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民族手工艺传承方式的探索
2021-11-18李文丽郁露肖爽
李文丽 郁露 肖爽
摘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如何利用互联网+的概念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传承保护是当代社会给予我们的责任,本文以此为题以大理扎染为例探索互联网+下民族手工艺传承方式的可能性。
前言
“互联网+”理念最早提出于2012年,2020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强调要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互联网+”拥有着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六大特征,[1]在网络新媒体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能够利用“互联网+”的六大特征更好地传承民族手工艺发展,成为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 大理扎染手工艺传承历史
大理扎染创于两汉时期,拥有两千多前多年历史,大理扎染源远流长,《实仪录》记载:“秦汉年间有染缬色法,不知何人所造”,大理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交汇处,使得大理地区商业贸易活跃,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的扎染也随之传入大理。《大理国梵像卷》其开篇为《蛮王礼佛图》,图中有关大理扎染最早的记载,人们穿戴着白底蓝花的服饰,画面中不仅反映出了扎染出现的年代,同时也通过扎染服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划分。南诏时期,彝族先民掌握了利用麻栗壳熬制染料的技术,制作传统头饰——“包头布”。[2]到了唐代,扎染逐渐兴盛出现在宫廷贡品之中,明清时期,家庭作坊式的制作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扎染艺术的发展和普及。
二 大理扎染手工艺传承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后,2006年,为了更好地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建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理白族扎染技艺成为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族手工技艺。[3]而张仕绅则成为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截止2020年,大理扎染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体系,如图1-1所示。针对目前大理扎染的传承与保护,除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制度以外,目前市面上还存在十几部相关内容纪录片,2015年,在当地政府和传承人的努力之下建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国内第一个白族扎染博物馆——璞真扎染博物馆,如图1-2所示,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的指导下,继承扎染技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该博物馆的建立也成为大理旅游文化资源中不错的打卡圣地。
传统的传承与保护方式虽然有效的保证了大理扎染手工艺术的存在,让这门手艺后继有人,但它仅仅像个婴儿一样被保护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道它的人也必然越来越少,被保护的区域也仅仅局限在手工艺所在地区,即便是游客也只能在当地感受它的文化存在,一旦脱离大理当地,知道它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如何利用“互联网+”的概念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传承与保护,其实就是要求我们打破原有的禁锢的,区域性的,单一的师徒、家族传承方式。让其与新媒体网络,与更多的人、以更多的社会传承形态展现在大家面前。
三 互联网+下大理扎染手工艺传承方式的探索
针对互联网+的六大特征结合大理扎染手工艺传承特点,笔者基于大理扎染手工艺特点和当今社会发展现状,分别从信息收集整理到信息分类——数字可视化图形制作——传承方式探索——线上线下到宣传途径实现-最终实现宣传效应并盈利的整体思路并按照互联网+的六大特征探索出以下几种新的传承方式:
一是跨界融合,所谓的跨界是指改变手工艺博物馆原有单一参观展示、陈列职能,通过与其他领域专业合作,使其具有更多商业性、艺术性和可能性。具体来说,可根据年轻消费者喜好以特色主题小镇的形式文旅结合,开设主题咖啡厅或饮品店,打造网红景点,丰富旅游纪念品。例如故宫博物院于2018年开业的故宫角楼咖啡厅并先后与时尚芭莎合作推出玲珑福运套装与稻香村联合推出了中秋限量版月饼礼盒,如图1-3所示,充分运用故宫特色纹饰,呈现出中国元素之美,与互联网巨头GOOGLE公司合作创办了艺术作品数字化快闪实验室。二是创新驱动,大理扎染虽然拥有着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历史,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传承也不是一味地将过去的手工艺和图案原封不动的进行复刻,而可以对其进行再创作,衍生出新的图案,新的工艺手法、呈现法式,也可以将其拟人化,打造以IP视觉形象系统,迎合年轻人的喜好推出潮流玩具,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大理扎染、喜欢大理扎染。例如基于西安汉唐文化而打造的特色唐妞IP形象符合大众审美,如图1-4所示,圆润的角色造型搭配中国画画风角色画风,较好的体现了汉唐文化风貌,能够推动本地旅游产业发展。三是重塑结构,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资源,利用微信、微博、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知乎、小红书等分享平台建立立体化的媒体宣传矩阵平台。例如,以传播非遗美食为主的抖音账号奇人匠心在短短四年时间内积累了49.3万粉丝,获得了1079.1万个赞。四是尊重人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原有的陈列式博物馆,增加互动体验区域,让游客们可以通过自身体验完成相应作品,利用网络APP实现虚拟交互体验,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感受大理扎染的魅力,并可以通過网络定制自己交互生成产品。例如基于敦煌文化而产生的小程序敦煌诗巾,用户通过图形选择、组合、在线拼贴就可以通过程序实现交互产品制作。并通过购买功能实现产品买卖,而数字敦煌博物院的建立实现了在家观赏、虚拟游览的功能。如图1-5所示,在疫情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保持有效安全间距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保持健康的良好方法,而虚拟现实交互系统让用户隔着屏幕就可以感受文化气息,享受精神食粮给我们带来的欢愉,也必将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五是开放生态,单一的将所有的生产制作销售宣传经营活动放在自身手中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加强企业合作利用现有平台实现加盟代理可以节省成本,使传统扎染手工艺,更加的商业化,例如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分别天猫上运营了自己的网店,仅2017年故宫文创年销售额就已经达到了10亿元。六是连接一切,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继续发展,我们真正的进入到智能时代,智慧城市、数字孪生概念的提出也为我们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崭新的思路。[4]
结语
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独特的文化造就了大理扎染文化,大理扎染的文化信息传承着白族祖先的情感与精神,渗透到民族文化DNA中,正是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的物质文化保存了历史过去的光辉。[5]传统文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正是这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历史记忆以及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沉淀,更需要我们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深入挖掘自己的文化内核,才能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大理的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如果能够深入挖掘大理扎染文化的特质,了解其需求,因地制宜,取之于大理,用之于大理。
参考文献
[1]张丽雯 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美术类教育App的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以H市J区为例[D].杭州师范大学.2020
[2]肖爽 大理扎染动漫 IP 形象创意设计探究 ——以璞真扎染坊在网络媒介的萌化形象设计为例[D].云南艺术学院.2021
[3]王俐人云南巍山彝族服饰及创新应用研究——以巍山县东山型女子服饰为例.北京服装学院.2015
[4]侍锦. 中国传统印染文化研究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5]柳冠中. 事理学方法论 [M]. 北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项目基金:中央高校项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
项目名称:民族手工艺流程虚拟交互体验平台应用研究
项目标号:3192017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