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专业美术院校油画研究生创作教学研讨会

2021-11-19庞茂琨焦兴涛曹毅强王朝刚任志忠钟国昌刘可张志坚黄海荣封帆陈树中郭晋赵青熊莉钧朱海刘晓曦罗乐刘珊珊曹惠娣李非凡王鹤婷包涵宇艾静娴刘桂萍排名不分先后按发言顺序排列PangMaokunJiaoXingtaoCaoYiqiangWangChaogangRenZhizhongZhongGuochangLiuKeZhangZhijianHuangHairongFengFanChenShuzhongGuoJinZhao

当代美术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美院油画研究生

庞茂琨 焦兴涛 曹毅强 王朝刚 任志忠 钟国昌 刘可 张志坚 黄海荣 封帆 陈树中 郭晋 赵青 熊莉钧 朱海 刘晓曦 罗乐 刘珊珊 曹惠娣 李非凡 王鹤婷 包涵宇 艾静娴 刘桂萍(排名不分先后,按发言顺序排列)Pang Maokun Jiao Xingtao Cao Yiqiang Wang Chaogang Ren Zhizhong Zhong Guochang Liu Ke Zhang Zhijian Huang Hairong Feng Fan Chen Shuzhong Guo Jin Zhao Qing Xiong Lijun Zhu Hai Liu Xiaoxi Luo Le Liu Shanshan Cao Huidi Li Feifan Wang Heting Bao Hanyu Ai Jingxian Liu Guiping(No Preference Ranking, in Order of Speech)

庞茂琨:各位油画教学的专家和领导,我代表四川美术学院,祝贺全国专业院校油画研究生创作教学研讨会的召开,同时也感谢各位远道而来的兄弟院校油画专业专家们莅临我校。今天的研讨会,是在“踵事增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教学团队研究生导师作品展·研究生作品展”基础上的深度推进。油画是一个传统的专业方向,在学科分类的时候,油画作为一个画种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体系当中,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专业。我觉得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以及从整个油画本身的发展来看,都值得我们共同面对和探讨一些新的发展方向、油画的核心和本身的专业特色,以及何如拓展的相关问题。

希望在研讨会上,大家共同探讨,可以得出一些明确的结论和意向。这是我们几大美院油画专业共同期待的。

焦兴涛:油画创作在中国美术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油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贯穿了两条线索:一是如何处理传统与创新,在不同的语境和历史时代,都有不同的层次和含义。二,油画语言的民族化和现代化,这是近百年来油画传入中国以来就不断面临的一个话题。还有一条线索是大家必须面对的,就是“后疫情”时代,艺术创作和生活世界的关系,相信也会出现在今天的讨论中。

在美术教育领域,创作毫无疑问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的载体和内核。1982年文化部在川美举办了“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创作教学座谈会”,今天的“油画研究生创作教学研讨会”,是我校纪念“首届艺术院校美术创作教学座谈会”召开40周年的预热,更是深化美术创作教学成果和创作教学经验的新时代的传承。

1979年四川美术学院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以来,学校以油画领域为代表的研究生教育,见证了我国美术创作教学与时代同行的发展历程。在今天高等美术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社会需求、教学对象、教学方法乃至美术学院本身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油画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在全国专业美术学院里几乎都是最大的。油画研究生的创作教学问题,在整个美术教育领域也具有典型性的影响和意义。衷心希望今天的研讨会能够带来更多深入的研讨和碰撞,共同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曹毅强(刘珊珊代):我认为在油画创作与教学中有两个一直争论不休而互为因果的问题——油画民族化与油画创新。前者是是中国油画与西方油画的关系问题,后者是传统与革新的命题,而两者之间都涉及艺术个性问题,无论是民族的还是艺术家个人的个性,我想就这几个关联方面简要的谈一下自己的想法,供大家批评参考。油画是起源并发展于欧洲的绘画语言,这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在这样的客观历史前提下,深入学习与理解油画的本体语言,围绕在这样努力中,我们才有可能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作品。换言之,通过抛弃油画媒介的特质及其由此产生的记忆和审美价值的,而奢求油画民族化是荒谬的,而世界油画史已然证明鲜明的民族风格皆形成于对基本油画技艺的娴熟把握,使之成为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利器,自然地呈现独特的民族国家或地区的油画风范,意大利、弗兰德斯、西班牙、法国等国家的油画,尽管其个体画家风格也许千差万别,但都统一于某种总体风格之中,无需标签便能识别,这一现象便构成了油画艺术的一个悖论,必须在油画艺术的共通标准之中创新。

