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学生共建一幢会呼吸的大厦

2021-11-18马玉文

教育·校长参考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于漪大厦语文

马玉文

于漪是一位高明的建筑大师

关于于漪的语文教学艺术,一直是众说纷纭。相关的说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说于漪的语文教学特点是“立体多维无恒”,意思是说于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能以包容的姿态、开放的胸怀,勾连纵横,化育无形,巧妙地连接起德育、美育等诸育,整体呈现出一种立体的综合效应,具有“教书育人”的独特功效。

一种是说于老师的语文教学风格,是“大象无形”,如同水一样,没有常形,遇方则方,遇圆则圆,形随器具,因物赋形。其核心内涵是直面于人、根植于爱、发轫于美、着力于导、作用于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撝之先生更把于老师比作京剧大师梅兰芳,说她像梅大师一样是博采众长而自成一家,属于“没有风格的风格”。

两种说法固然不错,但能否用一种更加全面、更加形象、更加精准的表述,一语道尽于漪语文教学艺术的真谛?探寻良久,我个人认为于漪就是一位高明的建筑大师,她所矢志追求的语文教学艺术的真境界,就是“与学生共建一幢会呼吸的大厦”。于漪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方面多综合性强的课程。从知识来说,有字、词、句、篇,修辞、逻辑、文学;从能力说,有读、写、口语交际等。就语文本身来说,要考虑语文各类知识、语文各类能力之间的关系;就语文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来说,又要注意配合、依存、渗透与促进。再者,语文教学要结合语言文字的教学,十分注意智力的开发和思想情操的陶冶。”“我在表述语文教学整体系统中诸要素关系的时候,用了一个‘熔字(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这个‘熔字,不仅表明了整体的系统培养目标中各种因素不分主次轻重的同等地位,而且强调了几种要素结合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是春风化雨,是水乳交融,是‘化,是‘育,而不是贴标签,不是生搬硬套,是内在构建,而不是外在塑造。”“大厦”之说,与于漪的相关论述大体相合,其核心意象有三:

一是“大厦”,其本意是指“高大的房屋”,意思是说于漪的语文课堂教学立意高远,长于设计,整体性很强;内涵丰厚,层次分明,融汇性很广;技艺精湛,立体推进,综合效应突出,如同平地构建起一幢美轮美奂的大厦。在内而言,大厦楼层众多,居室华美,高大敞亮;于外观之,它气势雄伟,直插寰宇,给人以向上向善的升腾感,而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建筑材料,也不是低矮简陋的茅草房,狭隘逼仄,令人黯然无言。

二是“会呼吸”,意思是说于漪的语文教学直面于人,聚焦于人,服务于人,坚定地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精研教材,精选学材,切入巧妙,节奏感很强,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连通学生的生活,师生关系和谐,互动科学到位,学习体验美妙。而不是沉闷压抑,以灌输或操练为主,让人难以自由呼吸。如同大厦的构建,设计理念科学先进,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气息;大厦的选址巧妙精细,与自然融为一体,或者依山而建,或者傍水而筑,它几乎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一点都不突兀;大厦的设计前卫通透,风可以从中穿过,雨可以在旁淅沥,鸟可以从眼前飞过,总之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大厦的建筑材料也很环保,质量一流,有益未来,无碍身心。

三是“师生共建”,意思是说于漪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不是“一个人的武林”,而是一群人的舞台;不是教师的独唱表演,而是师生的合唱交响。这就是于漪所主张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积极性相结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随声应和、一味接受的“容器”。于漪说,“教师的‘教应作用于所有的学生,应把所有的学生都组织到课堂环境之中,而所有的学生的‘学都应反馈到教师这里。这样,‘教作用于‘学,‘学反作用于‘教,加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网络。在这里,师生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也是共同探求真理,共同寻找解决方法与途径的伙伴关系。”可见,“师生共建”注重启发引导,注重智慧激荡,注重协同成长。既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注重发揮教师的指导作用,更深化了师生的对话关系,不但可以优化学生的教育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还着眼于长远,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教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相比“为学生而建”“与学生共建”,内涵更加丰富,立意更加高远,更加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更加逼近于漪语文教学艺术的真谛。

于漪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内涵

我以为,“与学生共建一幢会呼吸的大厦”是于漪语文教学艺术的真正精髓所在。其核心内涵有三:

首在立人。这是于漪语文教学的目的论。正如于漪所说:“无数事实证明: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提供知识,而且给学生以良好的教育。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由此可见,对于漪来说,语文教学从来不是简单的字词句段篇,也不仅仅是听说读写练,它不仅仅有工具的价值,更有人文的价值。它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因此,语文教学不只是教教材、教知识、教技能,更是教人,教做人,教人成为人,勉力实现一个人的全面的、有个性的、可持续的成长。简言之,于漪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是“人”,即教文育人,为了人、立于人、利于人的未来发展。

