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艺术的生活
2021-11-18唐莉娟
丰子恺先生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艺术大家,一提到“漫画”,丰子恺先生就是一个不能绕过的代表性艺术家。近年来,对丰子恺先生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的研究也逐渐丰富和深入。
正如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所说:“丰子恺先生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在艺术风格上所表现出来的佛心禅性,对万事万物的悲悯之情,对童心的终身追求,在中国艺术史和艺术教育史上都影响深远,并且有许多值得当代大学生和教育者学习的思想内核。在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上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时代意义。
在艺术特征上,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作品呈现出的独特的艺术特征:首先是雅俗共赏。艺术评论家、文学家对丰子恺先生的作品赞誉有加。就像叶圣陶所说,“观丰子恺先生先生的漫画所得的是一种十分难得的乐趣,这种乐趣超越了形似或神似的鉴赏,却达到相与会心的感受,心中泛起涟漪”。丰子恺先生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的艺术家,即使对他的艺术思想了解甚少的普通群众,也会在各种出版物上对他形神皆备、风格隽永的漫画有或多或少的认识,同时会心一笑。就像丰子恺先生评价对他影响至深的艺术家竹久梦二的作品一样,“他寥寥数笔的一幅小画,不仅以造型的美感动我的眼,又以诗的意味感动我的心”,这样的艺术追求贯穿了丰子恺先生的艺术生命始终,他的创作也体现出一种曲高但是又不和寡,诗性又美感的艺术风格。
其次,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用中国的笔墨表现技法,融合了西方的构图方式和色彩理论,呈现出一种相得益彰的和谐面貌。丰子恺先生在《艺术修养基础——绘画》中介绍了八条构图原则,这都是类似西方现代构成关系的表达。和中国传统的重在对艺术风格、艺术思想的传达,轻视对操作技巧的描述不同,丰子恺先生先生在构图原则中,采用了很多具体的量化的描述,比如他认为,画面重心的安排不宜放在画面正中,应该在画面的三分之一处。这是具有大量艺术实践的画家做出的经验总结。在构图原则上提到的多样统一、相互照应、画面均衡、虚实对照、曲直对比等,都是现代设计在构成中反复研究的课题。丰子恺先生在用现代的眼光看待构图方式,但是表达使用的却是中国最传统的载体——水墨。我们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诗画结合的文人意趣,在用笔造型上,大量使用中锋,笔画停蓄有含蓄之美,在顿挫和节奏中可以看到丰子恺先生大量临习魏碑的笔意,笔法雄浑厚实,体现出一种质朴天真的美感。在艺术实践当中,在作画的进步方面有所停滞的时候,丰子恺先生就练习书法,在练字的过程当中找到作画的新收获。
然后,在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作品中,用充满着亲切感和人情味的表达方式,传达着真善美的魅力,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审美偏好每个时代、每个单独的个体自有不同,但是对生命、人性、人心的意义的追问,是共同的。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充满着“万物皆有情”、“万物皆平等”的悲悯意识,以超越世故的态度和智慧来打动读者。这样充盈在自然、生活和心灵之中的美,感染着每一个欣赏作品的人。正如丰子恺先生自己所说,“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
朱自清先生曾说,“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犹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我们就一起来读丰子恺先生的漫画,看看蕴含在诗里的“核儿”是什么。
“落红不是无情物,画作春泥更护花”,本是清朝诗人龚自珍的名句,指的是脱离了枝头的花朵并非没有感情,就算化作泥土也愿意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丰子恺先生在画中描绘了天真活泼的小朋友们在漫天飞花中愉快地玩耍,将小孩子比作是未来的花朵,呵护着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宋代谢无逸的词“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描写了闲适的消夏生活,同时也有人走茶凉、曲终人散的淡淡忧愁。丰子恺先生的画中描绘了空空的竹椅,几只茶杯和一盒香烟,栏杆外,一钩新月无言,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就在刚才,宾主相谈甚欢,而人走茶凉后,有那么一丝的落寞和忧伤。宋人的所思所想与现代人自然大不相同,但是对聚散无常、人生无常的感叹,曲终人散后的落寞,又何其相似。
我们能看到,丰子恺先生的古诗词漫画,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对古诗词进行了现代化的诠释,古人的意境犹在,更有现代的生活情趣,不是道貌岸然的说教,却有令人亲近的“烟火气”。很多现在的学生认为,古人的意趣离我们很远,但是通过丰子恺先生的诠释,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时代在发展,但是人类普遍的情感是共同存在的,对生命、人性、人心的意义的探求是共同的。就像丰子恺先生在《画中有诗》中说的那样:“余读古人诗,常觉其中佳句,似为现代人生写照,或竟为我代言。盖诗言情,人情千古不变故为诗千古常新。此即所谓不朽之作也。余每遇不朽之句,讽咏之不足,辄译之为画。不问唐宋人句,概用现代表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继承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并不是说教式地背诵、生搬硬套地套用,而是在理解欣赏基础上的共鸣。
