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利用“微平台”,助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层传播
2021-11-19戴博文杨瑞
戴博文 杨瑞
[提 要]基层是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第一线”,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群众学通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才能将科学的理论付诸实践。但基层干部群众的人数众多、认知水平多样、职业多样,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内容和实效提出了很大挑战。微信、微博等“微平台”的应运而生,以其独有的优势拓宽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渠道,丰富了传播内容,创新了传播方式,增强了传播的影响力,可以被应用于解决当前基层理论传播中的问题,助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广泛传播。
[关键词]“微平台”;基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
[作者简介]戴博文,中共泰安市泰山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杨 瑞,山东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传播。(山东泰安 27100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自诞生之时就以其科学性不断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基层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作用的地方。针对基层干部群众的特点,依托于他们触手可及的“微平台”,选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广泛、有效传播,才能汇聚起基层的最大能量,凝聚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一、“微平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中的应用价值
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已成为大部分国人手机里应用最广的社交平台。“微平台”承载了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其迅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提供了方便的渠道。基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微平台”也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民意、汇聚民智的有效途径,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路径。
(一)“微平台”拓宽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渠道
基于传统方式下的理论传播,受众范围比较狭窄,只能依靠固定的人或组织作为主体提供传播信息,传播的速度较慢、直观性较差,传播效果不够理想。微信、微博等“微平台”高度普及以来,以其传播快、影响大、覆盖面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优势,使更多的受众可以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接受微信、微博等“微平台”上推送的信息,并在学习领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传播”,极大拓宽了理论传播的渠道,缩短了人民群众与党的科学理论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大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二)“微平台”创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方式
传统的理论传播以主客二元单线的传播方式为主,方式较为枯燥、刻板,对于受众来说接纳度不高,传播的实际效果不甚理想。微信、微博等“微平台”的诞生,以及在其技术依托下不断充实、完善,使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优化提升。
一是通过用户自传播方式,借助智能手机、电脑等通过“微平台”随时随地接收、推送由官方公众号发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网络终端用户之间的交互式传播,增强了大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
二是通过推荐式传播实现理论的精准、广泛传播。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上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可以及时获取、搜集、计算、分析广大人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掌握程度和思想需求,在此基础上为不同理论程度的受众推荐符合其要求的理论知识,有效避免了“一刀切”的问題,使理论的传播效果更加突出,群众的学习热情不断调动,增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精准性。
三是通过扫码式传播使传播程序得以简化,极大调动了受众的热情和参与度。近年来人工智能的井喷式发展进步,由计算智能、感知智能一步步发展为认知智能。人工智能的图文识别功能和语义处理功能,实现了文字、图片、实物、语音、条形码、二维码等相互切换,使人们只要打开手机轻轻一扫,就能迅速获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简化,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突破了繁琐、枯燥的传统传播方式的桎梏,使传播过程更加绘声绘色、饶有趣味。
(三)“微平台”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表现形式更加多维、立体
基于传统方式下的理论传播,大多依托于授课的方式,通过严肃的教科书、报纸、刊物上的文字传递给读者。其优点在于表述科学规范,但不足之处是受众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微信、微博等“微平台”上的动画、图文、影像、微课等内容,使人民群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内容更加丰满充实,人们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验层次更加丰富。在此基础上,依托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微平台”,同时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聚为一体,把理论知识由传统的文字形态转化为多维、立体、动感的内容,使不同认知水平的人都能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魅力。在工作、生活“快节奏”的当今社会,这些内容通过短小精悍的文章、“微视频”等形式出现在“微平台”上,极大限度帮助公众运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由于“微平台”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保证了传播内容更加紧跟时事政治,有助于以公众对时事的关注唤起他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忱。
(四)“微平台”增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影响力
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一般是传播主体提供信息源,而客体只能被动接受,缺乏阐述自身诉求的过程。就党的理论成果而言,必须发挥传播主体对传播内容和范围的主导,但如果仅仅是主体的单向输出,而不倾听客体的诉求与感受,就不能有效发挥传播的效果。对于受众而言,微信、微博等“微平台”是他们触手可及的获取信息、学习理论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阅读文章、观看视频获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将自己的感知、困惑等通过留言、讨论反馈给主体。在此基础上,主体可以及时制定新的传播计划和方案,在主客体的互动中增加理论传播的影响力。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可以通过将自己有感触的内容通过转发、分享到自己的“微平台”,增进大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通过“转发”和“分享”,井喷式扩大了传播范围,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迅速扩大,增强了传播的实效性。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传播现状分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新的理论成果,以其科学性成为指导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成为广大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行动指南。历史和实践证明,科学的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并掌握,且应用于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彰显其真理的光芒,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基层是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第一线”,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为密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影响到他们的政治参与度和干事热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应着力下功夫在基层广泛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党的理论成果在基层落地生根,开出智慧之花。
(一)在基层广泛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基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最后一公里”,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开班式上强调,作为党员干部应“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这样才能了解真实情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干事创业的行动指南,要想将其理论精髓落到实处,不仅需要顶层的设计,更需要的是基层的共同落实。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传播有助于坚定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四个自信”
