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2021-11-18赵鋆余昊驰
赵鋆 余昊驰
摘要:有关技术升级会不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的争论,一直是劳动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以及劳动经济学和组织学研究的经典议题。与经济学家习惯于从效用的角度来讨论上述问题不同,社会学界更强调技术的建构性意义。早期对这一议题的关注,主要限于技术对于工作本身影响的讨论。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应用;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市场;影响
引言
自动驾驶、智能客服、工业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但随之而来的“机器换人”令人担忧。智能化产品使人们的衣食住行方便快捷,工业机器人长时间的精准工作带来了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智能产品已逐渐融入到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人们对其在经济领域的最大担忧是工业机器人可能会大范围地取代人类工作,造成大规模失业。理论上,工业机器人具有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替代效应会降低劳动力需求,而创造效应则会通过使用更便宜的资本替代劳动从而提高生产率,并提高对尚未自动化任务中的劳动力需求。因此,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工资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这取决于总生产关系的形式以及人与机器的替代关系。
1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成果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需求的增长自然拉动了工业机器人行业的迅猛发展。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3.71万套,同比增长19.1%;2021年1~4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3.64万套,同比增长73.2%。如此庞大的生产量,意味着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阔,目前在我国的金属加工、化工、食品制造等领域都能够看到工业机器人的身影,而从市场销售额的情况来看,工业机器人在生产中也颇受欢迎。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57.3亿美元,预测在未来销售量会进一步增长。当然,随着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工业机器人的进口量也不断增加,这丰富了市场选择,也优化了工业机器人的供需格局,推动我国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不断发展。
2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劳动力就业总量的影响
2.1通过替代效应减少劳动力需求。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替代性影响,这种替代效应一方面是正向影响,既增加了劳动供给,又提高了劳动效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工业机器人承担了许多目前劳动力市场上“没人干”的劳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生育率持续走低,“人口红利”难以为继,某些行业开始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②工业机器人承担了许多劳动者“不愿干”的工作。如高空作业、高温作业、爆破作业、矿山安全检查作业等安全系数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或低技能重复性高的劳动。③工业机器人承担了许多劳动者“干不好”的工作。在一些高精度、高硬度、低成本要求的工作上,工业机器人相较于人力在技術上拥有比较优势,工业机器人从事这些劳动会更加精细化及效率化。
2.2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就业结构的影响。
机器人应用不仅会导致企业劳动力需求和工资的总量发生变化,也可能会带来相应的结构调整。制造业的传统生产模式下,就业结构偏向于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型,而机器密集型和高技术型就业较少,就业质量不高。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从总体上看会使得传统的技术含量低、重复性高的劳动力岗位更多地转向管理、监督和协调等岗位,从而使得劳动力素质上升、劳动时间缩短、劳动条件改善、劳动报酬增加。但其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短期、中期与长期的不同。
2.3对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的影响
一直是组织社会学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技术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深为复杂。已有的研究普遍认为,技术本身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依赖性,会塑造组织结构,进而改变岗位或者功能;这种结构变迁客观上会导致非技术工人比技术工人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核心员工被纳入内部劳动力市场,低技能劳工被辞退,进入临时性、无保障的外部劳动力市场。这将意味着,技术进步对于就业究竟是抑制还是促进,本质上是一个选择性过程。一方面,那些认为技术进步必然促进就业的观点,从长期的就业市场来看并没有问题,但这只是一种宏观的平衡。技术进步对就业的促进是间接的,并发生在特定企业之外。而与促进效应相比,技术升级对就业的替代与挤出效应则是直接发生在存在技术进步的企业内。在维持生产规模不变的前提下,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减少劳动力投入,直接导致劳动力需求降低,产生直接的就业挤出。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劳动力需求增加,抵消了因技术进步减少的这部分需求,因而就业总量仍可保持增加。这种观点掩盖了由于技术进步导致劳动力投入相对资本投入的减少,使得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挤出效应“隐性化”,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替代效应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基于此,本文拟结合笔者近年来的田野调查来探讨技术进步、岗位替代以及劳动者失业之间的关系,并反思“技术性失业”这一经典命题的解释限度。
3应对工业机器人影响就业的政策措施
3.1制度调控。
及时修改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补助机制。一方面,考虑到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性特点,未来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生产领域的大规模使用必然会导致高技能劳动力与中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为保障社会公平,防止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政府应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针对低技能劳动力出台相关的就业扶持政策。另一方面,为受到“机器换人”政策而短期失业的劳动人口提供失业津贴,对失业人员的自主创业给予政策和技术上的扶持,保障其基本生活,帮助其渡过困难时期。
3.2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
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核心技术,虽然目前核心技术很多受制于国外,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也要充分重视国内市场,生产适合国人需要的机器人产品,形成规模化发展,为核心技术研发奠定物质与市场基础。只有兼顾技术研发和市场的扩大,才能发挥协同效应,最终实现技术提升与产业规模的同步发展[2]。机器人市场规模日益扩大,逐步形成了大量细分市场,为中国企业进入细分市场提供了机遇,可通过产业应用的渠道,推动核心技术的研发,再逐步迈向其他市场领域。建立以本土市场培育技术能力的战略逻辑,是帮助我国企业打破以市场换技术发展瓶颈的关键,可加速本土市场向自主技术能力的培育基础与环境转化。尤其是自主研发的企业,走以市场培育技术能力的发展策略,有着突出的发展战略内涵,即利于利用本土市场的机会拓展生存空间;通过本土市场的个性化打包服务,抵消零部件进口的高成本;围绕本土市场的个性化需求,打造富有特色的产品设计与技术发展模式;通过本土市场的规模应用,带动机器人技术逐步成熟[3]。但我国企业在细分市场中的发展,需加强关注尚未垄断市场的新兴外企与有话语权和决定权的市场。同时参照优秀企业的发展经验,走综合性企业集团模式与在内部推广产品等发展道路,合理选择市场切入口,实现各种优秀发展经验的吸收内化。
结束语
以机器人为首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席卷全球,短短十年间,制造逐渐转为“智造”,数字化正朝着“数智化”过渡,越来越多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进步正冲击着就业市场。通过探讨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地区经济增长、就业份额和实际收入的影响作用。机器人应用明显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而劳动力就业份额受到挤压,劳动需求和工资水平与持续增长的产出水平“脱钩”,劳动力需求和实际工资水平呈现“双降”局面,且部分地区就业市场受到的冲击更为剧烈。
参考文献
[1]杨光,侯钰.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技术升级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20(10):138-156.
[2]韩民春,冯乐兰.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影响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20,39(06):117-122.
[3]宋旭光,左马华青.工业机器人投入、劳动力供给与劳动生产率[J].改革,2019(09):45-54.
[4]黄敏.工业机器人对企业转型及人才需求影响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12):132-133.
[5]田正杰.产业机器人对就业的影响[D].武汉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