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核心的生命教育课程规划
2021-11-18梅丽华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人数激增,如何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成为当今教育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叶澜的“生命·实践教育”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以“爱”为核心的生命教育观点,并进行了初中阶段的生命教育系列课程规划,以期让学生以爱自然、爱他人为基础,进而爱自己、爱生命。
关键词:生命教育;爱自然;爱他人;爱自己
近几年,青少年自杀人数激增,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我们发现那些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人,往往缺少了一颗爱自然、爱他人、爱生活的心。他们的心是狭窄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考虑他人,没有将自己置身于社会、家庭之中,在情绪激动时就会有一些偏执的行为,甚至做出自杀的举动。而我们学校的生命教育大多是一些口号式的宣传,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生命教育的问题,也不能遏制学生越来越轻视生命的形势。
教育家叶澜在自己的生命·实践教育中提出,教育是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而生命发展的主体是个人,自我意识在生命发展中有积极作用。她认为,教育需要人间大爱,我们需要用大爱让学生有一种生命的自觉。由此,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的本质应该是“爱”的教育,以“爱”为核心,培养大爱之人,用爱唤起生命的自觉,热爱生命与生活,悦纳自我。在生命教育系列课程中,我们始终要以“爱”为核心进行规划,建立起个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系,唤起他们的生命自觉,由爱自然,爱他人,爱社会,进而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
一、爱自然
以“爱自然”为主题,在班级举行两次主题活动。
第一次活动的主题是“一颗种子的一生之植物养成记”,安排在初一上学期完成。
老师给每一位同学发几颗种子,我们谁也不知道这颗种子会不会发芽,会长成什么样子。学生需要回家种下这颗种子,用一个小本子记下这颗种子每天的变化以及自己的心情,写好植物成长日记。三个月后,每个人需要搬来自己的植物,并分享自己的植物成长日记。
此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关注一颗种子的一生,让学生领悟到以下几点道理:首先,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都是何其幸运,因为并不是每个生命都有机会看到这个世界的。其次,每一株植物的成长轨迹不一样,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轨迹也不一样,每个人的价值也不一样,开花结果只是最常见的一种成长,但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按照这个轨迹成长。最后,养植物就像父母养大孩子一样,是需要付出感情与时间的,但我们始终满怀期待。以此来感受父母养育我们长大的不易,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期待。
最后,我们会把长成的植物全部放在教室里,大家轮流值日,一起养大我们的植物,做好我们共同的植物成长日志,一起关注生命的成长历程,感受生命成长的不易。
第二次的活动主题是“阳光正好,这边风景独好”摄影比赛,安排在初一下学期进行。
我们会以学校宣传部的名义发出举办“阳光正好,这边风景独好”摄影展的通知。摄影作品的主题是自然界的风景,照片拍摄地点可以是校内,也可以是校外,但是一定要是原创且是本人亲自拍摄。要求有标题,有照片描述(用简短的文字说明照片拍摄的背景信息:地点、景物、拍摄原因、拍摄时的心境)。每班在班内评选出优秀作品三幅,参加学校摄影比赛,学校组织专业老师评选出最佳摄影作品,在学校宣传橱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展出。在展出期间,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展出优秀作品,进行公众投票,选出最热门的作品,并全校范围内组织颁奖,每幅获奖作品都要设颁奖词。
此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摄影展,去寻找自然界的美,去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这也是生命的魅力。去感受每一次的日出日落,去感受每一朵花的开落,去感受瀑布飞流直下倾泻出的生命活力,这些都会震撼学生的内心。看多了世间的美好,学生便会对世间恋恋不舍。
二、爱他人
“他人”包含两类人,第一类人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如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第二类人是与我们毫不相干的陌生人。为此,在“爱他人”主题之下,我们可设计两次活动。
第一次活动的主题是“爸爸妈妈,您辛苦了”,安排在初二上学期进行。
此次活动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是由家长在孩子不知道的情况下,偷偷给孩子写一封信,表达对孩子的爱与期望,班主任搜集好所有的信,在班会课上慎重地交到孩子手上,激发孩子的感恩之心。阶段二是由孩子在家长不知道的情况下,给自己的父母写一个奖状,内容是“_______父母,你被评为最________父母奖”,偷偷学习几道菜,在元旦那天做给自己的父母吃,并颁发写给父母的奖状。
此活动的目的在于,增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让学生理解父母,并学会把这种爱反馈给父母,而不是一味地索取。增进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他们之间就有了情感的纽带,他们的生命就不再是自己的一个人的生命,生命的另一头拴着的是他们的父母。那么,在任何一次极端行为即将发生时,他们就多了一层考量。
第二次活动的主题是“种下一颗感恩树”,安排在初二下学期进行。
我们会在教室的板报栏为每人定制一颗小树,小树干上写着每个人的名字,每個人会发两种不同颜色的心型便利贴。每当有人帮助了自己时,就贴上一张红色的便利贴,并写上具体的内容,每当自己帮助了别人时,就贴上一张蓝色的便利贴,并写上具体的内容。一学期结束后,大家谈谈自己感恩树的成长情况,说说自己一学期以来的体会,并把自己的感恩树移栽回家,继续“种植”。
学生放弃生命的很大原因是,感觉自己不被需要,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感恩树”会让学生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自己一直在被帮助,也在帮助人,自己在被需要,也在需要别人。所以,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人与人之间奇妙的联系都在感恩树中体现,学生会慢慢融入到社会之中,在社会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他人的关爱。
三、爱自己
“爱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发现自己优点,并爱上自己的活动。这一活动的主题活动是“夸夸群”,安排在初三一年完成。
在教室前面,定制一块小展板,名为“夸夸群”。第一次活动,每人需要写出自己的三个优点,并贴到夸夸群展板上。此后,每个月,学生需要写出自己的一个优点,持续一个学期。初三第二学期,学生需要每个月写出班级三个人各一个优点,并贴到他的名字后。一学年结束后,每人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搜集起来,看一下发现自己的优点,会带来哪些奇妙的变化。
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告诉学生:当你看到自己的优点,别人也会发现你的优点,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往往放弃生命者都是极度自卑的人,此次活动让学生明白,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他们的人生也是闪闪发光,被人认可的。
此课程试图通过初中三年的活动教学,让学生从对自然界生命的体悟中感受生命的不易与美好,从与他人的关系中寻找自己存在的社会纽带,从欣赏自己优点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发掘自己的价值。最终,学生将会从审视自我中,感受到生命价值所在,完成对生命价值的自我构建。
生命教育要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以“爱”为传送带,将“生命、阳光、自信、博爱”传送到孩子们的内心深处,让他们认可这个世界,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进而认可自己,感受到自己的不可或缺,感受到自己生命存在意义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09).
[2]叶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 刘红星.浅谈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典型经验和做法[J],考试周刊,2020(09).
[4] 周蕾,施玲玲.幼儿园“多元共生”多彩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新课程,2020(09).
作者简介:梅丽华,女,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深圳市罗湖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