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神话地理问题
2021-11-19高有鹏
高有鹏
(上海交通大学 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40)
中国不是一个简单的现代民族国家,中国文化也不是简单的现代文化,而是人类文明的特殊体现。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而且从来没有中断,这是一个奇迹。中国地大物博,有规模非常庞大的古典神话群,远古至今,浩浩荡荡,尤其是不同神话群形成不同流传区域,以不同的语言与仪式等构成其河水般的语域(1)“语域”的概念是指某种民间文学形式在不同地区的流传,其不同于传说圈,是包含着语音、语色、语质等内容的具体的规定性与标志。此概念为笔者1980年代提出,在国际上被接受。其见之于《淮阳太昊陵庙会考察报告》,《民间文学研究动态》,1985年第6期。,这更是一个奇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各个民族团结在一起,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国各民族人民亲如手足,不断谱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中国神话地图、神话地理等问题,是中国神话研究中的特殊问题。之前,笔者涉及中国古代神话,更多偏重于古典文献和田野考察等内容的述略,对神话地理等问题关注并不是太多。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这个问题引起笔者的深入思索。因此,笔者在思索如何将学术转向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的同时,运用新的理论视野关注中国神话地图、神话地理等内容。其中,笔者较多注意到历史文化与中国神话地图基础上的中国神话地理等问题。近年来,笔者也正在完成《中国神话地理》多卷本的写作,力图向世人推介中华民族神话的地域分布概况。
关于古代历史文化地图问题,已经有许多学者关注,诸如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巨著,勾画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光辉历史。而对于中国古代神话的地理分布,目前尚处于相对缺少完整性的阶段。其中的难题相当多,诸如古代文献问题、相关考古问题、民族文化遗产问题、历史文化变迁,等等,都需要认真研究。
一
中国神话不是简单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化发展中神话的核心内容在于三个组成部分,一个是信仰,一个是审美,一个是社会生活文明集合(记忆与传承)。[1]放眼神州大地,中国古典神话不但在千百万人的口头上被讲述着,而且化作绚丽多彩的文化景观,装点大山与大河。更重要的是,中国古代神话作为古代文明,其内容不断被证明:河南舞阳贾湖挖掘出苍劲的骨笛,浙江良渚玉石在晶莹剔透中述说着先民的智慧,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山西襄汾陶寺大墓等,如汗牛充栋,如琳琅满目,给人以惊喜。中国古典神话古今形成一体,从口头语言的讲述,到各种图画、雕刻等艺术形态的具体描绘和展示,从各种文字的叙说,到各种媒体媒介的再现,显示出风姿绰约的神采。
神话首先属于人类早期文明,尤其是中国古代文献,保存着非常丰富的神话地理资料。诸如先秦时代的《山海经》,以东西南北中与内外等形式,构建了最早的中国古代神话地图,之后的《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职贡图》《太平寰宇记》《一统志》等,以及州府县志、游记、笔记等形形色色的文献,记录了我国绚丽多彩的神话景观,成为我国古代神话地图的重要内容。当然,其作为文化景观,更重要的是体现为风物,大量生动的口头传说形态的古典神话,日日夜夜流淌在人民大众的语言世界。
中国神话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形成文化重构,形成多种多样的文化谱系,以文化生活中的信仰与审美等形式,被叙说、展现,勾画出蔚为壮观的神话时代,从另一个方面展示出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发展中,中国神话表现出的多彩景色,值得我们骄傲,更值得我们深入思索。尤其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神话地图,让我们回味无穷。
二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情有义、懂得感恩的民族,其尊重历史,深切怀念英雄祖先。中国古典神话,如盘古神话叙说开天辟地,女娲神话叙说生命起源,伏羲神话述说文明诞生,有巢氏、燧人氏等先民英雄神话述说各种发明创造,炎黄神话叙说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伟大事业,以及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神话时代,展现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历程。中华各民族神话的灿烂辉煌篇章震撼人心,形成了清晰的中国神话地图、神话地理。
