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小城市人才引进对策研究
2021-11-18匡立强
匡立强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地特别是大城市通过户籍、住房、补贴等方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中小城市的人才“虹吸效应”越来越明显。新形势下,中小城市如何积极应对。文章通过分析中小城市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了提高人才吸引力的对策建议。
主题词:新形势;中小城市;人才引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一、人才的概念
关于人才,人们习惯将高学历、高技术、高称号、高职称甚至高知名度的人,称为人才。关于人才的概念,《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或者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变化着的不同内涵。2020年颁布施行的《山东省人才发展》规定,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者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勞动者。有学者认为,人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应立足长远发展实施人才引进机制。近年来,我国各地特别是大城市通过高频率出台包括户籍、住房、补贴等方面的人才新政争夺人才资源,给中小城市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新形势下,怎样应对引才压力和挑战,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二、中小城市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
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第一,发展较慢。中小城市体量小,影响力、竞争力不强,城市化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低,薪酬待遇、工作生活环境、城市功能、配套措施不够完善,人才普遍关注的教育、医疗、交通特别是户口红利等不能有效满足实际需求。第二,思维保守。中小城市在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等方面相对保守,不够解放。在节奏方面,相对缓慢。第三,集聚效应弱。如果毗邻大城市,在虹吸效应下,引才更是困难重重。中小城市由于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数量少,人才资源总量较少,人才集聚效应要明显弱于大城市。
2.对人才重视程度不够。人才工作理念相对滞后,缺乏人才引进的危机感、紧迫感,停留在就经济抓经济、就产业抓产业上,发展模式主要是靠引进项目来被动地集聚人才。此外,一些广大企业引才用才的主动性不够高,存在政府热、企业冷的现象。
3.缺少人才平台载体。人才引进不是“面子工程”,人才引进后不是“花瓶”,是要实实在在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的。但中小城市往往存在“三个缺”的问题。第一,缺乏产业支撑。中小城市产业基础普遍比较薄弱,产业布局偏重于传统行业,有时集中在一个产业甚至一个企业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存在“短板”。第二,缺高校院所。我国主要的科研院所、高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市高校院所数量少、层次低。第三,缺平台载体。以博士后创新实践平台为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往往依托高校院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往往依托大的企业,而上文已提到中小城市在这两方面都存在数量少、层次低的问题。
4.引才政策不够创新。中小城市在引才政策方面存在不够精准,缺乏特色,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有的城市热衷于模仿大城市做法,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综合来讲,就是缺乏有连续性有影响力的政策品牌。另外,中小城市引才政策还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重引进,轻扶持,特别是对创业人才在融资、厂房等方面的后续扶持力度不够。
5.人才服务不够便捷。主要是引才政策知晓度不够高和人才服务信息化程度偏低的问题。有的政策出台后,没有真正送达相关单位和人才手中,造成了浪费。有的政策还要通过线下办理,不够方便快捷。
三、新形势下中小城市人才引进对策
新形势下,随着时代发展进步,人才资源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尽管中小城市引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但也存在生活成本低、发展潜力大等优势,可以从找准自身定位、转变引才观念、创新引才方式、优化留才环境等方面入手,在引才争夺战中实现“突围”。
1.自身定位要精准。对于大城市而言,尽管有众多优势和条件,但存在资源饱和、人口密集、产业密集和转移、生活成本高、节奏过快等问题,而中小城市则具有发展潜力巨大,人才间竞争激烈程度低,人才受重视程度高,发展空间广阔等优势,特别是作为承接大城市工业和服务功能转移的中小城市,开展引才提供了有利契机。一方面,要全面分析城市发展定位、核心优势、特色产业。另一方面,要开展精准的人才和人才项目需求信息征集,以需求为依据开展招引,制定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人才引进战略规划。
2.引才观念要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思维束缚,用硬招实招去引才、育才、用才、爱才。将引才考核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一体化推进招商引才与招才引智,努力发挥全社会的合力引才。同时,不能“引来女婿气走儿子”,要坚持引育并举,开发利用好现有人才,在政策、待遇等方面一视同仁,最大限度发挥现有人才潜能,调动现有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
3.引才路径要拓宽。中小城市底子薄、基础差,但也有乡情亲情等优势。第一,要利用好乡情引才、亲情引才、以才引才、活动引才、上门引才、线上引才、柔性引才、一事一议引才以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招才引智工作站、外部研发基地、国(境)外研发中心等手段和平台开展招引。第二,要发挥好社会力量引才奖导向和激励作用,给“伯乐”实实在在的引才实惠。第三,要通过长远地规划,逐步打造具有本地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引才品牌,比如创新创业大会、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洽谈会、基于本地重点产业的论坛、峰会等,也可以联合周边地市,探索成立区域引才联盟,“抱团引才”。第四,要加强各类人才平台建设。利用博士后平台、专家服务基地平台以及技术中心、实验室等,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解决一批技术难题,落地一批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后备人才。
4.留才环境要优化。引进人才很重要,留住人才才是关键。人才的选择总是理性和感性并存的。第一,要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引才政策。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盲目模仿借鉴大城市政策,既在财力允许范围内确保政策含金量,又要体现城市特色,让人才看到诚意和决心。第二,要推进系列化人才服务“套餐”。将以往“单点”的人才联谊、外出休假、健康体检、青年人才相亲大会等各类人才服务项目合并为“套餐”和“系列”,比如在一年中确定1到2个月为全市人才“服务月”“嘉年华”,进一步提升人才的获得感。第三,要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人才服务事项“网上办”“一次办”。另一方面,要优化引才政策落实体验,开展“政策找人”“无形认证”,优化政策兑现服务流程。
四、结语
随着人才对于城市发展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中小城市如何在与大城市的引才竞争中化劣势为优势,引进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需精准定位,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完善举措,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引才道路,引进真正适合自己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山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
[2]林祯贤.大城市人才引进政策对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影响[J].财讯,2021,(8):39-40.
[3]杜宇.河南省人才引进SWOT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1,(18):104-105.
[4]王文凭.中小城市人才引进策略浅谈[J].新商务周刊,2020,(1):188.
[5]杨吉元,黄丽,刘鎏,贾舒媛.中小城市人才引进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27):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