信仰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价值。信仰能让人在迷途中找到目标,能在畏缩时为乘风破浪提供勇气。历史和实践证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在国家危难之时挺直腰杆奋起抗争,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历史性飞跃。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科学性指导广大中国人民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新飞跃。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为指向,才能在变局中保持定力、抓住机遇、谋求发展。基层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后一公里”,是连接中央和广大群众的“中间站”。只有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层传播,使广大干部群众撷取理论的光辉,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才能凝结起信仰的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传播有助于增强全体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凝聚“中国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不仅因为其汇聚了中国共产党的智慧,擘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更因为它能引起广大人民的价值认同、情感共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论是在思想宣传、文艺工作,还是法律工作、社会治理等方面,都不断回应人民群众的多种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将增强广大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度,推动国家政治生活的不断进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传播,实质上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与党中央“心贴心”,以情感共鸣带动群众的学习热情,以学习热情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在此过程中,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悄然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为人民的思想意识,外化为人民的行为规范,最终凝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传播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公民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以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公民道德建设是面对广大群众的,致力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基础性工程。道德通过社会舆论或者主题的自我约束发挥它对人的约束作用,这就意味着社会舆论对于道德建设至关重要。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面前,许多人不免面临选择的困惑。这就亟需科学的思想标杆做他们的“指明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经过实践考验的极具科学性的理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广泛传播,不仅能够带领群众坚定初心和使命,更能够通过其内在的社会道德治理思想提升公众的道德素养,规范公众的德行,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以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大众潜移默化展开道德熏陶和涵养,在这一相互作用中推进社会道德建设不断前进。
(二)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传播中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建设“学习型社会”不断推进、完善,基层干部群众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对政治生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有显著的提升,极大充实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论知识,增强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和责任感、使命感。但囿于时间、环境、认知水平等一些局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传播也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1.传播主体、传播方式较为单一,难以唤起基层干部群众的自觉性
传统的基层思想理论传播,绝大多是以官方媒体、党政教育者和各级党组织为主体,其优点是可以保证党的理论成果传播时的严谨性、准确性、整体性,毋庸置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传播方式。但如果仅依靠这一传播主体,基层的干部群众获取理论知识则大都是通过基层党组织开展的理论学习、官方的书籍、报刊等,在这一过程中容易缺乏主客体之间的有效信息互动,习得的理论知识也大多是通过“灌输式”的方式记录下来的,缺乏主动的思考和参与理论传播的过程,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层传播停留在浅层和表面。广大干部群众很难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们对理论的简单记忆,也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二次传播”,影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范围。同时,由于时间、地点、资金的限制较多,加之很多基层群众的职业限制,他们很难拿出一段独立的时间参与经常性培训学习,也难以沉浸下来品读书籍,学习的自觉性有所欠缺,从而影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效果。
2.传播内容设计较为枯燥、乏味,难以满足各个层次的基层干部群众需求
身处基层的干部群众,由于认知水平、文化程度、理解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的差异,不免会造成理论传播效果的差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科学、影响深远。在当前的基层传播过程中,大多传播者是直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本内容通过精深的理论术语传递给所有基层干部群众,语言的说教性较强,缺乏情感投入。这样虽然能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但很难做到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且大多数传播主体采用的是面向所有基层干部群众的统一性内容,并未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身处基层的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来说,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很难理解过于专业的术语,也很难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宏观框架。而对于学术水平较高的基层干部群众来说,他们则对理论解读的深度和厚度的期待较高。在这种理论性较强而又统一的传播内容下,很难满足多种认知层次的基层干部群众的需求和期待,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营造环境力度不够,难以创设充满正能量的体验式情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都会被接触到的事物左右。“百闻不如一见”,只有创设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传播环境,让人民群众在“感同身受”的体验情境中,才能达到良好的傳播效果。然而,在当前的基层传播过程中,仍有部分传播者并不重视传播环境的重要性,脱离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讲理论,致使传播的内容显得“虚无缥缈”,脱离了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情境,不能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另外,在当前的理论宣传过程中,对于传播平台的监管也欠缺明确有效的制度体系,政策法规支持不足,鲜少有能够贯穿传播全程的监管制度。
三、高效利用“微平台”,助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广泛传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已成为迫在眉睫的时代要求。依托于新闻、报纸、讲座等的传统传播方式仍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主体,在此基础上,为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更广泛、更高效的传播,应充分借助老百姓触手可及的“微平台”优化传播路径,助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一)加强专业培训,打造复合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人才队伍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中一再强调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利用“微平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广泛传播,首先应打造一支既有党的理论“厚功底”,又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同时具备高超的教育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1.打造具有理论“厚功底”的人才队伍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必须是深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进程熟练掌握的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人。“懂业务”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者的最基本要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在基层理论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首先传播者要坚定政治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党性修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者自身要热爱党的理论成果,以情感上的热爱激发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忱,不间断政治学习,不断钻研、发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光辉。在夯实自身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以“信其道”为基础,以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思辨能力为抓手,不断探索适应基层干部群众的“传其道”之途径,从而真正实现以理服人,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自觉自愿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
