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谷陇镇苗族婚俗变迁研究

2021-11-18张晓妹谭贵花贺晶李玉红崔婷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0期
关键词:苗族

张晓妹 谭贵花 贺晶 李玉红 崔婷

摘要:婚姻习俗作为社会的一种产物,当其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时就会发生变革。而婚姻习俗自然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婚姻习俗的变迁作为当地官方和民间对社会变迁的响应,自然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尚。

关键词:谷陇镇;苗族;婚俗变迁

一、谷陇苗族概述

学界对苗族的研究呈现上升的趋势,学者对苗族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涉及,但目前对苗族婚俗的研究文献较少且较为笼统。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单元,具有社会组织和文化价值双层内涵。婚俗变迁反映经济社会条件并随之演进表现为婚姻嫁娶等仪式活动和习俗信仰,跟经济活动和国家政策相互影响。

谷陇镇隶属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总人口39.0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97%、98%,主要以苗族居多,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黔东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特有的地方管理模式,形成了特定地域环境下独具特色的婚姻习俗。以谷陇镇苗族婚俗变迁为研究对象,作为透视民族文化实质的重要窗口,从而更好地了解该地的经济社会背景,利于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了深化理解苗族婚俗变迁这种现象,把灵活适应社会的婚俗变迁作为一种“显性社会”,将去探索内在韧性机制为“隐形文化”。

对苗族婚俗变迁主要从财礼、恋爱方式、婚姻对象、婚礼程序和服饰等方面作为研究的空间范围,力图厘清苗族婚姻财礼与婚姻对象本身的发展脉络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研究讨论的时间范围主要是改革开放到现今。

二、谷陇苗族婚俗变迁表现

苗族婚俗是透视苗族文化实质的重要窗口,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与替代,苗族人民生活的各方面在此大背景下也不断演变,尤其是苗族人民婚俗的变迁。

(一)结婚程序的变迁

谷陇地区苗族人民结婚程序自改革开放以来未有较大变化,整体流程包括:一、定情。男女双方定情,雙方父母认可;二、提亲。男方家邀同村德高望重的长辈一同至女方家提亲。三、迎亲。双方对对方的各方面状况都满意后共同协商确定男方来女方家接亲的吉利日子,这一天定为女子出嫁的日子;四、拜堂。苗族的拜堂在晚上十二点后,当晚,男方请出长者与新娘相认,夫妇拜祖宗,父母宰肥鸡煮熟撒食盐请各长辈、兄弟姊妹前来享用,意味新娘已认祖,属男家人。五、定亲。每天男方族里每家轮流宴请新娘,家族庞大的一天要走五六家。六、摆酒宴。拜堂后的第十二天,男方家摆酒宴请亲朋好友前来吃酒。第二天,新娘回门,男方请同龄年轻男子挑着肉、布匹等物品至女方家,当天女方家摆酒宴请亲朋好友。

谷陇地区苗族婚俗程序简化和保守思想逐渐趋于淡化,在定亲的13天内,有的地方新娘需要去挑薪水,男女不得同房,新娘不得洗头、洗澡、洗衣服。如今观念进步,很少有人会刻意去作此要求。

旧时女子婚前有“拔苦发” 的流程。只有完成成人礼才可以婚嫁,否则将缺乏神灵庇佑。这也是苗族追求女性美的体现,而现在生产技术进步,女性追求美的途径得到极大拓宽,这种古老的手法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流失。

旧时因交通条件及主人家要求,回门当天,代表男方回门的客人都会留宿一宿,而现在交通越来越便利,也包括主人家的要求,大多为当天吃酒毕便回去。

(二)恋爱方式、结婚年龄的变迁

在网络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大多婚姻都是父母包办。男女双方为亲戚介绍而认识,便听父母意愿出嫁。其次,通过游方得以认识并产生感情的也占部分,在游方的过程中表达心意,相互对唱歌,互赠信物,以表示对对方的心意。除此,通过其他方式结缔的很少见。

旧时最早结婚年龄是十七八岁或往上,2000年始,网络信息逐步发展及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谷陇苗族男女结婚年龄最低下滑至十四周岁,早婚早育社会问题突出。直至2010年左右,早婚现象才得以缓解。

现今,谷陇地区年轻女子的普遍结婚年龄为国家法定结婚年龄20周岁,甚至最晚有推迟至30周岁的,包括在受教育的学生以及已经出社会的女子。

(三)从族内婚到可与外族通婚

在苗族村寨这一“熟人社会”,人品、心地等诸多条件比钱财更重要,对歌 对得好的男青年即使家中清贫如洗,女孩子也愿意嫁给他。族内婚中,女子父母对于女婿的要求,大多数要求都是男子身体健康、为人勤奋,能得到父母喜欢最佳;有比较爱酒的父母还会看对方父母是否好酒,家里生活是否充裕为次要条件。改革开放以前,谷陇苗族以普遍的族内婚为主。谷陇苗族人民在改革开放以前绝大多数为族内婚,极少与其他民族通婚,只有存在身体缺陷以至嫁不出去会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结婚。也存在部分苗族女子被拐骗走,并被人贩子卖与汉族或其他民族男子来收取数额不等的“介绍费用”。

