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克矣志现代化强国的百年历程及其启示
2021-11-18石建国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矢志不渝地追求国家工业化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就提出了“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经过接续奋斗,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在2000年前已顺利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实现之际,党的十九大对未来30年作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中国共产党矢志现代化强国的百年历程,有力地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雄辩地证明着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持续书写着中国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始终映衬着中国共产党人关乎人类发展的大视野、大格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初心和使命;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中图分类号〕D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21(2021)05-0001-09
〔作者〕石建国,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研究员,北京100080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由于时代条件和阶级力量的局限,其他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发起的各种救国运动都先后失败了,两大任务历史性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肩上。早在党成立之前,早期共产党人的代表人物就开始探讨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从那时到现在,中国共产党人为逐梦现代化强国前赴后继奋斗了100年。这百年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及其实践为现代化的后继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自早期共产党人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分析。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工业化的认识。
(一)中国工业化应走社会主义新路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等,通过对当时世界所处时代的展望、对西方国家工业化弊端的剖析和对中国国情的分析,认为中国未来发展不应走资本主义的错路,而应该走一条正确的新路。他们认为:“中国实业之振兴,必在社会主义之实行。”一些旅居海外的早期共产党人结合自己对西方工业的认识,也明确指出未来中国的工业化不应走西方的“老路”,而应该走社会主义新路。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经略与建设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步加深了对工业化的认知。近代军事工业是工业化的产物,也是我们党最早进行工业化探索的领域。由于军事斗争的需要,我们党在各个根据地先后建立起一批军工企业生产武器弹药,也生产民用产品筹措经费,这些工厂绝大多数以公营为主,也有少数属民营。由于根据地条件以及战争环境的制约,绝大多数工厂规模较小,技术也比较落后,原材料供给及机器正常运转常常得不到保障。尽管如此,我们党通过早期领导工业的实践对工业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44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为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及职工代表会议举行的招待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早期根据地的工业实践也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管理大工厂、大企业积累了宝贵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
(二)提出“四个现代化”
新中国的成立昭示着我们党成功地完成了近代以来的第一个历史任务,为我国工业化道路扫清了障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向着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第二个历史任务的目标进发。
中国现代化的航船即将起航,但这条航路应该怎么走?是继续进行10〜15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还是尽快向社会主义过渡,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1953年6月,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求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我们
党对四个现代化的最初概括。“一五”计划的施行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坚实基础,该计划是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项目、694个限额以上项目为主要内容的。随着“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56年,“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工业总产值为703.6亿元,比上年增长28.2%,超过了‘一五’计划规定的1957年所要达到的水平”。工业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我国已经能生产出历史上的第一批载重汽车和喷气式飞机,第一批无缝钢管、电子管等重要工业产品,逐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体系。“一五”计划期间,我国还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任务,成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我国工业化展现出美好的前景。
但历史发展常常充满曲折,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亦是如此。为了在主要工业品方面实现“超英赶美”的目标,打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局面,1958年我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使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巨大损失。挫折催人奋起,梦想给人以希望。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党中央、国务院郑重宣布:“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党中央考虑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開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四个现代化的简明形式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目标。1975年初,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申了“两步走”实现我国现代化的设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挫折的广大干部群众又看到了希望。可以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梦想,始终是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在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过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以苏为戒”的思想,开始独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党的八大政治报告及会议发言中。这些重要思想有的涉及国民经济全局,比如,在产业结构方面,要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在生产力布局方面,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在工业内部,要处理好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关系;在经济体制上,要搞好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分配等。也有的侧重强调某一方面,比如,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计划指标要切合实际;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建设规模一定要与国力相适应;要注意发挥市场作用;要统筹消费和积累的比例,等等。这些可贵的理论探索以及后来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实践探索,为以后的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二、描绘现代化蓝图:改革开放时期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其中,“小康社会”及“三步走”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化有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一)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访问了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对我国周边国家的迅速发展有了深刻了解和切身体会。1979年初他又访问了美国。出访的观感体会以及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促使他对我国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加以重新思考。1979年12月6日,他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到我国现代化问题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小康之家”又意味着什么呢?他进一步解释道:“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從此,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小康”一词开始被纳入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之中。小康目标的提出既是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四个现代化这一设想的继承,同时又根据我国现实国情作出了合理调整。以此探索为起点,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的思路逐步开阔和成熟起来。
(二)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建成总体小康社会
小康目标提出后,邓小平继续思考着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步骤、重点等问题。1987年4月30日,他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几个月后,“三步走”正式出现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其表述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自此,我国现代化有了积极而稳妥的规划,激发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巨大力量。到2000年,“九五”计划胜利完成,我国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国在圆满实现现代化建设前两步的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三)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对我国而言,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如果这一阶段的建设做好、做实了,将为我们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作为实现第三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报告中被完整地提了出来。
