。在小麦季节的整个轮回运转过程中,代表着人类追求生存,務农耕作的希望,具备质朴、本分且同时含有浓厚草根的民族特征,这种生存希望在海子的长篇诗歌中主要是以科幻想象和现实幻想这两种方式加以展现的。在海子以往的长篇诗歌里,麦子象征了充满丰收的重要意义,“麦浪—/天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一块麦地”“村庄,在五谷丰登的村庄,我安顿下来”(《村庄》)。这些看似犹如现代艺术般的农村人物风景绘画及其艺术性描写,不知不觉将我们重新带入了一个完全远离城市文化喧嚣,却有些平淡的农村生活,与此同时,也深刻地激发了一直沉睡于我们心中那份对广袤土地与对原始文化的热爱情怀。

第二,代表着人们面对苦难时表现出的一种伟大母性的情感。海子的麦地表达出了海子对农村麦地所有人遭受一切苦难的一种痛楚情怀。在海子一系列关于农村麦地的长篇诗集中,大多数麦地诗都呈现了贫瘠、荒凉的自然特征。麦地意象包含着一粒好的麦苗、麦粒、麦芒、麦秸以及广阔的大地等,这些事物均归属母体意象的范畴。一个好的麦地就是孕育着一粒小麦生长,也就是如同一位年轻的母亲在怀胎十月之后生子的孕育过程。但是在小麦孕育着的过程中,麦地具备着一种隐忍、包容、博爱的品质。正如同海子远在家乡的母亲,其艰苦生活中更多地体现着艰苦和血泪,诗人在这些艰苦血泪中经历着许多苦难。换言之这些类似麦苗弱小时期的特点如同海子贫苦的童年,麦子成熟的特点也就如同海子母性的无私,而这些意象则与许多中国现代诗人孤独的生活悲剧相互照应,预示着麦地转变成为孩子的灵魂寄托之所。

第三,表达了在人道主义民族情怀下的一种民族主义心理。人道主义民族情怀主要是从人性和人道的角度出发,强调以人为本的必要性,注重体现人的基本权利、尊严以及价值。从人的自由、幸福以及发展的角度出发,麦地具备社会发展的全新自然观念意象。同时,从中国现代人道主义角度重新出发,把关怀现代人类自然生命的思想作为起点,创造了我们农耕人的麦地思想体现系统,全面将古代中华民族的自然心理生存与农耕人的土地、麦子进行相互融合。麦地意象的文化形成原因主要是海子作为一个优秀的诗人,其成熟而又独特的意象是主要的艺术造诣,实际上还是诗人情感和处境相互碰撞的结合。

二、麦地意象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首先,我们可以将视角放到海子的成长环境中,乡土情结是麦地意象形成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耕民族,麦地文化是主要的传统农业生产形态。虽然与中国土地文化有关的新生事物并没有很多,但是通过麦地不仅可以在有山无水的自然状态下体现中国泥土的质朴气质,还能够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质朴精神。

其次,海子生长于乡下,并且在贫苦的日常生活中艰苦度过了15年,身上依然具有着浓厚的中国乡土文化情结。海子从感受农村质朴的日常生活到感受城市居民物质的繁荣,表面上看海子有些抗拒,而这也是质朴生活感的体现,甚至促进了海子在对家乡麦地这片净土的不断找寻,给海子对净土的追求提供更多动力支持。从1983年到1989年的春天,海子长期孤独生活在一个距离北京城六十多里的偏僻小平屋里,在贫困孤独的生活家庭环境下,他没有进行一些艺术创作,没有一朵朵的鲜花,没有热烈的掌声,而是用自己的一种艺术创作方式充分表达对物质生活的强烈抗拒,还传递着自己对远方乡土的深深的怀念。在海子的麦地诗中表达了海子的革命精神,即返城还乡过程,对乡土拥有着精神寄托。虽然乡土主义是中国诗歌中的一个传统母语主题,但是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海子的这种乡土主义情结主要来源于他对这片土地的充分尊重,并不是像当代部分诗歌把农耕诗当作山水抒情的表达,或者仅仅对土地进行歌唱便代表着自己对土地有着浓厚的情感。海子正是恰恰相反,在这片土地真正找寻自己赖以生存的最高文化价值,还找寻着自己自然情感的最佳文化归宿。

最后,海子这样说过:“我非常痛恨东方诗人的那种类似文人雅士般的气质,他们苍白、懦弱、自以为是,他们把一切都当作一种新的趣味,这些都是令我无法忍受的。”由此可以了解到,陶渊明和梭罗均是沉醉于大自然山水的诗人,但陶渊明寻找的是趣味,梭罗却是出于对自己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然情感的追求。这也许就是当代文人诗歌创作诗的理想,那么诗人应该要彻底抛弃传统文人创作诗的固有趣味,直接深入地去关注个体生命价值的发挥。

总之,海子麦地诗歌是在中国意象文学思潮中逐渐生成的,另一个作为重要载体的历史哲学文化思潮,其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也可以理解为是在与中西方现代哲学历史文化意象思潮相互碰撞的过程形成的。海子作为一个生活在世俗城市的边缘人物,用坚韧的信念和发自内心的感情将文学与生存环境进行了紧密的联系,主要是出于海子对土地的热爱和崇高的敬意。在一个现代商业文化日益流行的繁荣时代,海子是孤独的,同时也是无奈的。海子的家乡麦地虽然表达了他对社会世俗的全盘否定,但是海子却没有多少严肃的民族宗教信仰,麦地是海子理想的精神寄托,却不能为他提供乡土灵魂的理想居所,因此他的整体精神思想世界从此陷入了绝望的艰难境界,值得世人深思。

三、结束语

在海子创作还乡诗歌的成长过程中,麦地诗的意象文学是其最为钟爱的一种艺术创作理想。海子笔下的家乡麦地不仅具备广阔、悠远的文化品质,同时还具备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与深邃的文化内涵。海子一生关于家乡麦地的真实书写,不但使其充满激情,还通过文字真实表达了对生命真谛的感悟。海子通过对家乡麦地的真实描写,赋予了中国还乡诗界浓厚的乡土灵魂,也将其带给还乡诗人一种关于人的生存、人的世界以及人的生命重新思考的精神延续。

猜你喜欢

麦地海子麦子
麦子熟了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麦子比人高 不是开玩笑
麦子的回忆
后记 一生的麦地
青青的麦地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蓝天与麦地 千阳万亩旱作梯田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路过一片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