对于中国油画家来说,处理好这个悖论是形成个人风格,表现中国情怀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深入研究欧洲油画杰作原作,另一方面不断进行新的创作实验,在艺术上学习前人与创新自我没有任何矛盾。艺术创新实则是艺术本身的基本要求,而非刻意设定的目标。正是面对欧洲绘画,康有为等人点燃了中国美术革新的火焰,即提出了中西艺术比较以改革中国化的历史命题,由此也衍生出油画民族化的使命。自此中国美术难以如往期那样保持其相对自足的圆满体系,必须进入世界艺术大图景加以自我关照。正因为如此,欧洲油画被迅速引入,并内化为我国主要画种之一,与中国画并肩同行,东西两大绘画体系源头的相会,自然会在开启新的可能性的同时出现新的问题。至于这种交汇究竟是冲突还是融合,是否有利于现代中国艺术,完全取决于艺术家个人的智慧真诚与才干,这也是得自于实际的艺术创作史的事实。作为书写的艺术史和艺术批评,必有受其文字思维、主宰的模式,无法回避现实的批评判断语言。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影响和反叛两种概念,仿佛艺术的历史总是某个前人影响或预示后人,并通过后人反叛前人或与传统决裂而推动新的发展。

王朝刚:我的报告主题是“基于研究的创作和基于创作的研究”。

我觉得研究生教学跟本科教学是一脉相承的,本科教学的设置可以影响整个研究生培养的方向和人才分类的方式。四川美院的油画专业已经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四川画派”产生以来,我们就开始进行各种实验班的教学,这种模式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博巴班和马训班的分类培养。90年代初中期,我们较早设置了工作室的教学模式。2006年改为课程制,同时开展课程创作化、教学现代化,提出和贯彻“以创作带动教学”的核心教学理念。2020年,我们根据现在的艺术的背景,以及社会对艺术的发展和需求,重新进行工作室制度的改革。由此,形成了一个基础部加三个工作室的教学体系。三个工作室为具象油画工作室、绘画语言工作室和观念媒体工作室,三个工作室的构成不同,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方法。

我们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艺术创作体系,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优化技能以及良好综合素质的高层次油画艺术上的人才。但是今天新文科、新艺科的提出,产生了新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单一的以技术体系为基础的研究生培养目标,该如何进行改革?

我们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以培养方案为核心,还有两个坚实的辅助:一是系统开展的“博士讲坛”,深化理论研究,以此影响学生创作要从研究开始。二是研究生工作坊,从实践创作到理论探讨、研究展览一体化。

研究生培养的保障和评价体系,我们主要开展两方面的拓展,一是开展一系列的展览评价体系,希望在创作、作品上,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展览进行作品的评价。二是导师团队的建设,这是整个研究生教学的保障。

四川美术院的油画研究生创作教学,是基于研究的创作和基于创作的研究,从理论到创作的实践,再从实践中检验理论成果,拓展出创作与学术研究并行的教学方式。在油画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当代性、创造性、理论性为发展的核心,更加有效地贯彻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出一批当代艺术创作理论研究的工作者,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为地方和社会文化输出高素质人才。很多老师在自我建设、自我更新,创作上不断探索,在油画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自我表达手段、媒介上的拓展,这也在研究生的教学和创作中体现出来。

很多同学的创作从绘画出发,进行一些综合媒介的实践。在未来研究生教学上,我们需要思考教学和培养的边界在哪里,可以拓展到哪里,如何制定培养的方案,如何不限于保守的局面,又能够立足于强大的专业范畴。

袁文斌:天津美院的情况与川美类似。结构上,我们的一年级也进行公共课的统一教学,导师们共同给研究生提意见,用展览带动教学、创作。二年级以后跟随导师,进行学术上的延续,形成文脉的关系。

