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意识的猜想的修正与改进
2021-11-18魏浩东
魏浩东
我上一篇论文中叙述了对我意识的基本猜想,下面做一些补充。
我的观点是,人脑和程序是相似的。我不知道这种类比是否合适,因为我对程序的本质理解并不深。但我的想法是,人脑的计算功能并不是由意识产生的,而是由演化来的结构决定的。一条神经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而信息会产生意识,信息怎么产生意识的猜想我在上一篇论文中论述过。意识让我们有了感觉,但仅仅是一种感觉,所有的思考、情绪,都不会因此产生。真正让我们有思维能力的,是处理信息的结构,即神经结构。神经元多种多样,组合起来形成了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根据我上一篇论文中的理论,意识产生于微观粒子间的接触,所以意识的强弱是伴随信号的来去的。当更清晰的意识(即信号传到的位置)在神经元中游走的同时,庞大的神经结构就能同时处理信息,与我们具有感知功能的意识相结合,产生了我们的一条条思维。从这里引申,补充一条猜想:意识应该是遍布于宇宙各处的,因为到处都有粒子的接触。但这些意识太弱,且没有被信息处理系统组织起来,所以我们是忽视它们的存在的。
本篇文章试图对上篇文章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补充和改进。许多动物没有人类的智力并不是因为没有意识,因为意识是伴随神经信号产生的;也不是因为神经细胞的不够丰富,而是因为其神经网络没有形成产生相应思维方式的结构。在我看来,人脑的一切功能都有神经细胞组成的结构作基础,是人类演化来的,这就好像编写程序,只有你把要求写进去,才会遵照执行,而自然选择就是就是那个编程者。举一个自然界中的例子,有的研究表明海豚的大脑发达程度比肩人类,但它却没有制造渔网的能力。除了身体结构的限制外,用我表述过的理论解释就是,海豚在自然选择中没有演化出进行和人脑类似的思维的神经结构,所以尽管海豚脑看上去发达,却没有与人类比肩的思维能力,而是其他方面比人类优秀,比如分析声波。婴儿刚生下来时大脑神经细胞数量远高于成人,却只有本能,思考的能力是随着生长发育脑内神经逐渐构成联系才有的。这说明了能传递信号的神经只具有意识,而能够处理信息的神经结构才会产生思维,思维是意识与被处理的有序信息的结合。婴儿的思维能力随着生长发育逐渐提高,而神经细胞却不断减少就是证明。其实这也侧面表面了我的立场,即人类是没有自由意志的,一切都是按照事先规划好的路线走,只是我们大脑的程序足够复杂,把一切方面都事先写了进去,我们才有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能力。
针对之前说过的模糊意识清晰意识做一个补充。意识清晰或模糊的程度很有可能是可以量化的,意识的强弱程度随微观粒子接触程度的变化,在数轴上应该体现为一条曲线。我之前认为的意识清晰或模糊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关于之前由于微粒具有波粒二象性导致意识不清晰的说法,我现在提出新的见解:波粒二象性也许是微粒接触的方式之一。意识的强弱程度,受许多因素影响。1两个粒子间的接触程度,2是有接触的粒子的数量,3粒子的种类可能也会对意识强弱有影响。粒子间接触程度对信息强弱的决定,也可以作为研究方向。
大脑中的信息处理并不是一开始就条理有序的,人脑处理信息的的方式类似于试错。当大脑一开始接受大量的信息时,这些信息不可能是有序的。之后大脑内的神经细胞就开始处理这些信息,神经元具有分叉结构,并相互连接,信息就是在神经结构中传递的过程中被处理分析的,这是信息处理的微观结构。当我们需要思考出成型的结果时,大脑就会开启试错模式。大脑内的神经细胞会举出大量各种可能成行的例子,相互之间进行比较分析,筛除逻辑不合理的例子。当然这一切我们是感觉不到的,這一情况发生于大脑的“后台”,它们是(从宏观来看)混乱的信息与清晰的意识结合的结果。为什么混乱的信息与清晰的意识的结合结果是我们感受不到的呢?一是这可能与演化出的神经结构有关,为了防止我们的行为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我们进化出来屏蔽这些混乱思维的结构和能力。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在物理层面是大脑特意汇聚的一股信息洪流。二是这些信息由于混乱相互间屏蔽掉了。三是这与意识本身的特质有关。像这类混乱而没有被整合过的信息,与意识结合构成的思维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还是会发现我们的大脑中并不是毫无感觉,而是能感觉到东西的,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体验,不能算作依据。不过这种大脑中有东西的感觉可能就是思维深处的运算。理论的进一步提升需要更多的材料支持。
我认为自我意识只是识别他物是否为自我的一种神经功能,是由神经结构决定的。神经元数量的多少并不是其是否存在的决定因素。婴儿的神经元数量远大于成人,却没有自我意识,某些种类的蚂蚁神经元数量远少于某些动物,却测出了自我意识。当然我知道一些理论主张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依赖特定的大脑构造,实现意识状态重要的是神经复杂性,只要突触的数量足够多,神经系统是什么形状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