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豆病虫害发生防控现状及绿色防控对策
2021-11-19杨久涛于玲雅吴宝杰李敏敏袁子川
国 栋,张 辉,杨久涛,于玲雅,吴宝杰,李敏敏,黄 渭,袁子川
(1.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济南 250014;2. 茌平区胡屯镇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茌平 252121)
大豆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我国每年消耗大豆约1.1亿t,是世界第一大豆消费国,每年进口大豆9000万t左右,对外依存度达到80%以上,进口来源过于集中,加大了中国大豆产业风险[1]。因此,2019年国家提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不断增加大豆种植面积。2020年山东省大豆种植面积18.42万hm2,较2019年增加0.88万hm2,增幅5.02%。
提高大豆产量不仅要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还要提高单产,而大豆病虫害的频繁发生是制约大豆稳产高产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推行大豆病虫害防控绿色可持续治理势在必行。
1 山东省大豆病虫害发生特点
1.1 发生危害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山东省大豆病虫频发、重发、多发,发生面积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大豆病虫害年均累计发生防控面积均在30万hm2以上;经全力防控年均挽回损失3万t以上,但因病虫危害每年仍造成一定损失(见图1)。
图1 2011—2020年山东省大豆病虫害发生防控及损失情况
1.2 病虫害发生种类繁多
山东大豆病虫发生危害种类繁多,病害23种[2]。其中,常发病害有锈病、霜霉病、病毒病、根结线虫病、胞囊线虫病、白粉病、菌核病等。主要虫害有地下害虫、棉铃虫、大豆蚜、烟粉虱、大豆食心虫、豆荚螟、豆天蛾、土蝗、豆芫菁等。对大豆生产造成较大威胁(见图2)。
图2 2020年山东省大豆病虫害发生面积(万hm2)
1.3 病虫害种类发生演变
随着气候条件、种植模式、品种更新等因素的变化,大豆病虫害种类也在逐渐发生演变,次生病虫不断上升为害。如,大豆叶斑病、褐斑病、紫斑病、立枯病、根腐病、疫病、细菌性斑点病等病害,银纹夜蛾、斜纹夜蛾、朱砂叶螨等虫害。
1.4 新发病虫不断增加
随着秸秆还田、化肥农药大量使用、气候条件的不断变化,农田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改变,大豆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呈现新的演变。如,拟茎点种(茎)腐病的危害在我国大豆产区不断加剧[3]。近年来,点蜂缘蝽持续发生并呈现蔓延趋势,对我国大豆生产造成严重威胁[4]。特别是点蜂缘蝽是黄淮海流域夏大豆田间蝽类害虫的优势种群,其刺吸为害是导致大豆“症青”现象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5],可直接导致大豆产量显著降低。
1.5 生理性病害危害严重
大豆“症青”是黄淮海地区大豆生产上一种重要的生理性病害,主要表现为大豆成熟期,植株仍然保持绿色,结荚少或荚而不实,有荚无籽或籽粒不全等现象,是大豆植株“源-库关系”失衡的综合表现,可造成大豆减产严重,甚至绝产。对大豆“症青”出现的原因学者们持不同意见,有的认为大豆“症青”区域性发生可能是大豆花荚期高温或鼓粒期低温所致,而局部发生的“症青”可能和点蜂缘蝽为害有关[6]。有的认为花荚期高温天气和点蜂缘蝽为害是导致大豆“症青”的主要因素[7]。还有的认为点蜂缘蝽是导致黄淮海地区大豆“症青”现象发生的主要元凶[8]。
1.6 品种抗病虫能力较差
品种更新滞后,地方老品种抗病虫能力较差,品种退化、混杂严重,存在抗性丧失风险,不同大豆品种对病虫抗性存在较大差异,缺乏抗病虫品种。
2 山东省大豆病虫害防控存在的问题
2.1 绿色防控比率偏低
化学药剂防治仍是大豆病虫防治的主要手段,防控面积32.75万hm2,在大豆病虫整体防治中占82%,而非化学绿色防控面积只有7.07万hm2,只占防控总面积的18%,其中生物防治面积4.78万hm2,物理防治面积0.38万hm2,生态调控面积1.90万hm2(见图3)。为适应农业绿色发展新要求,实现大豆病虫害可持续治理,应大力推广应用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图3 2020年山东省大豆病虫害不同防治措施
2.2 科学用药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由于化学防治见效快,农户在病虫害防治上优先选择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而忽视合理利用农业、生物以及物理防治等综合措施。病虫防控还是保持着“不见病虫不打药”的传统防治理念,科学用药意识淡薄,存在防治器械落后、用药不科学、农药利用率低等诸多问题。
2.3 绿色防控有待深入推进
绿色防控产品技术和物资不配套问题突出,部分绿色防控产品一次性投入大影响购置积极性,新病虫缺乏相应的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绿色防控与植保机械化结合程度还不够,技术集成有待进一步加强。最突出的是缺乏针对性强的扶持推动政策,影响大面积大范围推广应用。
3 山东省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对策
3.1 选育抗病虫品种
科学选用抗病虫品种是病虫害防控的前提和基础,结合物候期合理选择大豆品种,可有效防控病虫害。积极开展品种抗病虫的筛选和应用研究,做好品种等资源抗性的鉴定,促进良种的联合攻关及科学利用。利用大豆下胚轴接种、无毒基因的基因枪表达等先进技术加快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进程[3]。
3.2 做好病虫监测预警
全面开展大豆病虫大田普查和系统调查,特别是要注重新发病虫的调查监测,利用全省100余个智能化监测点系统监测大豆病虫发生种类、虫口密度及时间动态等,精准发布病虫预报,科学指导防控。同时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大豆疫霉病等检疫及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入侵。
3.3 生态调控
提倡精量播种,控制种植密度,科学合理施肥,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抗病虫能力。调整作物布局,合理轮作套作,减少病虫积累。种衣剂包衣处理,大规模种植要选择多个品种,避免品种单一化,有利于降低病虫害发生。收获后深翻旋耕,压低越冬虫源基数。
3.4 理化诱控
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多功能捕虫器、色板等诱杀害虫,利用防虫网、驱虫模等阻隔害虫。
3.5 生物防治
通过种植功能性植物和选择用药吸引保护天敌,田间瓢虫、蚜茧蜂、草蛉、捕食螨等对螨类、蚜虫等害虫具有明显的控制效果。利用球孢白僵菌、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等病原微生物防治病虫害。
3.6 科学精准使用农药
树立“科学植保、绿色植保”理念,提高科学用药水平,根据大豆病虫发生特点,综合考虑天敌及授粉昆虫的安全性等因素,合理选用低毒高效药剂,适时精准施药。提升施药设备机械化水平,合理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大力发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提升科学用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