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机械专业课程思政培养路径探析

2021-11-19管延菊

中国金属通报 2021年21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机械思政

管延菊

(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用好课堂主渠道,每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陈宝生部长也明确提出要求,高校所有的课程都要有育人功能,所有的教师都要有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从此思政教育不再只属于思想政治老师的特权,而是所有教师的责任,实现从“思政教育”向“课程思政”的完美转变。高职院校作为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课程思政教育迫在眉睫,目前高等教育中占比比较大的就是机械类,并且社会用工量大多来自机械类的职业教育,因此,社会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职业教育。为适应我国一系列工业强国、智能制造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决培养好合格的复合型人才。将专业教学与国家意志和政治素养相结合,将教育的人文性、教育性和思想性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将专业素质培养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将学生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相结合,脚踏实地,全面发展[2]。

1 高职院校机械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

1.1 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对于教师的主要要求还在于学历、双师型,以及是否有企业的工作经历,忽视了教师的职业素养、育人意识。教师作为学生人生路上的领路人,应时刻提升自我,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职业素养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帮其摒弃“差不多”的思想、做一名有担当、有理想、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然而很多教师虽然当了蜡烛,但却不燃烧自我;虽然当了春蚕,但却不吐丝;虽然当了园丁,但却没有尽到园丁的责任,任花朵自由发展。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尽职尽责但能力有限,心里有一桶水,甚至有一片汪洋大海,却倒不出来。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导者与实施者,如若自身无育人意识、德育能力不强,怎能完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又怎么渗透思政元素,无思政内容学生将从何处汲取思政知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怎能同向同行达到润物无声之效。

1.2 校本教材未能及时开发

教材是教师备课、授课的依据,课程思政想要实施下去,一本适合高职院校机械专业的教材必不可少。出版社发行的教材是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内容也是一些基本的必须掌握的知识,一名资深的老教师会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对知识的难易程度进行删减,有针对性的讲解,这就需要一本适合本校机械专业学生自己的教材。目前所有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只有专业知识,并且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考核方式中也只有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要求,并没有涉及思政教育元素,即使国家政策要求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但大多数都需要教师备课时自行寻找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切入点,这样讲与不讲、讲多讲少、讲什么、怎么讲都没有一定的标准,无形中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实施。

1.3 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无思政教育要求

从2014年“课程思政”的提出,到如今的各门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各省市、学校、资深教授、学者都积极响应,深入思考,但目前课程思政的研究也仅存在于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怎样相互渗透、从哪些途径进行研究。而在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却没有明确、详细的课程思政要求,这就使得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断环。一套系统、完整的培养方案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实施,也有利于教师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在注重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用什么方法渗透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思政的要求。

1.4 考评方式单一、不健全

高职院校机械专业的考评方式主要是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忽视了甚至是没有思政教育方面的测评。这样仅作要求不做考核的方式,怎能实际应用到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又怎能通过结果反馈来促进教师思政教育的提高。即使是专业知识的考评方式也非常单一,卷面成绩、操作技能,无形中把学生培养成了一台只会考试的机器,学生机械地学习,完全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近几年学生心理疾病突出、生活能力退化、交往能力丧失等,逐渐向冷血、自私等方向发展,这也是考评方式不健全的一个结果。对学生的评价也要综合考虑,主观与客观、过程与结果、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多方向、多角度的去评价一个学生,让学生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重视课程思政教育的学习,从而主动培养思政素养,使自身的职业素养再上一个台阶,也真正意识到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思政教育必不可少。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国工匠。

2 高职院校机械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墨子云:“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有德无才是庸才,有才无德是歪才,有德有才是人才,可见德行好坏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社会上有一种现象:明明这个人很有才、技术也非常过硬,但工作一直不稳定,每个企业都待不过三年。这就是德行的缺失,思政教育的欠缺,团队意识、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的缺失最终导致无缘“成功人士”。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新时代,高职院校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政教育。目前职业院校在大部分人心中的定位是素质差,德行欠缺,只有上不了高中才会走职业院校,这也是职业院校更应该注重课程思政的原因,通过思政教育使学生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从最开始的机械式接受到最后的内化于心,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也扭转大众对职业院校的印象,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必不可少。

