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大学生语文素养的促进作用
2021-11-18廖凯军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民族的振兴、历史的传承和提高人文素质,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笔者与同事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有很多收获。我们发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提升,有助于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提升,也有助于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最终,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大提高。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语文素养,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该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
笔者与同事近几年来一直在我们工作的学校致力于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语文教育的教学中来,在这一领域共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发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将我们的一些探索心得和研究成果略述如下。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坚持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五分钟举行“我最喜欢的古诗词”分享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和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词。老师趁此机会,拓展讲讲该诗词的写作背景、艺术特色等文学知识,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下来,很多学生都积累了大量古诗词的读书笔记。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很多学生对古诗词与古文的阅读鉴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例如笔者曾经出过一道古诗鉴赏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鉴赏能力,选的古诗是王维的《储光羲不至》。其中有一个问题是问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了?请学生简要分析。经统计,有80%的学生能正确答出是根据“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这句话来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了。还有一个问题是要求回答本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有80%的学生都能回答出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不能来看望自己的失望和落寞之情,并能指出是根据“了字不相顾,临堂空复情”等诗句表达这种感情的。还有一次,笔者选了南宋词人陈与义的《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来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鉴赏能力。其中有一道题目是请赏析陈与义诗“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杜)少陵无间”的特点。很多学生都能答出陈诗先叙事,写自己流寓他乡之愁,接下来描摹凄迷春景,寓情于景,抒国破家亡之悲,感慨悲壮。两位诗人在诗中都表达了深沉而强烈的忧国爱民之情。
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笔者经常给学生布置古诗词的读书笔记作业,且在语文活动课上经常设置“飞花令”诗词竞赛活动或“成语接龙大赛”活动,长期积累下来,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很大拓展,掌握的词汇量和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很多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特别让人欣慰的是很多学生学会了在作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词中的名句,增加了文章的文采。例如笔者有一次布置了一道材料作文题,很多学生都能够在作文中引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文学典故,来讲述不能以成见来看待别人,人人都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进步的道理。还有不少学生引用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名句,来讲述在生活中与人交往时要学会赞美,才能更好地让别人成长的道理。还有学生引用了“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的名句,来讲述不能因为一个人年轻时候没有成就而小看他的道理。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有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学中的名句提出了自己创新型的见解,比如有学生对“管中窥豹”、“见微知著”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要从宏观角度,从全局出发,才能更好的认识和把握事物,还有学生对《论语》中的“文犹质也,质犹文也”也提出了质疑,认为不能以貌取人,不能被人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这说明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提升
例如,笔者在讲授《诗经·小雅·蓼莪》时,拓展给学生讲了一节“《诗经》的艺术特色及代表作赏析”的课,并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诗经》交流读书会,之后让学生写作一篇《诗经》读后感。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得到了很大提高。比如有位学生在作文中认为《蒹葭》中的“伊人”也可以是喻为梦想与目标,“因为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那又有什么关系?”还有个学生在作文中评价《诗经·邶风·击鼓》中的名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时,提出不能忽略时代背景下男子对战争的责任,女子对爱人热切的思念,不能忽略两人被迫生离,一个不慎就会死别的无奈与绝望。这说明这两位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能够对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形成敏锐的感受,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经常拓展讲授“《诗经》的艺术特色及代表作赏析”,“魏晋文学的特点及代表作赏析”等课程,并经常组织学生举行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完成相關作业。通过开展这些教学活动,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都得到了提高。比如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了“《诗经》犹如黄河一样,在华夏大地上流转延伸了上千年,不仅浇灌培育了世世代代的文人墨客,也浸润着数千年来不同阶层人们的心田”这样精彩的句子,来论述《诗经》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还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到“虽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被很多青少年理解,但是,我们应该真正地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肩负起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还有个学生说“《诗经》是一本永不磨灭的书,是一份源远流长的情,他用那动听的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朴素,《诗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将其传承”。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的文化素养确实得到了很大提高,而且,也表现出了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此外,由于教师一直鼓励学生多多阅读古诗词、经典的古文名篇,并要求他们定期写读书笔记。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积累了很多古代文学知识,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腹有诗书气自华,很多学生的言谈举止之间显出儒雅的气质,在课前五分钟的“我最喜欢的古诗词”分享活动中,表现得更加自信从容、落落大方。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
综上所述,经过近一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实践,笔者与课题组的老师收获了很多成果,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大提高,这更坚定了我们继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育的信心和决心。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精益求精,将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小成,赵孝悌.国学经典导读[ 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
[2]张小荣,雷根虎,易宏军.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M] .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
[3]夏昭炎.中国文化概论[ M] .广州:南方出版社,1999
[4]程俊英.诗经译注[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5] 曹顺庆.中华文化[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 陈卫平.“国学热” 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J] .学术界,2007
[7] 苏奇宛,王红.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J] .中国高教研究,2003
作者简介:廖凯军(1982年10月29日),男,瑶族,籍贯湖南永州。讲师。硕士研究生,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语文教学,423000
课题项目:本论文是2018年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项目:“新时代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