天津美院油画的定位以当代表现为主,从招生开始就分成写实跟表现两大块,从教学评分到评奖都是分开的,按人数比例来设定获奖的人数。

以前包括本科生的毕业展,很多同学做影像、装置,优秀毕业作品展看不到几张油画,这就出问题了。我们反思油画专业培养方向是什么,边界在哪里?我们认为油画系还是以绘画性为主,在材料实验方面可以拓宽,但不能抛弃绘画性,特别是色彩表现,这是一个边界。

四川美院的校园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植物茂密,郁郁葱葱,感觉都不用管它们,自然就生长得很好。这就要有宽松的环境、充足的阳光、雨水。艺术的生态也是这样的,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度,给他们比较宽松的研究的空间,让他们尽可能地有自己的追求。听说四川美院毕业展的时候,很多学生作品被收藏,这其实很重要,涉及到学生的出路问题。我们现在的研究生一毕业就是面临出路的问题。没有博士学位进不了高校,只能降格到三线城市或者到一些中小学应聘。但是往往画得好的学生都还想做艺术家。

任志忠:国美的油画专业教学方案,可以概括为4个字:传统出新。创新很难,守成也不易,这是两个方向,但都是同一个概念。

国美油画专业的学术方向有三个:以绘画东方学为思想的引领;倡导大规划时代下的油画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构建当代油画艺术的教学与研创体系。

在学术方向下,油画系围绕工作室教学来展开,分别是历史与主题性绘画工作室、新具象绘画工作室、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多维表现绘画工作室。4个工作室都有自己的学术方向和主要课程,但都围绕写生展开教学。研究生们从油画头像开始,到双人体作为写生课的结束。我们认为写生和创作其实是一回事,创作体现的是在写生中对油画语言的认识,或者对某些单向的强化。我们在创作里面同样会关照当代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在写生和对象关照的同时,始终不忘笔性是绘画的一个具体特征,否则会对绘画会失去判断,把自己置于更广的领域,会失语。

中国美院把历史化、主题化作为课堂的必修内容,培养同学们的担当与家国情怀,以课题化的教学方式贯通写生与创作,以人民知性的文艺思想引导学生个人对时代生活的敏感关注。我们一直认为创作集体和集体创作之间,可以实现互动和有效的互补,相互促进师生团队协作进行集体创作,原创与教学互为一体,实现人才梯队建设与青年人才的培养。

从1928年到现在,中国美院的油画专业一直贯穿的脉络就是传统出新,我们一直围绕着这个学术方向在努力。

钟国昌:西安美院油画系的教学模式是1+3。因为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基础水平也不一样,所以在研一的时候先进行近两个月的大型石膏写生,了解所有学生的写生能力。油画材料工作室针对一年级的学生,还会教授如何做画布、做底子,对各种油和颜色的认知,甚至画坏了如何修复,都教给学生。二年级我做了一个叫“小课程”的实验,在大的课程之后,每个研究生自己做个小课表,让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导师嫁接在一起,让导师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同时,我们要求史论性。我觉得西安美院的发展,史论是第一要素。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每个院系会有一位史论性的导师驻扎,这样保证了创作、研究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写生的论文写作才有保证。

西安美院油画系的研究方向跟川美、国美很相似,有现实主义、有表现、有民族化、有抽象,今年我们还增加了以油画性为主体的重大题材和红色美术的研究方向。明年我们计划增加连环画艺术研究方向,这样共同拓展了油画系的面貌。

西安美院油画系有一所艺术研究中心,我们把博士和硕士安排在研究所进行培养。研究所的导师不但有在职的,也有退休的老先生,“传帮带”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同时油画系每一年会让研究生进入全校的国际艺术工作室,还有学术月活动,聘请了很多油画方面的专家来授课,这种方式能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其他导师不同的学术氛围。

西安美院是一所红色基因的美术院校,老院长刘文西有很多的绘画主题是关于党史的,所以我们在刘文西的绘画中挖掘党史教育。同时,我们也在力推国际交流,对学生全面要求,开展体育、音乐等活动。

刘可:广州美院调整了硕士教学上执行的标准和方案。我们发现以往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基本上不是要负责考试,就是在个别老师的辅导下来完成,完全没有形成系统的工程。目前我们研究生教学和教师方针的两个方案调整后是这样的:教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学院的教学计划,设置了几门理论课;第二个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创作的研究;第三个是美术史。我们的导师分别被划分为课程的这三种类型,在主要的领域由导师工作室来进行教学工作,或者在一年的时间里面完成由系里集中安排的课程,中间穿插其他的必修课。这就是研究生一年级基本的教学过程。