在这个思想浪潮复杂多变的时代,职业院校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自控力差、文化积淀不足、涉世浅薄等特点。走上工作岗位后难免缺少爱国情感、团队意识、责任感、担当等职业素养,最终不能胜任现有职位,导致学生找不到稳定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员工无职业素养,肩膀承担不起自己那份责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领导德行缺失,“德不配位”,轻则留不住好员工,重则会带领企业走向灭亡。德才兼备是我国各行各业的一个用人标准,也是符合我国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必不可少。

国之重器,人才是关键。一个重要的岗位需要的不仅仅是强技能,更需要有职业素养、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为适应我国“2025智造”,“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重大战略转变,机械制造业复合型人才必不可少。中国这头雄狮已经觉醒,各行各业也在慢慢的崭露头角,机械行业是重中之重,近几年国产的大飞机、走向世界的高铁、国产的航母,以及蛟龙号和天宫,无一不彰显着祖国的强大、机械行业的自豪。很多各行业领军人物也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回国发展、立志报效祖国,如无良好的爱国意识、职业情操恐怕也是为他国做了嫁衣。职业技能是基础,职业素养是关键。因此,正确的爱国情怀、职业操守、人文价值观、奉献精神等思政教育方面的培养对于机械专业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3]。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课程思政符合国情,为党、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四有青年。

3 高职院校机械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

3.1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者”,“传道”就是传授做人的道理,“授业”就是传授基本知识与技能,古人很早就注重人才的德育培养,也突出了“师”的地位,新时代教师不但要教授专业基本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品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工匠精神、厚植爱国情怀、增强综合素质[4]。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具备相应的思政素养,才能将机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春风化雨般直入学生心田,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与思政教师的交流、思政影片的观看、“大国工匠”人物的学习、“研、学、创、赛”来提高机械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机械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深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程度直接决定着机械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质量和高度。

3.2 适合的校本教材

随着科技学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载体也多样化了。除教材以外,还有各类指导书和补充读物;工具书、挂图、图表和其他教学辅助用具,教学程序软件包;幻灯片、电影片、音像磁盘等。但无论科技怎么变化,对于教师主要还是以教材为准,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有限,想要把思政元素有机的融入到专业知识中并非易事,但根据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教材进行备课、扩展讲解就会得心应手。因此,应针对高职院校机械专业的学生进行具体的学情分析,开发出一本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校本教材,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应有的职业素养和大国工匠的工匠精神。

3.3 全面的教学大纲、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详细的课程标准

每一个专业都有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机械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只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应将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与方案配套到机械专业的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中去,优化育人模式形成一套严谨、明确的培养方案,切忌有目标无方案、有方案无标准等断环现象。

3.4 完整的考评方式

缺乏评价机制的课程思政不能对教书育人全过程形成有效的质量控制,对提升师德师风也无意义[5]。考评方式要加入对思政教育的要求,不能仅限于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考评,可以通过对学生平时的观察、开放性的谈话、问卷调查或者从同学侧面了解等方法进行综合性的打分,最终使学生对思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实现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态度转变。若将思政考核要求直接加入现有的考核机制中,难免会打破原有的考核系统,因此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重新设计出一套将结果与过程考核相结合、机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相融合、客观量化与主观效能相彰显的系统、动态的考核机制。

4 结语

在专业课中实施课程思政,就如同盐溶于汤中,要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要产生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焊接,更不是物质堆砌[6]。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对机械专业的学生不仅发挥着基础性学习的作用,同时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机械专业课程思政的持续发展,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院校的政策响应;教师的思政能力提升;校本教材的思政开发;系统详细的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考评机制的完善。为党为国家培养出技术过硬、政治素养良好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新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是新时代发展的使命。课程思政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群策群力、系统规划、全面创新,最终在高职院校机械专业中形成全程、全方位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机械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调试机械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简单机械
按摩机械臂
凭你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现代化医院统计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