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新生入校后适应性问题探析
2021-11-18江伟谭运奇
江伟 谭运奇
摘要:“00后”大学新生相对于“80后”、“90后”大学生,具有更突出的自我意识、更强烈的独立个性、更鲜明的心理特点和更明显的网络化特征,部分新生入校后出现厌学、不合群等不适应状况。飞行技术专业新生入校后需要面临严格的体检、政审、执照考试、实操考核、准军事管理等多重压力,此类学生入校后容易出现不适应状况,严重者需要转专业、休学甚至退学。本文通过对飞行技术专业新生不适应的各类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提高飞行技术专业新生入校后的整体适应状况。
关键词:飞行技术专业 大学新生 适应性
一、引言
“适应”起源于生物学,最早见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认为适应就是生物体为了生存通过适度的自我改变来与周围环境相匹配。[1]此后,“适应”这一概念逐渐被用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研究领域。大学新生入校后适应性问题是指部分大学新生入校后未能及时通过自身的认知变化和行为改变来与大学学习生活环境相匹配而造成的诸如厌学、人际关系紧张、焦虑感强甚至抑郁等问题。[2]
2018年开始,“00后”大学新生逐渐出现在大学校园。“00后”大学新生生于千禧时代、长在互联网大潮下,从小物质条件充裕且接受海量互联网信息的冲击,相对于“80后”、“90后”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更加开放,有着更突出的自我意识、更强烈的独立个性、更鲜明的心理特点和更明显的网络化特征。
二、“00后”大学新生入校后适应性问题分析
随着民航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民航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飞行技术专业招生规模逐年增加。近几年,全国民航飞行技术专业大学新生规模维持在5000人左右。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培养兼具高等教育、技能培训、资质考核等多重功能,与之对应的是飞行技术专业学生需要面临理论学习、实训实操、资质考核、证照考试、体检、政审等多重压力,飞行技术专业大学新生相比其他专业的大学新生有着更多的适应性问题。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学习适应性方面
1.学习动力不足。一方面,高考以后,很多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学业压力骤减,学习动力随之明显下降。另一方面,飞行技术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解决了飞行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飞行技术专业新生入校后一般会在第一个学期与所属航空公司签订就业培养协议,只要按时完成专业学习、顺利毕业就能入职航空公司。两个因素叠加之下,很多学生存在“60分飘过”的想法,满足达到毕业要求即可,存在学习动力不足问题。
2.学习缺乏主动性。高中阶段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应对高考考试当中,学习方式以听老师讲解试题、完成课后练习题、参加考试等被动形式为主。到了大学以后,老师不再一遍遍重复知识点,学习方式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部分学生一旦脱离了老师的监督容易失去学习主动性,加上大学校园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大學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造成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
(二)生活适应性方面
1.独立生活能力不足。很多学生高中阶段没有单独住校的经历,家长陪读的比较多,日常生活中的各项事物主要由家长操办,缺乏衣物换洗、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进入大学后,学生远离家长,需要面对和处理各种生活上的事物,遇到问题和困难也需要自己设法解决。部分学生因独立处理生活问题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生活上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状况。
2.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中学阶段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管理一般比较严格,对学生时间的管理也十分精细,大部分时间在上课、上辅导班、做作业等,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很少。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脱离了父母的监督后学生的时间自由度非常高。同时,进入大学独立生活后,学生由以前很少使用金钱到自由支配生活费,这是一笔以前很少能够支配的大量资金,部分学生缺乏合理支配时间和使用金钱的能力,造成学业松弛、相互攀比、奢侈浪费等现象,严重者甚至荒废学业、背负网络贷款。
(三)心理适应性方面
1.人际关系紧张。进入大学后,大学新生正常情况下需要集体生活,这种情况下需要共享自己的居住空间、学习空间、文娱空间和体育锻炼空间,时间上也会高度重合,空间上交互影响。因地域文化、家庭成长环境、个体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等差异,“0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被关心、围绕的环境下长大容易形成“以我为中心”的习惯,进入大学后容易形成同学间、室友间的矛盾与冲突,进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2.自我效能感降低。一方面,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不再是老师关注的中心、也没有父母亲人环绕周围,加上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同学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业水平相差不大,很多学生一下子从以前的众星捧月变成了泯然众人,心中容易产生失落感。另一方面,大学学习生活中评价学生的标准逐渐多元化,有个人才艺、运动天赋、爱好特长或者学业极佳的学生开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缺乏才艺、天赋、特长而学业一般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四)行业适应性方面