我发现一个问题,学生对美术史的课程不够重视,也没有太多的兴趣。所以我开展了一项活动,叫做主创我认识。这个认识是针对方法的。我们之前在教学里面采用的方式,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基本上属于对各个艺术家方法的结果的转化,但是没有打通认识的道路,没有对艺术史形成系统的理解。我们的课程希望让研究生了解自己创作的进度,了解自己处在艺术史的位置,这样才能进入当代艺术的现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油画研究生的实践和工作不能跟整个社会的结构联系起来的话,是有问题的。

我经常跟同学们讲,当研究生觉得自己比较先锋或者比较尖锐的时候,实际上在外面的人看来,只是稍稍前卫;如果他感觉自己正常,实际上是比较落后的。艺术现场跟外界是有关系的,研究生应该从一年级就积极筹备一些项目,甚至我们要培养、建立一些空间。我们设置了一系列的展厅,每个研究生在毕业之前都要举办一场个展,他可以成为空间的主导。我们还要求同学们要有协作精神,进行一些集体的创作。目前我觉得整个教育系统还在改善的过程中。

张志坚:鲁迅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现在下设4个工作室,在教学安排上跟其他学校基本相近,课堂习作的训练与创作相结合。课堂的训练主要解决造型问题,创作主要解决思维理念的问题。

我们的重点是强调对形象的控制能力,包括画面中形象的有效性。每个人的思维理念和想法都不一样,作为老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就可以了。我们不强求研究生的创作方向是否和导师一致,不把学生限制得太死,这样对学生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我们秉持开放的态度,让学生能够独立自由地思考问题,但是对一些基本的问题也提出了硬性要求。

基本的问题,就是画面控制能力,也就是画面形象的有效性,这对各大美院来说是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在具体教学中也在不断突破油画的边界,只要学生有想法,用什么手段、用什么材料创作都可以,基本上不会受太大的限制。学生在三年学习期间也会参与一些展览活动,包括一些老师的重大题材创作,让他们在实践当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能够适应国家,适应艺术的需求、需要。论文写作方面,主要围绕自己的艺术实践和创作来写,避免讲一些假大空不着边际的东西。

黄海荣:湖北美术学院从1920年建校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油画专业是本校最早的学科,从最早的西画科到绘画雕塑系的油画专业,再到1996年正式成立了油画系,有近百年的教学历史。我们油画系在2014年推出了“A三艺术教学拓展计划”,集教学、科研、创作、展览为一体,以适应当代绘画发展而进行了一项教学方法的改革,旨在推动创作的繁荣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为管理部门的研究生处和作为培养单位的油画系共同承担本校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向选择和导师制。每位导师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经典的课程形成1师1课,其他的专业课程由导师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设置。

我总结了湖北学院油画系的特色。一是“以展授教”,以魏光庆老师的教学方法为例,他发扬“传帮带”的良好传统,要求不分年级所有的研究生每年必须举办一次汇报展,从展厅的联系、洽谈展览细则,到挑选作品、布展、销售,全方位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分工协作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是教学的拓展与外延,将研究生的教学场地由画室拓展到展厅的第一艺术现场,在学生的作品处于终极呈现状态的效果时,引导学生对比和反观、反思自己的作品,从而提升个人作品质量。三,举办导师的历届研究生作品群展,这有利于同学们、同事们的横向比较和交流,营造了比较良性的学术氛围。四,导师个人作品展,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着更加直观的影响,千言万语莫过于言传身教。同时导师带领学生亲临艺术现场,一起观展、写生和作品的制作。我们的导师也带领研究生作为项目成员参与教科研的项目,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创作和研究的关系。

本校在研究生的油画研究生的培养方面,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研究方向比较单一,本科的教学方式没有跟研究生的培养打通。还存在着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研究生处和各个系部在职能上存在一些模糊地带的问题。研究生就业问题也比较突出。希望通过本次的研讨会向在座的各大兄弟院校学习和交流,使研究生的培养更好的能够适应现在的时代需要,探索出自己的教学特色。