从文献上看,盘古遗迹,包括汉字结构中的信仰意义,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如,《述异记》中讲到“南海中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则盘古亦自有种落”。在少数民族地区,盘古信仰非常深广。如瑶族《过山榜》中说:“昔时上古天地不分,世界混沌,乾坤不政(振),无有日月阴阳,不分黑白昼夜,是时忽生我盘古圣皇。首先出身置世,凿开天,辟开地,置水土,造日月阴阳。”《粤西琐谈》中说:“盘古本为苗人之祖,原为盘瓠之转。”白族《打歌》也有关于盘古的记载。《两般秋雨庵随笔》中有“荆州以十月十六日为盘古生辰”,“始兴县南十三里有盘古之墓”,“郴州有盘古仓,会昌有盘古山,湘乡有盘古堡,雩都有盘古庙”等记载。《路史·后纪》提到“广陵有盘古冢、庙”,“成都、淮南、京兆皆有庙祀”。《录异记》记有“广都县有盘古三郎庙,颇有灵应”。《元史·祭祀志》有“至元十五年四月修会川县盘古祠祀”。《明史·列传》有“侧有大山,高出云汉,其巅有巨人足迹,入石深二尺,长八尺余,云是盘古遗迹”等,都是讲盘古信仰的物化形式。在这里,盘古崇拜同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信仰联系在一起。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等文献中提到祭祀盘古的行为,如“巫有帛,长二三丈,画盘古而下,以至三皇,无所不有”,“谓之盘黑鼓”,甚至地方农民起义也以盘古为号,召令人民起来斗争。南方是盘古神话流传的密集区域,诸如盘古国在南海等文献记述,具有神话群的特点,所以闻一多等学者即断言盘古为南方民族的神祇[2],尽管有人提到盘古神话之所以在南方流传是因为中原移民的因素,但毕竟缺乏实证。
近年来,这种局面被打破,不独在南方有盘古神话,北方尤其是中原也有,如桐柏县的盘古山每年三月三有庙会,应合于我国古代的上祀节,中原腹地西华县最近也发现盘古遗迹“盘古城”,太行山济源等地的盘古庙至今奉有香火。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等地也都分布着一些讲述盘古开天辟地神话传说故事的自然景观。盘古之神在各地都赢得开辟天地等事业的赞颂,这说明盘古神话在我国神话传说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感情。把这些内容概括为“盘古时代”,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浩如烟海的神话传说之间复杂而又具体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看到中华民族亿万子孙在历史发展中血肉相连的深情厚谊,以及中华民族敢于开拓、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三
生命是神话的主体。女娲抟土造人神话,叙说生命诞生。类似补天的神话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也有流传,如苗族的《龙牙颗颗钉满天》、阿昌族的《遮帕麻与遮米麻》、高山族的《蜜蜂》等,其中都有补天大神,体现出不同民族的天时观。在白族神话中,龙王导致大洪水,天地崩溃,盘古、盘生兄弟杀死龙王后变成天和地,并分别用云和水加以补造。彝族神话中称,天地开辟后,天神要检查天地的坚固程度,就打雷试试天,震地试试地,待天地损坏,就用云和地公叶子分别补天、补地。在布依族神话中,力戛用手举起了天,但若一松手天就要塌下,他就拔下自己的牙齿把天钉起来,于是牙齿就变成了一颗颗明亮的星星。这些神话都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女娲神话和这些神话一样,是远古人民对天体认识的艺术表现。
女娲遗迹在我国分布相当广,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西南和中原地区,如《路史·后纪》所举“任城县东南七十里”有承匡山女娲庙,骊山有女娲谷,峨眉有女娲洞,赵城有女娲墓等。其神话传说在口头上的流传更广,遍布长江和黄河流域。在我国的东南,诸如台湾、福建等地,也有大量的女娲神庙,有神庙,便有神话,便形成不同的语域,甚至远在越南等地也有流传,李福清在他的著述中很详细地列举并论述了这个问题[3]。
我们不能将女娲神话时代简单比照于历史上具体的女权时代,但我们应该看到其悠远绵长的存在意义,特别是它所体现的异常丰富的信仰意义。这个时代标志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生命起源问题的辛勤探索,它使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神话传说母题流传之间的联系。同胞,这是一个神圣的字眼,而其具体意义就在于对伟大的民族母亲神的敬仰所生发的人世间的特殊感情。
女娲神话地理,不仅仅是中国神话的地域分布问题,而且是相当特殊的人类文明等内容。
四
