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全科教师师范精神内涵及培育路径研究
2021-11-18毛艺潘王媛媛冉涛
毛艺潘 王媛媛 冉涛
摘要:小学全科教师师范精神养成路径基于当前小学全科教师现状,分析小学全科教师师范精神的构成要素以及培育全科教师师范精神路径分析,小学全科教师师范精神从基本的个人德性修养到专业的职业精神研究,在师范精神培育路径中需采取职前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名师讲座”专业系列活动等多种方式,系统的引导小学全科教师师范精神的培育。
关键词:全科教师、师范精神、路径
一、小学全科教师现状分析
(一)需求与培养比例严重失调
调查发现,农村小学中有2/3以上的学校没有小学全科教师,而90%以上的学校需要小学全科教师,这造成了严重的比例失衡。基础教育需要大量的全科教师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也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调研发现,能够承担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高等院校很少。由此可见,小学全科教师的需求与培养存在严重失调的问题。
(二)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
从时间维度看,小学全科教师教育自实行以来不到十年的时间,对于小学教师的培养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也没有出现一个成熟系统的培养方案。从社会角度看,目前开设小学全科教师专业的高等院校較少。除此之外,大众对于小学全科教师的了解还较浅,没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
(三)小额包班制难以实现
全科教师虽然有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是从社会现实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是,综合课程不能替代学科课程;其次,我国职称评定仍然以分科教师为主。因此全科教师的推行仍面临困难。所以当前小学全科教师的改革还存在着一些实践障碍。
(四)小学全科教师的学科素养存在问题
大部分学生选择全科教师这个专业不是自己的意愿,多半是父母的意愿。有的是为了减轻就业压力而选择了本专业。所以,大部分人并没有因为选择了本专业而努力学习学科知识,而是想着自己没有就业压力而娱乐消遣。在今后的工作中很可能无法承担包班教学的重任。
(五)全科教师的培养面临课程计划总学分有限的困境
现代大学教育实质上是专业性教育,而全科教师更多的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性教育的结合。虽然通识教育在教育理念上不断被肯定,但是在实践中却不断被淡化,甚至忽视。面对这一现实,全科教师的同时课程就难以达到要求。而专业课程对于小学全科教师来说,高达九门,在课程计划总学分中,的确受到很大限制。
二、小学全科教师师范精神构成要素
(一)良好品性修养
小学全科教师良好的品性修养更是会对成长中的小学生身心发育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目前大部分地区培养小学全科教师是为了提高偏远地区的教学质量,经调查处于偏远地区的学生的家庭状况多数是属于父母或父母一方在外打工,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况,更是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关怀。人文教育也是作为现代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自身品性修养良好将会影响学生。
(二)职业精神
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方案涉及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但全科教师的教学方面也并不是将所有学科知识混合形成的学科,全科教师需不断完善自己缺漏的学科知识和强化自己擅长的领域,它主要是面对农村教育资源的缺乏,一个教师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多科教学。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小学全科教师尽管有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储备,但更应该具备自己有优势的教育学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标准相较普通教师要求就会更高,这也是对全科教师综合能力的考验,面对多元化社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开放也是为培养多元性人才作准备,避免学生视野狭窄,多方面掌握除专业基础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职业精神是作为小学全科教师师范精神构成要素的重点内容,它也是作为人类思想层面对待职业的认知态度。职业开展的过程少不了精神世界的活动,小学全科教师的更是需要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提升。对待工作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完成,敢于吃苦耐劳接受工作环境的艰辛和工作过程的艰难。
(三)科学创新精神
科学创新理念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先导。在科学创新的这方面的提出,个人最需要的是掌握基础环节,其次是尝试模仿优秀教师教学案例,最后在通过科学专业的教学知识,个人能够结合独特教学能力塑造风格鲜明的全科教师形象。在学习中提升是科学创新精神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学习探索的道路上,将个人局限的教学经验同经验丰富教师教学经验相结合,并将教学对象反馈的结果综合考虑,科学创新提出适合全科教师以及对应学生发展路径。
三、培育全科教师师范精神的路径
(一)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体现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凸显小学全科教师精神培养的内涵与目标
小学主要是6—12岁儿童,针对该年龄段儿童,因此可以根据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对教师进行精确指向性培养,以便老师能即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在面对教育问题中不断成长,积累经验。其次,结合当今大时代的发展,对于儿童个性化的发展全科教师不仅需具备精确专业的教育素养,而且需要融合个性化、结合时代的师范精神。
(二)增强师范生实习“师带徒”模式运行效果
跟随实践指导教师,能让准教师们直接地感受到老师身上所具备的师范精神,学习效果更佳。从优秀教师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辅导、教学反馈的教学活动中以及面对学生、处理事情的细节中,进而提升教师精神境界。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中小学全程参与教师培养,积极利用高校智力支持和优质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构建师范生职前学习过程性评价机制
未来教师在刚进入大学校园就开始建立该档案,定时的记录他们精神状态及其它方面的成长情况,并及时的对其进行纠正与调整。对个人:不在是简简单单的会做题、上课,而是侧重于教师们解决问题方面的实践能力,如应对小学全科教师的课前准备教案设计的专业性、上课途中学生们思维跳跃到与课堂不相关的问题等等。对团队:在一个组中,观察是否喜欢发言,有团队合作精神等方方面面来对未来教师进行记录。
(四)深入推进“名师讲座”专业引航系列活动
一是,教师们可以获得教育事业话题的经验积累以及学习当今名校丰富的教育理念。二是,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们的精神思想意识,拓宽眼界而不仅是单一局限固定的思维模式。三,宣讲人可以作为一个榜样、时代标杆为教师们起鼓舞、激励作用,使教师们增强工作积极性,成为有梦想有追求的先锋。
(五)与时俱进开设职前师范精神相关课程资源
21世纪同20世纪不同,现在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在改变,教师的精神素养也要做相应改变。更新观念,具备科学创新精神、新时代人文精神,对学校老师发展以及学生成长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江净帆.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要解决哪三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7):100-105.
[2]江净帆.小学全科教师的价值诉求与能力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6(04):80-84.
[3]刘国华,邱德雄.现代师范教育的本体转向: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1(05):64-67.
基金项目:重庆第二师范学院2019年度大学生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KY2019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