封帆:在基本的绘画培养和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上,我们的方式、方法和各位老师的经验都是类似的。那么我从我们一些比较有特色的、独特的角度谈一谈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对艺术人才,特别是绘画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院合并到清华大学后,我们有了绘画系,包含4个专业方向:油画、国画、版画和壁画。绘画系的前身就是中央工艺美院的装饰绘画系。虽然绘画系还比较年轻,但是学脉和传统是很悠久的。比如我们学院的吴冠中先生、张军先生、袁运甫先生在他们的艺术创作里一直秉承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也是我们现在研究生教学强调的“两支笔”的培养特色,一支是画笔,一支是文笔,画笔、文笔相互支撑。吴冠中先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的很多理念,还有很多艺术创作的阐释,都是通过他的文章来呈现的。我们也希望学生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绘画专业处在综合大学里的美术学院,从教师的自我修养,到对学生的要求,我们都会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平衡艺术家、艺术教育者、知识分子这三个角色的相互的融合和兼容。这就涉及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如何让研究生在毕业以后完成他们的角色定位。

我们还倾向于培养学生艺术管理的能力,这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对学生的培养是综合的,特别提出“三位一体”的教育原则——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价值塑造在最高层。在今天这个时代,知识的习得和技法的训练很多时候已经下放到学生的层面,特别是研究生有很强的自学能力。

但是面对今天的社会以及现场的问题,我们不可否认现在的高等教育,特别在艺术领域是滞后的。我们的绘画教学,特别是油画教学,在减弱媒介的属性。

我们不强调图像生产的过程,而更多强调绘画的物质属性,这在今天的数字化、虚拟化的时代的是非常重要的。绘画是很重要的一种功能,是在今天虚拟时代、科技时代对人性和人本的显现。我们的人才培养更多地重视品质和能力,这包括两方面,一是技法能力,二是思考的能力。新文科、新艺科的时代,我们关照绘画这个古老学科的核心,对绘画人才的培养就是在这样的范式和质疑的基础上来实现的。

陈树中:当下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对主题绘画创作实践的人才的培养,这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非常有难度的课题。中国美院有历史主题的工作室,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这个系统的建立是非常有效的。其他各个院校在这方面是比较弱的短板。我对此问题有一个具体的思考。

要想处理好庞大的主题性创作,从本科阶段就要开始对学生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一是对课程设置加大力度,使学生在写生能力方面有所强化。二是专业学科的指导老师在教学实践和专业展览活动中,对主题创作线路、创作方法的学术层面,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指导,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培养基本能力,有效向研究生阶段过渡。

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学校对主题创作学生作品的评价机制应该给予相应的调整,不应只强调新奇特的绘画语言的探索,更要强调油画这个专业与时代、与社会、与人民的关联性,以作品创作来关切社会,关切时代,关切人类的生存状态,关切人民大众的生活状态。

很多学生,包括有些老师,对主题创作绘画有许多误解,导致有些师生,觉得现实主义是19世纪的西方美术中的一个体系,当代社会迅猛发展,现在落后了。还有的误解认为主题绘画语言系统落后了,不合时宜了。还有的觉得主题性绘画是老画家或者大画家做的事情。还有的觉得主题绘画跟当代艺术的语言系统是矛盾的,很多同学和老师认为,画现实生活、主题创作,就不是当代绘画了,这是个误解。这些误解加在一起,导致主题性创作在大多数美术院校中后继乏人,缺乏力量,缺乏动力。

郭晋:我觉得教学上面对的问题,首先研究生们来自不同的教学背景,参差不齐,这就导致首要的问题,如何在三年时间,把各个来自不同教学背景的学生,在毕业时培养到什么样的标准,我觉得这是大家应该思考的。

我对这个现状非常无奈。从个人来讲,我对学生的要求非常细致,这样能更好地通过更多的标准衡量这个研究生。

关于主题绘画创作,我认为这更多的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对于题材或者艺术的选择。我觉得在研究生教学阶段,应该更多地由学生自己通过艺术的成长环境进行选择。

赵青:我负责的具象绘画工作室,培养模式是师徒制。我经常跟同学说:“你们太聪明了。每年12万考生,1500人的招生量,每个都是百里挑一的,你们这么智慧的头脑,我们能教你们什么?”现在我甚至觉得大学就是历史,这里什么技术、思想都有。学生遇到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让学生在这个空间里能够有自由的思想交流,有各种丰富的视觉的选择。

