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作品的文学艺术探索

2021-11-19李红霞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9期
关键词:亲人杜甫诗歌

李红霞

杜甫在唐朝盛世时声名并不显赫,在当时并没有较强的影响力,后来通过三吏、三别等作品声名远播。在杜甫名声鼎盛时期,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杜甫诗歌被保留下来的数量仅1500首,绝大部分在《杜工部集》之中。实际上杜甫小时候家境优渥,生活安定富足,同时受到了文化艺术的熏陶,这也为他日后创作出远近闻名的诗歌奠定了基础。杜甫从小便开始游历各个国家,这也是他后来能够创作出远近闻名诗歌的主要原因。

一、杜甫思想核心

杜甫,字子美,原本是襄阳人,后因自身原因,来到了河南巩县生活。他也是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自身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社会及生活环境的看法较为长远,可以站在客观的角度心系众生,后又被世人称为“诗圣”。唐朝时,杜甫的官场生活并不得志,在当时他亲眼目睹了各种社会现象的不同呈现,尤其是战乱对社会的影响,让其对世间苍生有了新的看法,逐渐增强了对社会的危机意识,因此他多次向贵人进行投赠,希望能够得到重用,但却未得到其想要的答复,现实与远大抱负之间依旧存在一定的差距。安史之乱后,杜甫先后辗转了多地,生活相对安定后,创作了《春望》。

杜甫思想深远,具有远大的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较为浓厚,并且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大过热爱自身,因此在创作时常站在个人理想的角度。他对当时社会的各种现状感受细微,情感表达直观,为了描写当时朝代的实际发展状态,同时让世间更多的人们对当时社会环境进行了解,后续创作故以现实主义为主。他过于同情生活在当时环境的劳动人民,甚至以自身生命为代价,去解救当时承受巨大压力的劳动人民。基于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也是他在创作诗词时总是关注老百姓的主要原因。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忧国忧民。从他创作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清晰的发展状态,还能看到各种丰富的社会内容,其诗整体色彩较为鲜明,其中有一些诗词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甚至被后人称为“诗史”。为了能够更为丰富地反映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杜甫在作诗时一般会采取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对现实主义事件进行阐述。结合各类别的现实诗歌,杜甫创作诗歌时的语言和篇章都会结合不同结构进行变化,整体结构形式较多,并且精简。当前能够总结出的诗歌形式大概有以下六种:五古、七古、五律、七律、排律、拗体。在艺术方式方面,杜甫有着个人的见解,其艺术手法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他成为了唐诗思想艺术的大成者。杜甫在创作形式上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此前汉魏乐府是此精神的起源,但是在杜甫继承后他规避了传统乐府的束缚,在其中加入了自身的思想和概念,并且也因此创作出了即事名篇。因此杜甫改编后的乐府诗有了新的生命,从而便出现了三吏、三别等。杜甫长辞后,他创作诗词的特点和方向被后世诗人白居易和韩愈大力揄扬。由杜甫所带来的创作新形势,对文艺思想的发展以及时事隐喻带来了较大影响。

二、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主要是杜甫围绕当时社会环境所创造出的一系列作品,主要针对当时特定环境下人们的思想和感情进行深化,其中思想深化主要针对县吏、官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此类诗歌反映了当时现实社会中劳动人民最真实的生活环境。在当时,人民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对于人民而言,此类诗歌更能反映出他们当时的心境。因此杜甫为了展示当时朝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创造了此类诗歌。人们的生活经历满足了杜甫创作的需求,在此结合绝大多数人民生活的环境,充实了诗歌的丰富性,结合体谅众生的心境,从而创作出了后世人们不断相传的诗歌。实际上杜甫也希望国家能够给人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在复杂的环境下,产生了矛盾的情绪。基于此,此类思想更加深化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创作思想。