改革开放之后,当地苗族与外族通婚成为一个不可挡的趋势。而外嫁的女子大多数被父母断绝关系,不得再回家;男子也不得娶外族女子作媳妇。直至二十一世纪初,这种观念才稍稍得以改变。仍然不支持本族与外族通婚,并且对与外族通婚的男子和女子看法有异同,男子带回外族女子父母一般容易接受;但是本民族女子和其他民族男子结婚会遭到别人的耻笑,女子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不能回门,父母认为会影响其姐妹出嫁。有少数此类观念仍然延传至今,但支持族外婚的人数占比无疑是不断上升的。

(四)聘礼方面的变迁

谷陇地区1941年之前,结婚几乎没有彩礼一说,条件相对宽裕的人家大多也只是给予生活物品。如男方杀一只猪,分女方家一半,供给双方吃酒当日到来的亲朋好友食用,用金钱做彩礼的少之又少;1961年以前,彩礼最好的为猪肉、鸭、糯米和苗汉服饰等。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多数年轻人借助打工获得钱财,以金钱为彩礼才日渐成为潮流。

(五)结婚服饰的变化

女性服饰由简入繁。苗族人民以繁为美,苗服都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工艺。服饰图案多以生活为素材,在服饰中刻画出各种活生生的物象。盛装相对便装而言,从服装的内容和配饰上都丰富很多。服饰颜色由单一暗沉变为鲜艳。旧时家中有女孩的,母亲便很早为其准备嫁妆,服装多为自己绣制,成品颜色较为暗沉。而现今的盛装以鲜红为主,衣服挂满银饰,用绘绣、散绣、堆绣等手艺把银片缀在前襟、后背、衣袖、下摆等位置。多数是购买成品,后期把银饰缀在衣服上,通过自家母亲一针一绣而制成的越来越少见。

男性旧时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身穿对襟衣,裤简短而大,而现今男子结婚多以西服为主。

三、谷陇苗族婚俗变迁的原因分析

(一)生产方式的进步

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谷陇地区位于山地高原区,道路大多被山阻断,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更替速度缓慢,经济发展落后,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民族发展迟缓。

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谷陇婚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青年的谈情交友到组建家庭一系列过程都有了新的变化。顺应时代大潮,对于文化素质较低的苗族人民,外出打工成为时尚,部分人民投身于经商,极大的提高了收入水平。

(二)上层建筑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做出变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施行,更好保障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各民族减除民族歧视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使得苗族人民也不断走向开放,与其他民族包容互助、共同发展。

义务教育制度的全面普及、国家西部計划等多项重大政策的落实以及特别政策向西部边远地区倾斜。为促进谷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益的条件,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贫穷落后的面貌逐渐被改变,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得到更高层次的改善。

(三)科学技术发展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信息技术日益先进和普及,人与人的交往方式通过面对面对、书信才可联系到利用一台手机便可与千里之外的家人或者朋友联系,同时不断拓宽自己的朋友圈以及知识面。让苗族青年男女不再限于本族之中来寻求自己的另一半。外来民族文化的不断冲击,使得谷陇苗族婚俗日趋呈现开放性和包容性,与其他民族之间和谐相处,团结友好。

(四)国家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是谷陇苗族婚俗变化的重要原因

随着党的领导和教育制度的贯彻和施行为逐渐改变苗族人民的贫穷的代际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基础,日益改变苗族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随着时代更替,越来越多谷陇苗族人民入学堂接受教育。谷陇人民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落后的观念逐渐被摒弃。互联网的普及也极大的拓宽了人们学习的渠道,为广大苗族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民提供了学习识字的空间和条件。同时,人们与时俱进,在保留与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克服旧时婚俗中的不足,吸收先进的思想,形成丰富多彩的苗族婚俗文化。

四、结论

谷陇镇苗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婚俗文化类型,其婚姻财礼、恋爱方式和婚姻对象的变迁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苗族婚姻习俗也受到了改变,呈现出“封闭”到“开放”,由“繁”到“简”,“早婚”到“适婚”的变迁特点。苗族婚俗的变迁在苗族社会传统的习惯法基础上,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国家和地方民族自治组织的共同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变迁,谷陇镇苗族在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受到外来文化极大地浸润,一些原本特色鲜明的传统婚姻习俗变化明显。

谷陇镇婚俗变迁的研究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联系密切,希望本次研究对当地对学生的教育重视以及经济发展、对增进民族间的了解以及对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向丽.黔东南地区苗侗民族婚姻财礼的变迁[D].贵州师范大学,2016.

[2]肖雷.贵州盘县保基乡苗族文化变迁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6.

[3]李向玉.黔东南苗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与调适[D].贵州大学,2009.

[4]杨昌萍,徐海兵.黔东南苗族婚俗的变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58-60.

[5]吴青,郑和兵.黔東南苗族婚俗文化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2):74-75.

[6]王元鲲. 苗族婚俗礼仪[N]. 黔西南日报,2011-07-15(008).

[7]黄平县地方志编篆委员会编.黄平县志[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苗族
雷山:秘境苗乡的千年记忆
补妆
3D打印如何更好地推广凉都苗族文化
盘发·刺绣
盘发·刺绣
花样云南(三)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
五彩斑澜——湘西苗族民间艺术
山之恋 苗族姐妹 碧湖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