我们经常讲求同存异,地缘上的特质不同,艺术条件也全都不一样,这就要看个人的选择。我觉得只要依照艺术的规律,尽力拓展,把每个人自己的具体的事情做好,导师作为组织者和监管者,保证土壤的营养丰富,别太酸性过重或者碱性过重,只长一种草那就不对了。

熊莉钧:我担任研究生导师接近10年,我觉得通过现在工作上接触到的信息和实际的教学经验,各个学院油画专业的教学有趋同性,郭晋老师提出问题比较实在。

我们对研究生的分类,不只是专业方向的分类,还有同个学科下学硕和专硕的分类。我们的各个文化专业,团队优势都在专硕的教育上,学硕这一部分还需要一些培养制度的支持。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通识课和导师的任务之间的冲突,以及专业课程的设置不统一,甚至有同学觉得有的专业学硕不用上,或者专硕不用上。我特别同意封帆老师提到的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一个是绘画的能力,一个是思考的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必须从技术上解决绘画的问题,同时阅读更多的知识,来解决作品观念的表达问题,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我的个人经验,比如在我的研究生组里,我会对他们强调首先阅读的书目,包括,中外美术史和艺术理论,以此让自己的通识能力达到标准。这是进入个人研究的基础。

除了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一些个人的选择,我们还需要为学生的专业的个性特点以及研究方向给予适当的点拨,包括我们推荐的书目有可能都是不同的。

朱海:我们四川美院的油画方向工作室分为具象、写实、绘画实验以及媒体、跨媒体几个方向,我们以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样的时间概念概括油画的理念,用并行的方式往前推进。今天感谢各位专家,我们得到了很多的营养和学习的机会。

我作为分管研究生教学的管理者,提出一个期许。“油画”是一个中文单词,它源自英文。希望老师、同学们和艺术家们,共同努力,让油画的教学和创作,真正实现国际化学习以及国际参与,在制度上给予一定的保障,让我们的艺术创作在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语境里存在中国的方式。

刘晓曦:听到很多兄弟院校宝贵的经验,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两点,一是国美对油画的界限非常明确,二是湖北美院关于学位论文的要求和规范,我是特别赞同,专业硕士的研究围绕自己的创作进行理论总结就好。王熙正老师说的一句话叫严者不熟,熟者不严,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理论,而是说要有主要的方向。对文化专业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作品是艺术作品,而不是理论文字。

我作为老师最痛苦的,就是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和参加各种开题报告。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该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我个人是认为,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对创作的理论总结,而本科生的论文是毕业创作的创作感想。

因此我觉得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不需要特别玄妙的理论,甚至涉及其他学科。作为绘画创作专业的老师,很多没有办法指导,我只能在我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做一些踏踏实实的和自身创作有关的相关理论的讨论。

罗乐:我们一直在从学院的角度讲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我自己一个浅显的想法,能不能反向来思考,从当下的文化现场来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创作,或者说当下的多元艺术空间中,油画在这个群体里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最重要的,油画作为一个艺术本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传承性的记忆和本体性的价值。同样还有它在文化语境里,本身需要承载的一些文化问题,这也是我接下来的工作中需要重点花力气去做的工作。

封帆老师提到油画研究生的培养,是三个核心组成的综合体,是对艺术家的培养,也是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培养。我们如何在油画价值里呈现创作个体本身的文化价值意义?我觉得这需要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用油画这种媒介对当下的文化问题、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个体性的反思。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也会注重学生问题意识以及油画本体性探索的双重并重。

刘珊珊:我长期从事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从1563年乔尔乔·瓦萨里创立第一所美术学院,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的历史。虽然美术学院的名字没有变化,但是它的内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油画承担了美术学院方向变革的探索角色,但是每所学校有自己的做法。我主要谈谈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最后的出口问题。

可以这样说,我们能够通过油画媒介来限制学生,限制他的材料或语言,但是没有办法限制学生的成长和选择。我想人才培养成果可不可以进行分类评价?像天津美院,从招生就开始分类,包括最后评优和毕业展的考核,都是分类评价。第二点,长周期评价。我们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学生在校的这几年,可能把他放到整个成才的历史中去看,我们可能不是为油画系培养一个油画中的人才,而是为中国的教育,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培养人才,所以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形成新的转变。

