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广西科技馆科普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的探索与实践

2021-11-18唐金同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0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科普

摘要:广西科技馆在面向全区尤其是民族地区提供优质科普服务的同时,积极打造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科普教育品牌,深入推进民族地区科普共建共享和民族团结进步结对共建工作,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广西科技馆,科普,民族团结

科技馆是以展览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机构,是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公共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展教和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科技馆的科普育人作用日益凸显,倒逼着科技馆应当承担着更大更多的社会责任。广西科技馆是广西最大的科普教育场馆和公共文化设施,在面向全区尤其是民族地区提供优质科普服务的同时,积极打造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科普教育品牌,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切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聚焦民族特色科普品牌打造,助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广西科技馆立足地域民族实际,积极整合优质科普资源,将广西的地域特点和民族元素融入到科技实践活动、科学表演、科普展品研发等工作,创新打造了《巴克传情》《磁悬浮绣球》《民族蜡染》等极具民族特色的科普资源品牌。

趣味科学实验项目《巴克传情》和科普展品《磁悬浮绣球》较好地将壮族三月三抛绣球、转陀螺、壮族服饰等元素融入科学表演和展品展示当中,既进一步创新与丰富了科普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让观众体验其中蕴含的科学内涵,同时又能亲身感受到鲜明浓郁的广西壮族特色。2015年,《巴克传情》参加第四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并以南部赛区总分第一名晋级参加全国总决赛。《民族蜡染》是广西科技馆针对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广西、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深入挖掘其科学内涵,并自主研发“民族蜡染资源包”,由5个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性活动组成,全方位展示了蜡染工艺经过创新改良后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民族特色。《民族蜡染》等资源包被中国科技馆、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命名为“科普活动体验箱”,融入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回展出试点工作内容,面向全国推广使用。

二、聚焦科普资源辐射全区普惠化,发挥科普促进民族交流交融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科普主阵地作用,找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和科技馆科普展教工作的结合点,以优质科普服务工作,吸引各族群众走进科技馆开展科普展览、科技影视、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科技培训等活动。2014年8月,来自台湾花莲县少数民族的100名少年儿童与广西首府南宁40名少年儿童在广西科技馆欢聚一堂,参观体验高科技科普展品和影视,共同见证两岸少数民族青少年友好交流、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新篇章。近年来,广西科技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各族群众体验国家科技发展成果成就、感悟家国情怀,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各族群众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

二是以流动科普资源为载体,组织推动中国流动科技馆广西巡展、科普大篷车、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等深入全区各地开展科普活动,助力当地民族交流融合、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和脱贫攻坚工作。其中,流动科技馆巡展注重与当地重要活动及民族节庆相结合,融入地方少数民族特色,如将流动科技馆巡展与田东芒果艺术节、岑溪市青少年科学节、金秀瑶族旅游节等结合同步开展;利用科普大篷车机动灵活的特点,结合少数民族乡镇趁圩赶集的日子,组织开展科普大篷车“月月行”、乡村农寨万里行等活动,打造一个以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为平台,以县(市)科技活动和重要民族节日为辐射点的科普教育活动品牌,助力各地民族融合交流。

三是依托广西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模式,联合自治区文明办、教育厅等单位部门,组织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和“广西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全区各地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辐射指导、协助建成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乡村学校少年宫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达到900多个,广西成为全国拥有科学工作(活动)室最多的省(区)之一。全区各地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乡村学校少年宫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结合当地边、山、海、少数民族等元素,组织开展一系列科普教育品牌活动,如融水苗族自治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民族刺绣、百色市儿童活动室的壮族绣球、防城港市科技館青少年工作室的航模航海等,彰显老、少、边、海文化科普特色,甚至成为当地科普教育名片。

三、聚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推动给予民族地区更多科普工作倾斜和政策支持

一是大力推动流动科普资源和科普服务倾斜支持民族地区实现科普均等化。组织实施中国流动科技馆广西巡展活动走过全区95个县(市、区),实现了广西全区所有设区市及国家级贫困县(市、区)全覆盖,年均惠及各族群众超过100万人次;组织科普大篷车深入全区各地、市、县、少数民族乡镇、农村、学校、军营等,并邀请专家为各族群众进行技术培训,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技术难题。

二是深入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给予民族地区更多更大政策支持。在历年组织开展的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青少年科技影像节等竞赛类活动中,给予民族地区更多的参赛名额和政策支持,不断扩大民族地区青少年参加科技、科普教育活动的机会。积极申报中国科技馆基金会品牌科普公益项目“农村中学科技馆”,截至2021年广西共建成52所农村中学科技馆,其中建在民族地区或民族学校的有17所,覆盖10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惠及全区老少边穷农村地区青少年学生及各族群众超过100万人次。

三是全力支持民族地区持续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积极面向全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组织开展知识讲座、技能培训、交流学习、参观调研等活动,打造了广西中小学教师科学营等师资培训品牌,每年培训各级科技骨干教师、科技辅导员不少于2000人次,为基层市县培养了一批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少数民族科技教育工作人才。

四是积极与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结对共建,依托场馆优势科普资源,扶持帮助民族地区学校完善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携手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广西科技馆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科技馆党建、科普展教、青少年科技教育等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建立了科技场馆科普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发展共赢的一种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汪志.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J]科技传播,2021.

[2]彭谦,程志浩.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实践与整合效应研究--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3).

[3].罗晖,王康友.“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发展专题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唐金同,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馆党办,讲师。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科普
民族团结跟党走
民族团结之歌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坚持“四个着力”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微科普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