三、赏析《春望》

《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此时唐代处在动荡时期,而杜甫当时也因某些原因被控制在长安城内不能离开。在此过程中杜甫目睹自身变化,虽然经历了春秋,即使春天来临,万物复苏,杜甫所能感受到的也只是满城凄凉,这让他的心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身处于逆境之中,有很多思绪想要抒发,由此在荒凉之地触景生情,创作出了《春望》,它抒发了杜甫当时对自身的忧伤和对世间的感慨,后被世人广泛流传。

(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的发展不能满足当时人民的需求,长安的变化让山河不再像过去一样稳定,即使山河依然存在,城中的各类景象却让人唏嘘。长安城稀疏的人群,反映了当时城内的景象,即使是在春天,草木茂密,也掩盖不住城内的荒凉。在创作之前先以大局为重,站在远处便留下了悲壮之笔。其中的“破”字,反映了当时长安城的现状,同时也揭示了当时长安城内百姓的实际状况。而其中的“深”字,增强了读者的感官效果,无论自然界怎么变化,都无法改变当时的现实情况,眼前的人和事无法回到过去。

(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面对春天时盛开的繁花,杜甫自身的伤感之情更加浓烈,以致涕泪四溅。在与亲人分别之后,更加激发了杜甫对于现状的感悟之情,鸟鸣对于身处当时环境之下的杜甫而言,增添了一份伤感。此处杜甫没有站在大局的角度去看待当时的现状,而是从细节处进行深化,触景生情,眼前的每一幕景象都随着情感的转移而发生变化。此句着重反映了杜甫本人对于亲人离散的伤感之情,即使眼睛看见繁花,内心也未有烂漫之情,反而更加痛苦,即使听到了鸟鸣声,也未有喜色。此句比喻较为微妙,利用花和鸟,增添了悲凉之意。

(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在这半年之中,离散亲人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如果在此过程中收到了家中的来信,相当于获得了上万两黄金一样高兴,但是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杜甫写出了此句诗,在诗中注入了自身对亲人的关怀和思念,并且期盼家人能够平安健康,希望在未来能够收到家人的书信,确定亲人的平安和穩定。此句诗所反映的是人之常情。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正心系亲人,所以触景生情,所创作出的诗句能够与现代人产生共鸣,同时增强了理解性。

(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由于当时现状让杜甫不断思考现实问题,所以其原本斑白的头发变得更加稀少,长期愁绪缠绕,其头发不断脱落,并且不能再用插簪进行束发,整个人看起来更加凄凉。此句不仅表达了杜甫当时的心境,还反映了当时杜甫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杜甫心思细腻,对待事物的共鸣感较强,因此在创作时更能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白头因愁而生,心绪烦乱使其搔头的次数不断增加,因此头发不断脱落;由于愁绪越来越重,自身对于环境的不满也只增不少。与亲人的离别伤痛,自身的不断衰老,使其在创造此诗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悲愁的概念意识。

杜甫在《春望》中深化了内心忧国忧民的特性,并且在创作过程中杜甫也抒发了对当时社会状态的感慨,通过后续各类事情的发生,使其创作时对当时社会感想更加深刻。在创作时,意脉跌宕起伏,不平直;结合各种意境将情境以最为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情景兼备,不游离,情感色彩更加强烈。内容丰富是此诗最大的特点,字句的严谨性较强,因此其抒发的内容不板滞。整首诗字数不多,但是对情感的表达耐人寻味。

杜甫的《春望》创作环境特殊,因此其在情感表达方面更具备丰富性,并且结合表达手法,让本诗更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态和杜甫的心境,隐喻了各类植物,突出了当时现实社会中的反差,通过对比对眼前不同的事物进行阐明,因此此诗更具艺术赏析价值。通过赏析也让当代人们感受到自身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舒适,以此产生一定的共鸣。

猜你喜欢

亲人杜甫诗歌
诗歌不除外
你是我的亲人
亲人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亲人(连载二)
写自己的亲人
杜甫改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