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高职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2021-11-18张楼
张楼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内容适应课程的特点,课程设计符合计算机类课程标准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吸引力,把握学生学情状态,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转变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 课程 效果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特点,结合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拥有创新精神,形成较高职业道德品质,可以说有效的教学是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要追寻和考虑的问题。
一、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内容适应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应主要注重实际操作,计算机类课程它是一门技能性极强的课程,它的理论性东西有些比较抽象,不应要求学生理解,但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势,以适应该课程的特点。比如我们可以借助许多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这些教学软件,它们通过图形、声效,进行直观、形象地教学,加之优美动听的音响效果,有较强地趣味性。它能把各种信息表现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领悟和记忆,符合青年的心理特点,且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课程设计符合计算机类课程标准理念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只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案,而是既设计自己的,又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学。而且教与学的根本目的不再是单纯灌输知识而应该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边教学边总结,边总结边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还需我们的进一步摸索。实践出真知,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在理论科学的指导下,我们认真去实践,成功将在不远处。
例如,在图像图像处理课程中讲到图像修饰时,从理论上给学生分析解决图像修饰的方法,上机通过实际案例使同学会应用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让学生可以用软件操作和工具组可以处理任何图像。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又能灵活应用而且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必须懂得激发其积极思考和发掘其不可忽略的创造力。作为学生对于学习的目的性以及实用性并不太清楚,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目标,培养创新能力。在学习中,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三.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吸引力
计算机类课程操作同学们学得特别快,也很容易接受,有的东西尽管老师没有介绍,通过同学们自己上机摸索也能很好的掌握操作方法,以前教学采取常规教学,先讲理论,再上机,但效果不太好,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计算机专业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总之,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不能完全按照常规教学的模式,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跟上计算机发展方向,教学方法上要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学形势要多样化,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为目的。
四、提升高职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几点思考
1、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
在讲授基础知识时,利用线上和线下结合模式,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又可以进行示范演示。课堂上演示课前精心制做的课件、视频,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教师再也不用为维持课堂纪律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
2、要进行合理的任务设计
计算机教学以传授实际操作为主,所以教师要针对这个目的设计一系列的任务,并且这些任务可以被学生所接受。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
3、提高学生练习的时间
计算机教学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熟练的进行上机操作,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练习,即所谓的“百讲不如一练”。教师可以通过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在操作练习中学会知识,巩固知识。提倡从学生的状态来决定学生的练,要比单纯反复操练有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多观察、多思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把握学生学情状态,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作为高职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对事物的理解较浅。在遇到稍微难学或难懂的知识时就立即松懈,认为计算机非常难。有的可以克服,而有的同学则会放弃,因而在学习中形成自身障碍。由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讲明计算机专业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最好先给自己定个位,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再朝着目标去学习。
精讲多练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几年来大家都认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从目前高职教育要求来看,仅仅精讲多练还是不够的,以精讲而言,应提倡归纳法讲课,让学生从观察、比较、分析中得出结论。
5、转变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目的,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在教学中,多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再通过打开各自应用程序窗口,让学生完全明白不同文件它处理的对象是不同的,使学生对不同对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参考文献
[1]浅谈“计算机绘图-AutoCAD”教学的有效性[J].冯聪利. 求知导刊. 2016(06)
[2] 依托校园网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效果的实践[J].陈金钹.现代职业教育.2021(29)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及教学方法探究[J].杨莉军.科技资讯.2020(17)
[4]浅谈如何提高计算机课程实验实习教学效果[J].王倩.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33)
[5]计算机基础多媒体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研究[J].王希娟. 科学技术. 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