曹惠娣:我现在处在即将毕业的状态,我认为我们的研究生阶段是本科的延续,对艺术从了解到提升。也许未来我不一定做艺术家,只是美术相关的从业者。在我们的论文写作以及毕业创作的过程中,各位老师给了我们很多解决方案和建议。

老师们了解我们在创作过程中的坎坷,给我们做了方案性的建设。在油画系7年的过程中,也见证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们的加入,也给我们更多的创新性的建议。我们也亲历了四川美术学院80周年的盛况。即将毕业,我会继续延续、保持油画系的良好传统,继续努力做出一些成果。

李非凡:我作为一名油画研究生,应该怎样丰富我的语言,这是我的疑惑。听了各个院校领导提出的问题,我建议展览评选最好不要有一、二、三等奖的评审,比如跨媒介的作品可以叫创新奖、实验奖,较为传统的叫传承奖,不一定要分成三六九等。

我们研究生并不一定每个人本科都是油画专业,大家的成长环境也不一样,这就涉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我们真的要培养艺术家,那么艺术家跟市场、跟画廊之间的规则,是不是要有专门的人来讲授?这样以后真的进入艺术市场,可以更加轻松地面对。

最后一点诉求,我希望有更多的物理上的操作空间,比如工作室。研究生扩招后,教室、工作室都不太够用,这也是需要改善和解决的。

王鹤婷:我觉得艺术院校一个很重要的属性,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导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个性,而不是用模式化的培养方式。在油画创作教学改革方面,我有一个小小的设想,我觉得可以让各个学院和专业之间,甚至各个学校之间的同学进一步加深交流,让同学们走出自身所熟悉的艺术领域,打破固有的圈子,在国、油、版、雕、影视动画乃至艺术专业之外的领域扩大交流范围,这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拓展艺术视野,打破固化的思维模式。

这样可能会推进学生自身艺术创作的深度与广度。比如在今年4月份四川美院举办的“艺术·哲学·科学”论坛,让我们接触到了各行各业顶尖的专家,对艺术领域之外的科学和哲学领域的知识有了接触之后,对我自己的艺术创作方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另外我觉得传统和创新是不矛盾的,在追求创新的同时,艺术创作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刚刚陈树中老师提到大家对主题创作有很多的误解,同学们最大的误解可能是觉得主题创作要表现很宏大的题材。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从现实生活中触动我们的一些很微妙的细节出发,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才能真正汇聚能量,才是能打动自己,从而打动别人。我觉得这才是油画创作最根本、最正确的出发点,而不是去追求一些形式上的东西。

包涵宇: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别的什么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跟很强、很高的东西相碰撞,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我觉得川美的氛围和山本耀司的观点类似,导师很少手把手地教学,而是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在学术氛围的环境中,大家相互碰撞,强化对自己的认识,从而推动个人的作品语言。

当我走进我的研究生导师庹光焰老师的工作室的时候,看到了一把古典吉他,我当时很惊喜,因为我的论文主题是关于音乐性在绘画中的表达。涂老师弹得一首好琴,他总是在微醺的状态下弹奏,虽然不能演奏得很连贯,但情感上比清醒的时候更有感染力,这一点对我的创作很有启发。

跟着翁凯旋老师写生的过程中,有一次冬季下起了小雨,好多同学受不了提前离开了,老师坐在我对面,是风口的位置,非常冷,他鼻子都冻红了,但一直坚持把画面调整到自己最满意的状态才离开。

有的老师像一面镜子,有的老师像一座灯塔,回过头来看,他们不偏不倚,传道授业,亦师亦友。

艾静娴:我想分享一下在研究学习中比较印象深刻的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我参与的油画系举办的工作坊,老师非常详细地讲解了他的创作过程和方法。我觉得与艺术家很直接、近距离的交流,非常有利于我们学习和研究他的方法。期间有其他专业的同学参与进来,让我们学习到了不同专业的角度下对创作、对艺术的理解,也让我获得了很多启发。

