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诗词魅力,增文化底蕴

2021-11-18陈松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0期
关键词:同学会魅力古诗词

陈松

[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指的是我国历经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质的文化现象,包含了思想、哲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代表着我国的智慧结晶,是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精神指导。其中诗词文化堪称为传统文化的焦点,承载了我国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和艺术趣味,源远流长、回味无穷。本文主要就以诗词的魅力来帮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加深学生的传统认知。

[关键词]:诗词魅力文化底蕴初中语文文化传承

[引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自身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注重古诗词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教育的必然要求。【1】本文主要从初中古诗词的学习现状和如何从古诗词入手促进学生的文化传承,这两个方面做了详细地阐述和研究。

一、初中古诗词的学习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落实,初中古诗词无论是从教学数量、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诗词教学呈现了新的生机和面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受到“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很多初中语文老师在传授古诗词时注重的是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大意的了解,落实其背诵和默写情况,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时不丢基础分。学生更像是学习的机器一样,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多次的背诵、背写来达到所谓的“掌握”古诗词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就如“囫囵吞枣”一般“不知其味”,这样不利于古诗词的传承,更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2】其次,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很多老师对诗词的讲解,更偏重于对诗词内容的直译,而没有真正的将其中的意境和韵味完美的体现出来,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大都如“走马观花”般不知其意。总而言之就是初中古诗词的教学更重形式,而没有重视古诗词的韵味、思想和价值。

二、如何合理的进行古诗词教学促进文化的传承

1、品析诗词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加深对文化魅力的兴趣

古诗词中往往都有着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意蕴生动,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呈现出特定的情景,加深读者的视觉冲击,进而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古诗词的这一特点,来将“诗词进行形象化、图像化”,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简洁但却生动的魅力,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兴趣,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3】例如:在学习汉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创作的《观沧海》这首古诗时,老师可以先在网上找到一些关于“大海景色”的图片,然后,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经验积累,来进行图片中的景象描绘。有的同学会说“波涛汹涌”、有的同学会说“海天一色”,有的同学会说“一望无痕””。然后,老师再借助同学们的描述来询问学生们:“想不想知道著名的军事家曹操是怎么描述大海的呢?”进而引出《观沧海》这首古诗词,并鼓励学生们自己进行初步阅读,说一说诗人曹操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海上景色,老师也要积极的参与,与学生一起探讨,说一说自己所“读到”海景: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远远望去,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虽然已经到了秋风瑟瑟的季节,但是岛上依然树木繁茂,百草丰美,一片春意盎然的样子。瞩目眺望,觉得茫茫的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显得日、月、星、河都渺小了不少。诗中虚实结合,借此景象形象地表达出诗人自己对未来的雄心壮志。通过这样的“以画引诗,以诗描画”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诗词中的主要描写内容,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了学生对诗词意蕴美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探索兴趣,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推敲诗词语言,丰富学生的语感体验,促进对文化语言的理解

语言是表达内心情感的媒介。古诗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叙事载体,其语言优美、韵律整齐,每一个字都有其特定的价值,真正展现了用字的精准和完美。在实际的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的反复推敲,要带领学生们细细品味古诗词用字的魅力。【4】例如:在学习宋代词人苏轼写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时,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赏析“文字”的用词精准,如:“起舞弄清影”中“弄”用词好在哪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用到了什么写作手法?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什么?你还知道有哪些诗词用到了“婵娟”这一词汇吗?然后,再带领学生们通篇赏析这首诗歌的风味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其中回答的好的同学老师要进行奖励,回答的错误的地方,老师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和补充。通过这样从“赏析重点字词”再到“通篇赏析”的以点切面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我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和我国文化的魅力无限,增加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进而可以促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3、感悟诗词哲理,树立学生的价值理念,提高对文化价值的感悟

古诗词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价值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的。在实际的初中古詩词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点明古诗词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是非观和人生观,以便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修养,帮助学生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感悟能力,进而让学生可以自主地担负起弘扬、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任。[5]例如:在学习杜甫创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唐诗时,老师就可以以该诗词的写作背景入手: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找到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草屋,两年后的秋天,一场大风将茅草给卷走了,大雨来临,连最后的安栖之所也摇摇欲就,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杜甫写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介绍完背景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如果自己遇到了这种情形会主要写什么什么内容呢?有的同学会说:会抱怨时事不公、社会不平。有的同学会说:会回忆往昔的美好,“以甜度苦”。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出这首诗歌中最为传唱、也最为人们赞扬的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通过学生自身和作者生活经历的鲜明对比,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进而激发学生内在的爱国情感。而这正是我国传统文化需要一直传承下去的根本目的。

三、总结

综上所述,古典诗词含蓄内敛,思想深远,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和传承价值。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符号的古诗词,它的价值和魅力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熟记于心,更重要的是要知其韵、悟其意与懂其思,这才是对古诗词最好的弘扬和传承,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最好的理解与传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23.

[2]王晓利.传承经典文化 关注诗意成长——浅谈提升学生古诗词素养策略[J].新教师,2019(07):33-34.

[3]牛青青.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文学教育(上),2021(06):114-115.

[4]邢小燕. 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A].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21:2.

[5]李统兴,李佳瑜.文化传承视域下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取向、策略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1(14):44-47.

猜你喜欢

同学会魅力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东方欲晓》的魅力
同学会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我的同学会发光
古诗词中的新年
留学同学会之超级社团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