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先生制”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课为例
2021-11-19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小学
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小学 黄 阳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课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描写了作者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读懂文本不难,但由于作者吴冠中生活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现代学生与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差异巨大,传统的教学模式极有可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
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研究后发现,被动学习下的学生学习成就最低,其次是学生的主动学习,而建构学习与互动学习下的学生学习成就最高,学习兴趣和动机也最高。现代“小先生制”课堂则通过自主学、合作学、分享学等教学策略,培养能够主动分享、主动思考、相互促进,从而进行深度学习的学生。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即“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情感”?结合现代“小先生制”课堂教学,本课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分层预学,自主有准备
有效的预习可以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但课堂中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课前的预习任务也要尊重学生差异,设计要合理且有梯度,采用差异教学模式。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展的教学”。基于此,可以设计以下预习单: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标好自然段序号。
①难读的字音有: 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难理解的词语有: ___________________。
③难读的句子请在文中做好标记。
(2)思考: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请用小标题的形式分条概括。
(3)选做: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如简介、画作等。
(4)选做:通过多种途径(如网络搜索、向长辈请教等)了解文中作者的生活背景。
这份预习单结合课后习题,明确了学习任务,同时,通过有梯度的任务设计,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自我分配学习任务: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扎扎实实完成(1)、(2)项任务,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学有余力的学生除了完成基本的预习任务,还可以在家认真完成(3)、(4)项任务,再充当组内的“小先生”,分享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使大家都能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为感悟文本情感做铺垫。
教师在学生如此预习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在课上先带领学生走进作者内心和他生活的时代,接着以画作引出“舟”:吴冠中的画作中多有青瓦白墙、小桥流水,也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小船。父爱之舟,“舟”是作者画作中的小渔船。这样的预习和导入,既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也化解了课后习题的难度,将化解学习难点在课堂中得以落实。
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形象的认知后,结合预习单,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生字词。对生字词的学习任务分享,一来有助于检验,进而肯定“小先生”的预习成果,二来也形成全员参与研讨、分享的氛围,在互动、分享的过程中,提升的不仅仅是学习能力,还有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工具支架,合作促提升
本课学习的第一个重点是梳理文章的7个场景,虽然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但多数学生无法快速地用精准的语言概括和表达。在这个环节中,若放任“小先生”在组内自主概括学习,那么极有可能出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口述,其他学生记录的场景,这样的话,这些其他学生的思维就没有得到训练。因此,在互动交流的学习模式中,需要有“思维导图”这个学习工具作为脚手架,有效撬动学生的表达,从“言之无序”到“言之有序”,即使逻辑关系更为清晰,学生更易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基于此,在这一板块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概括第一个场景:谁(父亲)干什么(卖茧子给“我”买枇杷)。接着,提供如下思维导图(见图1),学生填写并组内分享交流。
图1
梳理完场景之后,如何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即“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情感”呢?感悟场景中蕴含的情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通过以上学习已经能明确本文的主题是父爱,但如何在字里行间自主感悟并表达这一点尤为重要。若由教师讲授,那么感悟便成为灌输;若全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学习极有可能成为零散、琐碎且效率低下的学习。因此,在突破这个难点时,教师可以由扶到放,以“父爱是______”为支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场景和语言文字中感受深沉的父爱。如第一个场景的学习,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具体的事物“枇杷”展开教学:父爱是枇杷,当时的生活何其穷困,可是父亲爱“我”,因此每年在卖茧子的时候,给“我”买枇杷吃。接着放开,以小组为单位,再次讨论学习“父爱是______”,学生很快就会归纳并总结出:父爱是热豆腐脑、是万花筒、是结实的后背、是凑来的学费、是补好的棉被……父爱就是藏在具体的事物里的给予和付出。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在其他的场景中,父爱还是什么?可以提示学生:“刚才我们找的是父亲给予‘我’的物质,有没有哪些词语表达父亲的内心,这也能让我们感受到父爱呢?”学生便会抓住文中“心疼”“理解”等词语展开学习。这样,由具体的事物自然过渡到抽象的情感,学生在有梯度的思维训练中进行了深度学习,不仅学会了从场景细节中去感受父爱,还习得了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
三、问题驱动,分享促内化
本单元的教学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建立紧密联系,在教学时,要注意唤醒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和感受生活小事中蕴含的父母之爱,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舐犊情深。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时,要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由此看来,本文还是一篇选材教学的好范文。
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写到父爱母爱,学生题材单一:几乎都是生病送“我”去医院,或者下雨天给“我”送雨伞。是父母不够爱他们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学生无法捕捉到生活中的小细节。本文“父爱是____”这一支点的学习,为后面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的学习要经历“下沉”和“上浮”的过程,先把知识“下沉”到文本语境、生活经验之中,然后在主题情境引领下开展学习活动,最后再结合实践经验将其提升到知识的规律性层面。在学习完这一课之后,学生对于“父爱是______”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父爱可以是形象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载体。若学习止于此,不免有些遗憾,学生的学习只有“下沉”而没有“上浮”,即学生依旧停留在文本内容,没有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因此,教师在此时可以设计一个小练习:在你的生活中,父爱(或母爱)是什么?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小组合作学习,形成思维导图,二级分支可以概括一些具体事例。
有了之前的学习支撑,再回归到学生生活实际,小组合作交流,既能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启发思维,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还进一步锻炼了概括、归纳、表达等能力。这样对于同一个主题,学生的选材内容也会各不相同,丰富多彩,真正回到生活中去,内化所学知识。
现代“小先生制”课堂应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人的思考和看法,培养学生对策略、方法的探究,以各种形式促进自我和他人的思考,提升思维能力。差异性教学的作业设计、具体可操作的工具设计和有驱动力的问题设计能使学生的思考力逐步提升,也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