油画系一直提倡以展览促进创作。研一的时候,我有机会参加了一场学生作品提名展,这个展览要求提供一系列的作品,还要求每位参展的学生完成作品的阐释,并且在研讨会上分享。这个文字梳理的过程和向别人分享的过程,非常有利于我梳理自己的创作历程,反思自己创作中的不足,这种比较完整的展览形式对于促进创作是非常有用的。

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比较独立的研究,其实大家在一起的机会和时间不是很多。但如果遇到了问题,仅凭自己有限的能力和眼界是不够的,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比如借鉴本科工作室的教学方式,让我们以小组的形式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探讨。

刘桂萍:我来自台湾,之前在台北读书,川美在两岸的艺术界还颇有名的。所以当时抱着好奇心的美好想象来到了川美,来了之后发现校园环境和油画系的团队都很好。

川美以展览带动教学这一点跟我在台湾学习的时候很相似,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提升自信的机会。现在系上也开始举办特定的主题展览,可以让不同风格的作品有机会展出。我觉得主题性展览可以让学生参加,或由学生组织策展团队,因老师作为辅助。我觉得成为艺术家之前应该先成为艺术从业者,大家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有目的地发展,如果毕业后没办法成为艺术家,也不至于直接转行。我觉得这是很可行的,希望大家可以在艺术圈工作,才更好地实现学院培育的成果。

毕业作品展览我们只能交一两张作品,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呈现系列的创作,才能真正看到跟本科时的区别,呈现创作的全貌。

焦兴涛:今天是我第一次参加油画界的教学研讨,感到受益匪浅,让我有了很多的感受和感想,我分成4个方面:

第一,老问题新表述,油画在近百年来不断被讨论的就是民族化和现代化的问题,今天的讨论中,具象化为关于具象主题化创作和表现性创作的分别。今天的话题不再讨论油画现代化的问题,我们关注民族化,关注具象写实,尤其是主题性的具象写实和表现性绘画的关系,以及油画的边界和拓展的问题。我们其实一直在回应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油画创作、文艺工作的问题,今天在新的时代,有新的话题,但依然围绕着主线进行。

第二,现象和方法下的底层逻辑。各个学校的油画教学有很多共性,比如以展览作为主要的评价机制、以工作室作为教学的组织结构、规范研究生的论文写作等。很多老师谈研究生教学,都会提到本科阶段,这可以理解为学科专业一体化思路,这也是一个共性。但这些共性下面有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很多时候,思考来自于学术界、批评界、理论界,其实可以放开思考的范围和维度。今天油画教学创作的方式是工作室制度,它的底层的逻辑是需求。表面上看,需求可能来自政府、大众,也可能来自理论界、学术界,但我认为是最核心的来自于社会:政府主导的需求,社会或者市场、中产的需求,全球化的需求。这三个方向几乎可以对应到今天中国油画创作教学的整个体系和需求,我觉得要以更高的维度,来看待今天纯艺术的创作,需求的逻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棍棒与碗。我今天印象最深的两个概念,一是中国美院以写生带动创作,二是四川美院以创作来带动教学。国美强调在训练,尤其是规范化的语言训练下,如何打通基础训练和创作之间的隔离,从具有强调的个人意识的、范式的角度来建立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现场联系。以创作带动教学,更强调面对即时现场的即时表达,通过表达的冲动需要反过来梳理对技术、技巧的需求。这两者各自寻找一种路径去解决共同的问题。人类的器具无非两种,一种是棍棒式的,一种是碗罐式的。棍棒有明确、具体的动作目标,碗罐类的工具则是虚以待之,可以装任何东西。这恰好能对应今天美术院校的油画教学体系,各个学校的教学体系暗含了这两种结构,一方面要建立完备的评价标准、培养目标,同时强调多样性。我们到底需要更多的棍棒,还是更多的碗?每个学院根据自身的发展历程和机制决定了自己的方向。

第四,内部与外部。今天有一个话题过去很少甚至没有,就是强调了中国油画内部的问题,几乎没有讨论和外部、和世界的关系。过去我们一定会讨论油画的中国化,中国油画如何和世界对话。我们一直说要用中国油画的语言讲中国故事,这个转变,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猜你喜欢

美院油画研究生
万类霜天(油画)
桑坤利作品选登
乐志婷作品
用务实的态度、创新的方式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
油画去哪了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张建霖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油画《惊涛拍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