1.难以适应准军事化管理模式。飞行技术专业因其行业特殊性和职业严谨性,多采用军事化或准军事化管理模式,一切行动听指挥,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执行严格的作息制度、内务制度、队训制度,需要统一着装、统一作息时间、执行严格的内务卫生标准、开展大量的体能训练和会操拉练。很多学生一时难以承受严格、高强度的准军事化管理模式。
2.难以承受严苛的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因民航飞行员的职业特殊性,飞行技术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民航飞行员需要经受严苛的训练和考核。从新生入校到大学毕业,飞行技术专业大学生除了全日制本科教育规定的相关要求外,还需要经过多次体检、政审,通过航空体育体能测试、飞行人员执照考试、飞行人员英语能力等级考试、13个小时飞行训练筛选、单人飞行考核等考试测试。于此同时,飞行技术专业学生须保持体重、视力、身体健康状况一直处于民航飞行人员体检标准等要求。因此,飞行技术专业新生入校后,承担来自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的压力较大,一时难以适应。
三、对策建议
(一)学校层面:
1.加强新生入校后的教育和引导,关心关注新生入校后适应性状况。一方面,通过开展系统、全面、受学生欢迎的新生入校教育,帮助新生了解大学校园学习生活方式、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帮助飞行技术专业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节奏,另一方面,发现新生存在适应性问题后,及时通过辅导员、心理健康咨询老师或朋辈开展谈心、疏导,帮助新生克服入校后各类不适应问题。
2.加强对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培养过程的宣讲。在招飞宣传和选拔过程中,民航院校需要向学生和家长介绍飞行学生培养流程、民航飞行人员基本技能要求和职业执行标准,帮助学生在选择飞行技术专业之前知道自己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关口和困难,在选择专业时能考虑自己是否能够承受严苛的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从而做出合理科学的决策。
(二)家庭层面:
1.关心关注子女的思想动态。一方面,家长不能将孩子送进大学校园后就万事大吉、不闻不问,需要关心关注新生入校后的思想变化和行为表现,及时了解孩子入校后面临的适应性问题,鼓励孩子及时调整心态。另一方面,家长不能沦为孩子入校后的提款机,要关心孩子入校后的各类学习生活,主动与辅导员、同学等建立联系,积极参加家校联动的活动,帮助孩子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2.客观、理性看待飞行技术专业。家长在看到民航飞行员较高的就业前景、收入预期、社会期望值的同时,也需要看待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在成长为民航飞行员之前要付出的努力、面临的挑战、客观存在的淘汰率等。同时,家长还需要客观、理性的分析孩子的天赋秉性与飞行技术专业要求的契合度,帮助孩子筑牢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培养的底板,补足孩子在学习训练上的短板。如果孩子努力后还不能适应飞行学生培养要求需要转专业时,家长需要尊重孩子做出的选择。
(三)学生本人:
1.及时调整心态。面对入校后面临的不适应问题,学生本人需要及时调整心态。一方面,要认识到大学阶段是进入社会的预备期,自己逐渐从一个孩子、学生变成一个成年人、社会人,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认识到自己的存在的不足和相对的优势,扬长避短,在补足短板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良好的心态和自信心面对学习。
2.不断丰富大学生活。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学生本人可以通过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学校的科技竞赛、体育竞赛、文艺活动,参加公益组织和志愿者活动,不断扩大朋友圈、拓宽交流空间、尝试新鲜事物,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潘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干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1.
[2]程化琴,魏戈.大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表征与行动探索[J].教育学术月刊,2015(02):73-80.
基金项目: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20年青年基金项目(飞行技术专业大学新生入校后适应性调查—以中飞院2019级学生为例,项目编号:Q2020-007)
作者简介:江伟(1990—),男(汉族),安徽安庆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飞行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員,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谭运奇(1987—),男(汉族),四川广汉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飞行技术学院研究实习员,本科,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