豐子恺先生是从教近20年的艺术教育家,教授音乐、美术、艺术鉴赏和艺术概论,曾经从教于大、中、小学校,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漫画、文学作品,翻译了近百部艺术理论著作。无论在艺术实践、艺术理论还是艺术教育上,都对现在的艺术教育、教师有启示意义。在网络信息发达的当今时代,普遍存在的人心浮动、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在校大学生。这也对艺术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向丰子恺先生学习,要让美走出艺术的“深宫”,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使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要“为人生而审美”。
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上,美育的地位尴尬。首先表现在社会发展多元化,而美术教育单一、片面。充斥在各类社交媒体上的碎片化知识冲击着学生的眼球,很多大学生,不具备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都受到功利化的影响,比如各种网络带货、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图风靡,学生不加思考和辨识地全面接受。在学生自我精神的建构上,美术教育者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引导学生“用艺术的眼睛”去观察世界,找到人世间的美,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通过艺术教育,涵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生活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让平淡的生活充满着审美情趣。就像丰子恺先生在《童心的培养》一书中提到,“艺术教育就是教人这种做人的态度的,就是叫人用像作画、看花的态度来对世界;换言之,就是教人绝缘的方法,就是教人学做小孩子。学做小孩子,就是培养小孩子的这点“童心”,使长大以后永不泯灭”。在学生的人格形成阶段,培养他们思想上的启蒙、审美上的启蒙,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现有的美育范围需要不断扩大。丰子恺先生说,“在杂志上发表大众美术的画,其实只给少数的知识阶级的人看,大众是看不到的,大众看到的画,只有街头的广告画和新年里的“花纸”。可惜这种花纸画,形式内容都贫乏,这应该改良。提倡大众美术,应该走出杂志,到花纸上来提倡”。大多数学生认为高雅艺术和自己相距甚远,往往敬而远之。但是情况并非如此,比如丰子恺先生的艺术實践就告诉我们,曲高的艺术,同样也可以和众。美术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小范围,学术范围内的自娱自乐,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通过网络、交互等手段,多层次传播。学生可以接触到像丰子恺漫画这样通俗易懂并且意蕴深远的优秀作品,而非在海量的媚俗作品中反复打圈。
另外,在大学生艺术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上有脱节。作为公共选修的大学生审美通识课,往往是纯粹的理论教育,学生在不清楚绘画的基本技法基础上,对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进行评价和赏析显然是粗浅和表面的。
在如何看待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外来文化、如何做到中国西方文化交融上,丰子恺先生也给后人做了很好的示范。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是用中国传统的笔墨表现形式与西方的技法相结合。在《艺术修养基础——绘画》中介绍了八条构图原则,对画面重心、形式上的对立统一、构图方式、对比关系等构图原则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这种形式规律总结是完全西方的。我们翻看中国画论,对形式法则的界定是非常意象的,多是艺术风格的描述,而不是艺术实践的实例。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丰子恺先生对于构图形式的总结是非常务实的。回过头来看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也无不是对自己构图理论的实践。众所周知的是,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作品同时也体现了相当意义上的笔墨之美,他长期临习《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等魏碑作品,在他的漫画作品里,我们也能捕捉到魏碑书法的方圆并出、用笔凝滞、结体扁方、雄浑朴实的艺术风貌。在人物描绘上,丰子恺先生高度概括,大多数人物没有眼睛,有的还没有耳朵、鼻子和嘴巴。用他的话来说,“我以为漫画好比文学中的绝句,字数少而精,含义深而长”。
作为教育者,丰子恺先生也给我们很多的警示。比如他的漫画作品《某种教育》、《剪冬青联想》等作品中,所揭示出来对学生进行无差别的教育,教育成功标准的一元论,给学生带来了莫大的伤害,这样的问题也在今天广泛存在着,也值得我们作为教育者的不断反思。
参考书目:
【1】张斌 《丰子恺诗画》 2007 文化艺术出版社
【2】王文新 《丰子恺美术教育思想的研究》2009 辽宁美术出版社
【3】陈星、朱晓江 《几人相忆在江楼——丰子恺的抒情漫画》2014 山东画报出版社
【4】丰子恺 《丰子恺文集》 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
【5】丰子恺 《丰子恺漫画全集》 京华出版社 2001
【6】丰子恺 《绘画与文学》 海豚出版社 2015
【7】丰子恺 《人间情味》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8】丰一吟 《我的父亲丰子恺》团结出版社 2007
【9】陈伟、刘飞飞《都市表情的真实写照——都市文化的角度看丰子恺漫画》 文艺理论研究 2009.6
【10】谭杰 《自然率性,明心见人——丰子恺漫画与散文的互读》 文艺研究 2012.5
作者简介:唐莉娟(1981−),女,汉族,四川省广安市人,讲师,文学硕士,单位:菲律宾碧瑶大学教育学博士在读(University of Baguio Graduate School),指导老师:Dr. Xenia E. Garnace研究方向:设计学,设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