为了更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党在地区、城乡、产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上,党中央深入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以及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战略。同时,党中央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任务,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经过接续努力,以“广覆盖、保基本”为特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农村改革的重大进展为我国全体人民初步摆脱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我国工业化进程迈上了新的台阶。
三、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新时代“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奋斗方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顺应时代新特点,作出分两个阶段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战略思维、进行战略谋划的高超智慧和卓越能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一)全面实现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过之坎,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性目标。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扶贫开发成就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战略,通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等工程,一方面发挥制度优势,构建大扶贫格局;另一方面强调重视个体,对症下药,靶向治疗。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庄严宣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标志着全国脱贫攻坚任务已胜利完成,这一历史性成就为人类反贫困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二)“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
在全面决胜小康任务完成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在党的十九大上把2020-2050年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看到,新时代的第一个15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个15年则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基本实现”再到“全面建成”,这一战略安排的思路同当初建设小康目标的思路有着历史的相似性。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国家治理、国民素质、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展望。该建议既有定性表述,又蕴含定量指标,从而使新时代第一阶段的现代化蓝图设计更具科学性和灵活性。
(三)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
全面决胜小康社会任务完成,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后,我们党开始全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未来的30年,将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继而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历史宏愿的新阶段。
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实现现代化的既定目标,就离不开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健康、快速的发展。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就必须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来引领。把新发展理念切实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这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顺利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科学指引和重要保证。
新时代有新的发展机遇,新发展阶段也有新的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出现了许多重大变化,我国发展也遇到了许多以前未曾遇到过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作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抉择。其目的是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解决各类“卡脖子”“掉链子”的问题,从而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使我国大国经济所具有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得以充分发挥,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充分显现。
总之,“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贯彻好上述“三新”要求,对于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从而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
四、中国共产党百年矢志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启示
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对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矢志现代化强国的百年历程呈现出鲜明的特点,给我们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发展以深刻的历史启示和思考。
(一)有力地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初心和使命的必由之路。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并非总是沿着笔直的道路凯歌行进,而是充满着艰辛与曲折。但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与挫折,中国共产党逐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却始终未曾改变,信心也始终未曾动摇。正如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所指出的那样:“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未来30年,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途上,我们党和国家还可能会遇到各种预料不到的挑战和困难。只有不忘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才会有排除万难的勇气和定力,才能始终不渝地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既定目标奋勇前进。
(二)雄辩地证明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堅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的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汇聚起全民族的力量等,这些强大的制度优势为持续向前推进现代化强国目标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
从历史纵向看,我国的制度优势能将“一张蓝图绘到底”。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对中国现代化作出了长达百年的战略考量与蓝图设计。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按照各个中长期规划的指导砥砺前行。我们已执行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再经由6个五年规划,第二个百年目标就将实现。现在,我们距离这个伟大目标越来越近了。
从实践横向看,我国的制度优势能做到“全国一盘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党中央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从全局出发,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不断布棋落子,全力构建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棋局,确保我国现代化战略如期实现。
此外,我们的制度优势还能确保政策的实施能够,“一竿子到底”。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通过不断强化党的监督,从而确保能把蓝图变成方案,把方案变成现实。
(三)持续书写着中国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早在执行“一五”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党就逐渐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到党的八大前后,党开始以苏为戒,独立探索工业化道路,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独立探索本国建设道路树立了榜样O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时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等,这些战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提供了全新参考。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我国即将基本实现工业化之际,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时期,就如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处理好执政党、国家、市场、社会之间关系,我们党均作出了宝贵探索和成功实践。这些探索与实践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始终映衬着中国共产党人关乎人类发展的大视野、大格局
中国共产党的历届中央领导人在论及我国现代化目标时,都希望中国的现代化能够对人类作出多一点的贡献。毛泽东曾满怀豪情地指出,到21世纪的时候,中国应当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作为一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6万万人口的国家,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邓小平曾充满自信地指出,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到21世纪中叶,如果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江泽民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中国人民之所以要“实行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变革、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所以要加强民族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所以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一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胡锦涛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朝着“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不断迈出新的步伐,“我们就一定能够胜利到达现代化的光辉彼岸,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世界谋大同”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一起,成为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助推中国现代化步伐,而且也是为了实践“为世界谋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来看,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从未仅仅局限于本国、本民族视域,而是有着全人类命运担当的格局与视野。这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将与世界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她在努力实现本国现代化的同时,也将为构建一个幸福的人类世界而不断努力。
(责任编辑肖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