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朵朵开
2021-11-18周琳
周琳
摘要: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资料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们学校 “新市民子女”中的“问题学生” 这一特殊群体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行及心理动因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导致他们在美术课堂中出现情绪低落、行为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于家庭因素、年龄差异和个别本地师生的歧视。为了能有效的校正这些“问题学生”在心灵与行为上的偏差,把我们的美术教学推上人性化的境界,笔者通过大胆的尝试、细致的分析,在教学中探索出了一条更加贴近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 新市民子女;问题学生;策略
一、前言
随着我们江阴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新市民越来越多,每学期我市各地区小学总会转进数量相当庞大的新市民子女,这一样一来,给许多注重教学质量意识的美术教师们增添了一份牵挂:这些新市民子女美术基础如何?平时的学习风气怎样?有些“新市民子女问题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所制造的这样那样的“问题”着实让我们美术教师彼感“头疼”,同时这对我们美术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造成了及大的影响!因此,作为美术教学第一线老师的我们必须积极的投入到如何让这一特殊群体童心归真的研究之中,一枝独秀不是春,我们的目标是,花儿朵朵开。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江阴市利港实验小学美术教师3人。四年级学生男女各12人,五年级学生男女各12人,六年级学生男女各12人。
2.研究工具: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问题开放调查问卷。要求参加调查的教师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并尽量全面和具有代表性。
3.研究方法:(1)根据调查结果,逐一列举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2)标识问题所属类别; (3)分类和编码完成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检验。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单亲得不到完整家庭的温暖:有个别新市民子女由于父母离异,心灵上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因忧郁而出现行为的偏差。
2、基础差而不思上进:很多新市民子女由于随着父母亲的工作转移经常在不间断的转学,从而使得他们不能很好的将基础打扎实,这就让他们产生自卑、自弃的心态。
3、父母工作忙,缺少家庭的关爱。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对家庭的描述如此的美妙,但是我们新市民子女“问题学生”们的家庭,由于他们“老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比较宽松,一般每个家庭至少有两个孩子,而父母为了生计,每天忙碌着、奔波着。基本没有闲暇时间去真正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致使很小年龄的孩子担负起了照顾弟弟妹妹、操持家务等工作,使这些学生过早的失去了应该属于他们这一年龄段的快乐童年。
虽然这些“问题学生”在班级中所占的比例是小部分的,但带来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这些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共同去关注、去关心。
四、校正新市民子女“问题学生” 心灵与行为上偏差的策略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少年的心是象一架多弦琴,其中的根是和弦,只要找到它弹一下,就会使其他弦一起振动,发生共鸣,协奏起来产生美妙的音乐”。这些“问题学生”也有一根和弦。我们如何拨动这根琴弦呢?如何让这些“问题学生”不再跟其他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出现没有共同语言、互相不能理解、受到孤立等问题呢?
(一)用爱心温暖学生的心房,激发学生热情交往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冰心老师也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这句话不光阐述了爱与教师的关系,更点名了爱与教育的关系。师爱是学生树立良好品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奠基石。
1、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找回生活的信心
2、欣赏他们的优点,让他们重拾学习的热情
3、接纳他们的心语,让他们得到真诚的友爱
(二)精设成功机会,诱发运动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進少年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充分得到成功的体验能增强学习信心,燃起高昂的学习热情,产生继续求知的欲望。这一点对于我们的“新市民子女“问题学生””更为重要。他们更想品尝成功的滋味,他们的某点成功,可以使他们重新振奋精神,重新找回失去很久的快乐。
1、团队合作的体验
2、自我创造的体验
五、我的小结
我们美术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除了要认真研究教学手段之外,更应该研究我们的学生,现如今我们的学生有来之五湖四海,如果还是一概以往的教学处理方式,肯定会使部分学生受到一些“委屈”从而伤害到这些同学的身心。所以“区别对待”就显的非常重要,譬如我们的新市民子女“问题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来说,他们的生活状况造成了他们特定的心理状态,如不加以适当的改变以往的说教方式,肯定会带来很严重的恶性循环。对于学校中的部分特殊群体,我深知对他们的研究与探索永无止境,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我尝试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些很不错的效果,我真切的希望每一朵小花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花开朵朵,必定满园春色。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