在神话传说中,伏羲是开创文明的英雄。传说其生于甘肃天水,葬于河南淮阳,其足迹遍布神州大地,既有典籍文献以文字作为载体,又有口头传说以言语口语作为载体,还有相关的民俗生活构成文化行为,使伏羲神话时代更完整地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这里最典型的当数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的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人们把伏羲称作“人祖爷”,把二月十五作为他的神诞日,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这个庙会与其他地方庙会的不同,是保存了许多活化石般的“古文化”,有传说源自“龙配”即伏羲、女娲相交的花篮舞,有传说历史悠久而带有浓郁的民族图腾,生殖崇拜、性崇拜和祖先崇拜色彩的各类泥泥狗,有古埙的泥玩具,以及进香的民间斋公手持的龙旗等。淮阳当地民间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相结合加进了洪水神话的背景,保持了独立而完整的神话系统。在家祭中,人们把伏羲和玉皇一样敬祀,作为生育万物的“人祖”供奉。在西北、西南、东南的广大地区,尤其是大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伏羲也受到广泛的崇祀,其神话传说与中原地区大致相同。
以伏羲时代为标志,中华民族进入文明阶段,从而形成天下一统的新时代,特别是整合四方的炎黄时代,寓意中华民族形成古老文明国家的雏形。
这就形成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所说的“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在一定意义上,中原即意味中国。
从广义上讲,中华民族号称炎黄子孙。炎黄一体,传说他们共同统一天下。神农炎帝是神话传说中开辟农业的英雄,他集火神、农神、药神、太阳神于一身,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奠基人之一。关于炎帝神农氏的出生,《水经注》卷十八《渭水》引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说其“姜姓”,其母“女登”在“游华阳”时“感神而生炎帝”。《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唐代司马贞《三皇本纪》中有同样的描述,只是将炎帝神农之母述为“有娲氏之女”。《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新书·益壤》中也提到黄帝为炎帝之兄。《太平御览》卷七九引《帝王世纪》云:“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少典为炎帝、黄帝共同的先人,这一命题的提出,暗示着炎帝神农时代即从伏羲神话时代向黄帝神话时代漫长的过渡。
炎帝神农神话不仅在汉民族中广泛流传,而且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流传。如苗族神话中说,神农时的西方恩国有谷种,神农曾告示天下,若有人取回谷种,便可娶其公主。结果神农家的狗翼洛取回了谷种,娶了公主;公主生下血球,血球中跳出七男七女苗汉两家。同类的神话还有许多,在各民族的发展中,农耕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
炎帝是传说中的南方火神,所以南方许多地方有传说中的神话遗迹,诸如炎帝陵、神农架等。在一些少数民族中,炎帝神话也有广泛流传。
黄帝神话主要流传在汉族地区,诸如陕西黄帝陵、河北黄帝城、安徽黄山、浙江缙云等,有许多黄帝遗迹。河南是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出生地,有登封、新郑和新密一带的嵩山、风后岭(具茨山)与黄帝宫、黄帝演兵洞等,还有与轩辕黄帝相关的力牧岭、大隈山、广成子洞、华盖童子峰和嫘祖泉、仓颉台等神话景观,以及汝州的空洞山、灵宝的铸鼎原、襄县的荆山等,形成十分密集的轩辕黄帝神话传说群。
传说轩辕黄帝有二十五子,子孙众多,甚至此后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基本上就是其后代的历史。诸如绝地天通的颛顼与“乘龙而至四海”的帝喾,引出“八元”“八恺”,遍布神州。诸如禅让天下、选贤任能的尧舜,在华夏大地播种文明之花:《诗谱》称“唐者帝尧旧都,今日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魏土地记》称“平阳城东十里,汾水东原有小台,台上有尧神屋石碑”;《括地志》称“故尧城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十五里”等。北魏时期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形成国家行为。在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迄今仍密集地分布着尧庙等神话传说中的文化遗址。大舜留下了文贝、离俞、鹰、延维、视肉、熊、罴、虎、豹等繁星般图腾,在山东、河南留下了历山耕象、河滨洗陶的遗址,在湖南、广西等地留下南巡的足迹。如历山,不仅山东鄄城有,离此不远的济南千佛山也有,山西永济中条山有历山,山西沁水有历山,安徽池州有历山,江苏无锡斗山有传说为历山,浙江永康有历山,浙江余姚有历山,等等;如舜帝陵,湖南有九嶷山风景区三峰石舜峰舜帝陵,浙江上虞舜帝庙相当于传说中的舜帝陵,山西运城有舜帝陵,山西平阳有舜帝陵,河南濮阳也传说有舜帝陵。有不少学者称舜不是传说中的人物,相信会有确切的证据证明。
