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1-19石细松
石细松
(中国铜业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国有企业围绕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增强五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国有企业内部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的再监督再控制,是实现规范企业闭环管理,防范和控制各种生产经营风险,保障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1 国有企业内部监督概述
监督主要指对现场或某一特定环节、过程进行监视、督促和管理,使其结果达到预定的目标。监督的目的就是提示督促、防止差错、治理和维护秩序。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1]。
2 当前内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监督的自觉习惯意识不强
2.1.1 对监督认识狭隘
对监督工作的定位、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清,习惯把监督当成生病了才需要吃的一味“药”,未将监督当成增强免疫力的日常保健“饭”。同时,一些管理者以信任代替监督,认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主观狭隘将监督与信任对立起来,把监督视作“找茬”,有抵触情绪,缺乏配合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随之企业信息化智能化迅速发展,机器换人、机器减人趋势提速,出现“机器比人可靠无需监督”的新论调。
2.1.2 履行监督职责被动低效
一些国有企业存在重业务轻监督现象。对同级怕伤和气不想监督,对上级怕被穿小鞋不敢监督,对下级抹不开面子不愿监督,对关键敏感问题不善监督。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负责内部监督的部门相比掌管人财物等部门的话语权明显偏弱,履行监督底气不足、腰板不硬、放不开手脚。
2.1.3 精细化监督习惯尚未入脑入心
相比工业强国而言,我国国有企业因受计划经济思维和管理模式的熏陶和影响,长期以来逐步形成重视产出数量,不重产品质量,重视发展速度,不重视发展效率,追求大干快上,忽视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管理惯性根深蒂固,深入骨髓。
2.1.4 自我监督意愿不足
因受传统思想观念代际渗透,特别是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影响,时至今日,“官本位”思想依然顽固盘踞、深深扎根一些国人内心,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表现为一些管理者特权作风犹存,私欲膨胀,内心排斥、抵制监督,一些“一把手”“一言堂”现象严重,成为监督法外之地,导致各种违规违纪甚至违法案件禁而未绝,企业遭受损失。
2.2 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2.2.1 监督制度不完善
内部监督第一道防线是业务主责部门的自我监督。当前国有企业把内部监督为软指标,未当作硬约束。具体表现在职能部门专业管理制度中涉及业务开展相关条款清晰完备,但涉及制度监督检查方面内容普遍较为空洞、模糊:要么寥寥几笔语焉不详,可操作性不强;要么有规则没罚则,不具威慑力。制度设计先天不足, 一定程度为内部监督工作随意性大埋下隐患。
2.2.2 内部协同监督低效
当前,国有企业中财务、审计、法务、内控、风控、纪委、巡视等各类监督分工较细但缺乏有机协同。各类监督之间信息互通、资源整合、工作联动、协同整改、成果共享等方面机制建设滞后,导致各类监督没有形成合力,各自为战突出,重复监督、多头监督、无效监督等内耗现象,增加工作负担,掣肘了企业提质增效,降低了员工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2.2.3 监督效果不理想
不同地域、类型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监督的重点、环节、标准、要求等不尽相同。因监督理念陈旧、模式僵化、手段简单,习惯性死后验尸式、亡羊补牢式的静态监督、传统监督、硬件监督、过去式监督偏多,动态监督、创新监督、软件监督、将来时监督偏少,导致要么监督发现不了问题,或发现浅表问题多,深层次问题少,监督无法满足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另外,发现问题整改评估验收机制不健全、失职问责机制不完善或执行不严,导致监督震慑惧止作用打折扣。
2.2.4 监督成果运用不充分
监督发现问题既是企业管理惰性、惯性和陋习的集中体现,也是组织、团队管理作风积弊的真实写照。同时,问题整改过程中存在过关心态,虎头蛇尾,雨过地皮湿,屡改屡犯形成“牛皮癣”整改,企业对监督发现问题成果的拓展运用重视不够,就事论事整改多,过关式、应付式的整改多,而全面性、系统性、深层交的举一反三,自查自纠少,导致问题整改不彻底,易反弹回潮。
2.3 监督人才队伍质量与实际需要不匹配
一是人员配置薄弱。一些国有企业对监督部门定位不准,人员配置“跛脚”,要么人员数量不足,要么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要么是专业结构失衡,有的甚至把内部监督部门当成淘汰员工安置机构。二是不注重人才培养。相比较而言,国有企业更重视对生产、财务、营销、科研技术等专业人员的培训充电,对监督部门预算少、控制紧,培训学习跟不上,知识更新缓慢,能力提升滞后。三是考核激励上存在歧视。监督部门薪酬考核等级普遍处于末等,一定程度也抑制了优秀人才的招录和选用。
3 加强内部监督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内控质量共同体理念
