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学生变老师先得变
2021-11-18黄珠敏
黄珠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课堂用语是连接师生活动、生生活动的纽带,它对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营造和谐学习氛围、鼓励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课堂用语诸如“对不对呀?”“对吗?”“好不好呀?”皆属无效交流、零指导,长期使用会导致学生习惯性附和,不仅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应首先从“改良课堂用语”这一连接师生活动、生生活动的纽带入手。套用《成就孩子一生的100个建议》系列丛书的核心理念——“要想孩子变,家长先要变”,改良课堂用语也得“要想学生变,老师先要变”。只有老师的课堂用语变了,学生才会随之而改变,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体现。
本文拟从“文明用语”、“平等对话”、“赏识激励”三方面谈谈如何改良课堂用语,搭建和谐课堂。
一、文明用语,构建和谐课堂
古人有云“德为世范,言为世则”,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心灵留下印迹。就课堂用语而言,简单直接的命令式语言,会给学生冷冰冰的感觉;专横无余地的判断式语言,只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跌入谷底,敢怒而不敢“言”……习惯性使用命令式、判断式课堂用语,容易造成课堂氛围紧张,师生关系疏远,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课堂中应多使用建议式的语言,婉转评价学生的不足,并鼓励学生在评价同学学习效果时,同样使用文明课堂语。教师可以通过与同学们商讨,确定若干条课堂文明用语,在以后的课堂中,因实际情况而使用。
例如,当老师采取范读或提问的教学策略时,可以这样说:我也有个问题,允许我问吗?老师也想谈谈(读读),你们愿意听吗;老师也有个问题不明白,谁来帮帮我;我觉得你……(哪一点)讲得很清楚,不过老师还想补充说说;这段话太美了,我也想读读;今天这节课,谁的发言最精彩?等等。当同学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老师不必马上用“对”或“错”去判断,你的一句“试一试,再试试”或“老师相信你,你能行!”就能很好地为学生本已受挫的心添上一份安慰和鼓励。
充满“人文关怀”而略带激励性的文明课堂用语,拉近了老师与孩子们心的距离,让课堂洋溢着和谐与温情。
二、平等对话,令其敢说敢辩
《语文新课程》中提到:教学活动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很多老师也在努力追求着一种和学生的平等对话,然而一些指责性的课堂用语,甚至讽刺挖苦却在不经意间流露,让学生感到羞愧,在课堂上甚至在课后也难以抬头。指责性、讽刺性的语言就像一把把刀子,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与学生平等对话,老师首先要学会“蹲下身子”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感受:“老师也有个问题,允许我问吗?”
学生朗读完毕,老师希望通过范读引领,可以谦虚地问:“我觉得你读得很好,我要向你学习,我能读得比你更好,可以让我读读吗?”
当学生发言欠完整时,老师想进行恰当的补充,可以这样说:“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你刚才在讲……时,我发现了……,是不是……这样理解会更好?”
学生完言完毕,老师想让学生对发言进行反思,可以采取以下的提问方式:“你能对自己评价评价吗?”或者“今天这节课,谁的发言最精彩?为什么?”、“今天这节课,哪个内容你印象最深?为什么”等等。
教师民主、平等的课堂用语,没有一句话使学生受辱的话,却总是让学生处于一种不甘落后,跃跃欲试的兴奋状态,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平等对话环境,学生才敢想、敢问、敢说、敢辩。
三、赏识激励,迈向成功体验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它指的是只有不断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向着目标锲而不舍地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可是我们的孩子如果总是经历失败,从未尝试過成功的喜悦,他们就有可能丧失自信,丧失斗志,从而永远都无法获取成功。因此,有现代教育家就提出了“成功是成功之母”之精辟见解,即成功的体验能激发一个人的斗志,树立自信心,激励学生能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促其成功、帮其成功的课堂用语对学生分别进行了充分和比较充分的肯定。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满足了学生的成功感和成就感,令学生心情愉悦,必将进一步推动学生争取下一个成功。“行为实践学”也证明:一个人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到80%—90%,以至更多。所以,老师赏识性的课堂用语寄托了对学生的期盼,让学生增强了自信。
当学生表现好的时候,不要吝啬您的赏识:“你对……的理解很好,我要向你学习”;“你读得太好了,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谢谢你!”;“你的提问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是用心思考的”;“我从同学们的提问中,看到了思维的火花,非常灿烂,与其说是我在教你们,不如说是你们在教我”……赏识性的课堂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满怀自信地追求下一个成功!
当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时,更不要吝啬您的激励性建议:“我觉得你读得很好,要是声音再响亮一点就更好了”;“没关系,老师相信你会想起来的”;“咱们下次再争取成功”;
“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语言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简单的几句激励语,能让学生对重拾信心,不自暴自弃,并觉得老师在期盼着自己进步,相信自己总能成功!
赏识与激励性的课堂语作用有多大?我们班上的插班生小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成绩平平,性格内向,上课从不敢主动举手发言,哪怕是受轻松课堂的影响,偶尔怯怯地把手举起来了,很快又会放下……在比赛朗读《向往奥运》这一课时,她又像往常一样刚怯怯地把手举起,又马上把手放了下来。我抓住这一时机,肯定了她的勇敢,表扬了她的进步,并呼吁全班同学一起用热烈的掌声邀请她来朗读。在大家的鼓舞下,小颖第一次体验了被赏识的滋味,面对全班朗读了课文,效果还不错。她刚读完,我又不失时宜地给予赏识性的评价:“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谢谢你!”。在老师激励性评价的带动下,班长评价说:“我觉得你读得很好,我要向你学习”,话音刚落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大激起了这个胆怯小女生的自信心。其他同学也给予了支持与肯定:“你对……的理解很好,我要向你学习”“我觉得她如果……会更好,因为……”。
从小颖的事例可见,每个人身上都蕴含着特殊的潜能,尊重、赏识、激励的课堂用语则是开发这一潜能的“催化剂”。有人曾说:“医生用放大镜来寻找病人身上的毛病”,我们老师也应该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巧用课堂用语赏识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的进步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孩子由一个成功迈向新的成功!
总之,改良课堂用语是课程改革又一新的突破口,而教育是充满情感,充满爱的事业。在学生前进的道路上,“很好,再试一试”,恳切的课堂用语能让失败孕育成功;“差远啦,别骄傲”,一味地警戒和责难,会使成功的喜悦化为乌有,甚至失去再尝试的勇气。幸福的人生少不了成功的体验,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只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中积极改良课堂用语,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就一定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新课程改革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