五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许许多多的古代神话群,从又一个方面述说古代文明。
中国古代神话甚至在每一个地方都有密集的神话群分布,形成不同的语域。更不用说大禹治水,其成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最强音,也是中国古代神话的最后阶段。无论是黄河上游、中游到下游,还是长江从南到北,大好河山,只要有河流的地方,都会有大禹神话传说流传,都有大禹神庙,都传说有大禹留下的风景。《史记·河渠书》说:“然河灾衍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汭,至于大邳。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渤海。”其踏遍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诸州。
值得注意的是《尚书》对大禹治水壮举所述,这是典型的清晰而壮观的中国版《创世纪》。其叙述语言充满史诗的韵味与旋律: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菜夷作牧。厥篚丝。浮于汶,达于济。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厎定。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厥田唯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木。鸟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菌簵、楛,三邦厎贡厥名。包匦菁茅,厥篚玄玑组,九江纳锡大龟。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导菏泽,被孟猪。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厥贡漆、枲,、,厥篚纤、纩,锡贡磬错。浮于洛,达于河。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猪野。三危既宅,三苗丕叙。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尚书·禹贡》)
这些描述与歌唱,成为鲜美的历史画卷,成为神州大地不竭的历史记忆,应该看作与历史同步的民族歌唱。
大禹神话地理,成为现实生活中关于中国神话地理最密集、最广大的神话集中地。如中原腹地的河南有以大禹命名的禹州,登封传说为大禹故里,嵩山上有启母石,三门峡传说为大禹所开,开封有禹王台,洛阳有龙门山,禹州有禹王锁蛟井等;山东禹城境内有禹王亭;安徽怀远有禹墟和禹王宫,蚌埠涂山南麓有大禹墟(禹王宫、启母石、台桑、防风冢);陕西韩城有禹门;山西河津有禹门口,夏县中条山麓有传说中的禹王城;浙江绍兴会稽山有大禹陵(浙江绍兴越城禹陵乡有禹陵村,存禹庙、禹祠、大禹碑,萧山与绍兴接壤处有夏履桥,相传是大禹遗鞋处等);江西庐山紫宵峰上有大禹治水留下的石窟、岩刻与蝌蚪文;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衡山岣嵝峰上传说有大禹所建“岣嵝碑”;云南顺宁县城东澜沧江与黑惠江合流处,传说有大禹治水留下的石头桩;四川汶川有大禹故里(绵池镇有刳儿坪、涂禹山、禹王宫、禹王庙、洗儿池、禹迹石纹、禹碑岭、圣母塔),都江堰处处都有大禹遗迹,更不用说北川禹穴沟大峡谷相传为大禹出生地,南江有禹王宫,等等(2)据统计,四川、重庆大禹神庙最多,如成都禹庙、忠县禹庙、奉节禹庙,如开江、彭水、黔江、梁山、南充的禹王宫,石砫大禹庙,南川、巴县的禹王庙等,以及都江堰、遂宁、射洪、三台、绵阳等地禹王宫,等等。。大禹治水惠民千年,为人民所传诵,如诗歌中所唱“普天之下,莫非禹功”。
其他神话传说遗迹就更多了,诸如西王母、夸父、蚩尤等神话传说,特别是众多少数民族中流传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华民族深刻的历史记忆,以民族祖先、民族英雄等形式激励和鼓舞中华民族创造美好生活,都成为中华大地靓丽的风景。尤其是西王母神话,从早期的西部昆仑山到融入中原文化,形成与轩辕黄帝神话、东王公神话、周穆王神话等众多神话的融合。这更是中国古代神话不断重构的证明。
神话是古老文明的体现。考古证明,从历史上牛羊马等动物与麦子、土豆、玉米、红薯、烟叶等作物融入中国,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看到中华文明对世界的热烈拥抱。中国神话地理的历史构成背后,中国与世界息息相关,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基础,包含着中华民族善于学习、勤于劳动、充满智慧的历史经验,与昂扬不屈、敢于胜利、与人为善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