2.打造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以主义思想的传播者,首先要有与时俱进的传播理念。理念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自身要认同在微博、微信等“微平台”展开思想传播的优越性,要善于发掘信息技术发展带给我们的可被应用的便利条件。其次,必须练就一身强硬的信息技术“基本功”。熟练掌握并能轻松的驾驭“微平台”,灵活运用图片编辑、信息采集、视频制作等信息技术,灵活布局“微平台”上的小程序、公众号、“社区”、“超话”等,以此带动广大受众积极参与学习、参与讨论。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将传播内容进行“人传播”和“人工智能”传播的有效划分,更好实现人机协作,提升传播的效率。
3.打造具有高超教育学素养的人才队伍
基层是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第一线,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针对基层干部群众职业、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存在较大差距的特点,在设计传播内容和方式时就必须“因材施教”。这就要求传播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学素养,对教学方法能够准确选择、切换,同时具备敏捷的洞察能力,总结归纳分析能力,不断在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生成知识,不断调整传播策略,以此找到能应对不同受众的合理有效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如面对文化程度偏低的基层群众时,多设计简洁的获取内容方式,让他们打开“扫一扫”就能获取相应的图片、视频等生动易懂的传播内容。而针对学术水平较高层次的群众,则可以多引导他们参与话题讨论、抒发学习感想,设计“高品质”的内容,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开深层次、宽领域的拓展探讨。
(二)科学设置语言,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传播的话语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涵盖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播主体若想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全面传递给基层干部群众,则必须构建在基层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话语体系。基层的干部群众具有人数多、认知层次多样、职业多样化等特点,部分基层群众,因为工作、兴趣等只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而对未知的领域有“畏难”的心态。这就给传播者提出了在设计传播语言上的要求。基于“微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持,传播主体可采用“大数据语义分析法”,获取群众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习近平总书记独特的语言风格为范本,比如运用“蛮拼的”等流行语言和“扣好人生的扣子”“软骨病”之类通俗大白话,一下子拉近了党的理论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将深奥的道理借助“微平台”用“接地气”的语言风格表达出来,让广大基层群众能在“听得懂”的前提下悟出语言背后的道理。同时,可结合古今中外文化来旁征博引,结合当下时事热点阐述深刻道理。创作更多如《大小川哥陪你穿越说党史》等用简洁、生动、大白话的语言录制的视频或文章,增加群众对党的理论的兴趣和获得感,以兴趣为起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和传播热情,作为内驱力促使他们在观看之后再进行二次传播,从而扩大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心设计传播内容
广大基层的干部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主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其科学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能够指导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回应群众的呼声。所以在基层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应依托广大群众密切接触的“微平台”,将理论内容与身边的榜样、典型相结合,用身边的人、事讲述大道理。传播主体应重视情感的力量,以身边感人至深的真实案例,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感动中国”等主人公的事迹唤醒基层群众的情感归属,以情打动人,感染人。传播主体可以通过“讲故事”,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蕴涵的道理借助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展示给基层干部群众,故事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使他们在故事场景中学会如何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上来。其次,要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人群,分层次设计理论传播内容。针对广大基层群众,可在“微平台”上传、分享一些群众易懂的视频、音频、连环画。帮助他们运用碎片化时间主动学习,掌握某个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在“微平台”上借助调查问卷,大数据等,跟踪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效果,了解他们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的理解程度和疑惑,针对问题再展开新一轮内容设计。
(四)加强“微平台”监管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环境
因为网络空间的相对开放性,不免会造成网络文化的复杂多样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效果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无论网络文化如何形式多变、“乱花渐欲迷人眼”,党始终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领导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是网络文化发展的根本性指导思想。这就要求传播主体要协同各个部门,为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打造良好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环境,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与网络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发挥其理性光辉。
在“微平台”的内容设计时,必须以国家意志为根本,使国家意志参与到网络空间的顶层设计中来。在“微平台”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不仅要依靠道德层面来规范“微平台”上的相关内容,还要依托于信息技术和法律层面加强对“微平台”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网络舆情导向,进行舆情控制,有效疏导负面舆情。要在“微平台”完善并严格执行网络法律制度,用法律的严谨性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微平台”传播的内容,做出清晰明确的界限,用法律的强制力约束传播主体的言行。信息技术部门要加大力度开发相应的监控软件,确保在“微平台”上能运用信息技术及时甄别、迅速定位、快速清除不良信息,最大限度缩小负面信息造成的群众关注度。同时,要依靠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力量加大监管力度,简化举报程序,实现不良信息“一键举报”并及时反馈。要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使群众自觉自愿参与到监控信息中来,形成“人人监督,人人参与”的高效监督氛围,助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微平台”的健康有效传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借助“微平台”向广大人民群众高效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大限度发挥基层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和使命感,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奋进新时代中来,才能“积小流成江河”,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參考文献]
[1]周良发,唐冰冰,陈元晴.人工智能助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
[2]刘立新.运用大数据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宣传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
[3]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互联网+基层党建[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8.
[4]刘英.媒介融合背景下负面舆情案例中的舆论[J].新闻爱好者,2017,(2).
[责任编辑: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