(1)匡正认识,营造重视内部监督的文化氛围。文化认同是行动的先导。监督是内控工作中不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要通过成果分享、汇编成果案例、完善制度、研讨沙龙等方式,引导摒弃监督“无用论”“低效论”“附属论”等偏见,充分认识和精准把握监督工作的重要作用与意义。通过选树正面典型、负面典型警示等方式,系统培育优良的监督文化,使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乐于接受监督成为一种企业正能文化,强化全员全环节全过程自觉参与监督、接受监督的自觉意识。
(2)内德外化,将监督责任写入岗位职责。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从业者主动实施自我监督行为的内在道德基础,将监督责任明确、清晰写入岗位职责,完成将隐性职业道德显性为操作规程的具体化过程。职责中既明确应当履行自我监督的责任,又有自觉接受外部监督的义务。对照职责,定期检查评价,严格兑现落实。
(3)上行下效,管理者带头正确履行监督职责。监督是管理者日常行权履责的重要职责之一,其管理行为是企业文化的风向标,具有极强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将内部监督成效纳入对管理者KPI考核重点指标,以此推动管理者重视将内部监督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同布置、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相融相促。
3.2 完善内部监督的体制机制
3.2.1 构建内部协同监督工作体系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以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全面从严治企。进一步整合国有企业内部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整合审计、财务、人事、巡视、纪检、监事会、法律监督等内部监督力量,构建协同监督体系,合力防控重大风险。同时,构建内部梯级监督格局。职能部门往往易成为企业内部监督“灯下黑”盲区。通过发挥纪检、审计、监事会、法律监督等企业内部监督平台作用对职能部门专业监督实施再监督;党委巡视对几大平台进行再监督,构建梯级监督格局,实现党组织对所有行使经营管理职权的单位(部门)和人员监督全覆盖,提升监督效能,实现党内监督与业务监督深度融合。
3.2.2 建立完善内部监督标准化流程机制
建立内部监督启动前的摸底机制,规范问题收集流程,确保重点监督靶心聚焦。建立监督过程中沟通协商机制,确保全面客观描述问题,利于问题精准定位、定性、定责。建立内部监督过程中发现重大问题移交处理机制,确保重大问题及风险隐患及时处置,快速堵漏止损。建立问题反馈及整改监督机制,确保监督发现问题点上整改,线上整治,面上防范,从制度层面主动标本兼治,问题件件有落实,风险个个有防控。实现各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为精准揭示风险、发现问题、推进整改奠定基础。
3.2.3 建立学习型开放型监督工具箱工作机制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督的全面性、穿透性、系统性、及时性,重点聚焦异常业务,充分挖掘和发挥大数据管理全方位拓展潜能,对异常交易现象实施全纬度跟踪监督、对比分析,及时发现蛛丝马迹、精准甄别堵点、痛点和漏点。另一方面,梳理典型警示案例梳理职务犯罪行为,编制常见风险点、问题库及预防手册,区分不同岗位,按一般了解、普及熟知、强制掌握等不同要求作为岗位应知应会规范,并动态更新。
3.2.4 建立责任追究与惩戒机制
要加大监督问责力度,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早抓小。进一步明确细化具体的责任追究的启动条件、程序和标准,实施分类预防分级惩戒,达到小惩大戒、防微杜渐,解决一些问责制度“牛栏关猫”问题。对造成重大风险及损失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及时追责问责,问责一个,规范一线,震慑一片。坚决遏制增量问题,加快处理存量问题。同时,要建立问题整改后评价机制,解决内部监督发现问题整改不重视、效果不持久等问题。
3.2.5 建立监督成果拓展运用保障机制
对监督揭示问题的整改成效是评判监督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和参考。建立完善企业监督成果的深化运用制度,是保障、巩固和扩大监督成果运用的有力保障。区分问题的性质、程度及影响,坚持“个性问题定向指导,共性问题综合治理”原则,开展针对性专项治理,推动解决一批顽疾问题,补齐制约企业发展的短板。
3.3 加强内部监督队伍建设
3.3.1 把好入口,扩大来源渠道优化人员结构
人才来源渠道直接决定了队伍建设质量,也是抓好监督队伍“选育留有管”机制建设的源头和关键。内部监督部门不能定位为退养人员收容机构。内部监督队伍的配备与充实,可从内部业务部门择优选拔产生,也可从社会中介机构、优秀企业中定向选聘,还可从院校招聘新鲜力量解决后备力量年龄与专业结构失衡问题。
3.3.2 多措并举,全方位提升专业监督能力
时代高速发展,知识快速迭代,新事物、新环境、新业态、新模式、新知识层出不穷,从纬度高低角度来看,可区分为同纬度监督、升纬度监督。尤其是升纬度监督要求内部监督人员具有全球化视野和格局,借鉴国内外人才多维度拓展培养模式,如院企联合定向、境外短期短训、行业头部企业轮训、上挂下派等多种培养渠道统筹运用,全方位提升内部监督队伍的专业化的能力与水平。
3.3.3 加快改革,以考核激励倒逼监督管理强化
2018年10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原则,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推动国有企业家队伍不断发展状大。监督发现的问题是企业管理水平和质效的真实反映,国有企业要加快推动落实职业经理人制度落地,构建权责利对等的监督激励与约束机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管理者能上能下的良性竞争动态格局,倒逼管理者重新发现监督对企业管理提升和国有企业保值增值的意义和价值。
4 结语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面临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现实课题,完善内部监督管理体系,提升监督水平与能力,对企业适配内外部市场环境、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