立体综合。这是于漪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于漪睿智地指出“课堂教学要树立综合培养的观念,要精心设计讲和练的内容,选择讲和练的方式。要紧扣能力训练点辐射到智力因素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辐射到品质、情操的熏陶与感染,发挥教学的综合作用。”“立体综合”主要表现为三点:课前综合设计、课中立体推进、课后余味不尽。于漪的语文教学,从来不是仓促的、潦草的,仓促和潦草只能呈现给人杂乱无章的建筑材料,或是简陋的茅草小屋。她在课前往往会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而且是精心地综合设计,决不是东一下西一下,零敲碎打,毫无整体性可言,如同一个高明的建筑大师,在进场施工之前,早已做到心中有人,胸中有“厦”,而后按图索骥,有序推进。在课堂实践中,于漪的推进方式是立体的、综合的,给人的感觉是有点、有线、有面、有体;而且彼此之间相互联系,架构清晰,形成网状结构,俨然一个整体,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座高大华美的大厦,绝不是点状的、平面的,给人以散乱、单薄之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打通了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的界限,便于学生回味课上所学,进而开展更加广阔、更加持久的语文学习活动,从此进入大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智慧共建。这是于漪语文教学的方法论。主要包括三点:开放共建的胸怀、引导发现的智慧、疏密有致的结构。在于漪眼里,学生永远是活泼的,是未知世界的发现者和建设者,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他们需要尊重和激发,是课堂对话的主体之一,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机械的参与者。因此,于漪的课堂,从来不是封闭压抑的、唯我独尊的,而是开放包容的、共建共生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她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平等对话。在教学过程中,于漪往往通过疏密有致、柔而可变的课堂结构,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去发现,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大千世界”,而不是越俎代庖,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或者执迷于自己的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去反复操练。整个课堂就是一个师生对话、智慧共建的盛会。

对话:于漪语文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细探于漪语文教学艺术的真谛,我以为,于漪语文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对话。即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在成长需求的基础上,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式激荡思维,启迪智慧,异中求同,分合有序,最终在相互尊重、相互启发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有效提高语文学习的效能。于漪说:“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少、慢、差、费)状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对课堂教学结构作了大胆的改革,把教师与学生的单向型联系,转换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辐射型联系,把教师发问、学生回答的双边对话转换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多边对话,使教学活动的过程产生对话场效应,教与学相互作用,学与学相互作用,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能者为师,水涨船高,扩大了知识的流动量、能力的训练量,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训练听、说、读、写能力与发展智力的场所,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大面积的提高。”

英文“教育”一词的拉丁文原意是“引出”,于漪语文教学艺术的最大价值不是直接传授知识,也不是有效训练技能,而是以开放包容的胸怀,采用对话的方式,一点一点地诱导,一步一步地激发,最终引导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智慧。语文学习在于漪的教学实践中,不是体现为单向传授,也不是基础训练,而是表现为师生相互置辩,相互启发,相互碰撞,最终从已知抵达未知,从此境抵达彼境,师生双方都获得了许多新的启示、新的理解、新的体验,实现了新的改变与成长。于漪回忆说:“《谈骨气》是吴晗的代表作之一,学生认为文中对‘骨气的定义有可商榷之处,文中说‘什么叫骨气,指的是抱有正确、坚定的主张,始终如一地勇敢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遭遇任何困难,都压不扁,折不弯,碰上狂风巨浪,能够顶得住,吓不倒,坚持斗争的人。‘骨气怎么是‘人呢?学生认为应该修改。有一次,是教《变色龙》,那天有一百多位教师听课,我设计了一个板书,将奥楚蔑洛夫多变的现象巧妙地以波浪形的线条来显示,然后以一条直线横贯波浪,揭示其不变的谄上压下的本质。我自认为板书高度概括了全文内容,既提纲挈领又清晰简洁。不料就有学生站起来大叫‘板书错了。原来学生认为,几个波峰波谷之间的等距离不能准确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应该是距离不等,不规则,频率越来越快,当主人公知道狗是将军哥哥家的时候,巴结奉承的心情达到高峰,曲线应把这种心情表示出来。学生善于对老师提出异议,是老师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成功的表现;学生敢于对老师提出异议,也是老师教学民主作风的反映。做教师要鼓励学生‘爱吾师尤爱真理,激励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索,进而超过老师。”

于漪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

于漪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的语文教学现状,已经不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而是“乱花已经迷人眼”,林林总总,花繁叶茂,有点让人目不暇接。主要原因在于,语文教育内部的风起云涌、西方强势语言的入侵、粗俗粗鄙语言的作祟以及对考试指挥棒的顶礼膜拜等四个方面的影响,加上媒体的炒作、商业利益的驱动,最终形成了“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的怪现象。

要有效改变这种怪现象,重温大师的经典教学智慧,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对中国的语文教育来说,于漪是一座与时俱进的思想宝库,值得深入挖掘。她的教文育人的语文教育观、为学而教的设计思想、发展思维的教学主张、勾连激荡的教学智慧、疏密有致的课堂把控、精思致用的价值追求等等,都特别值得当今的语文教育同行深入学习。

我以为,于漪对当今中国语文教学的启示,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学习场”“体验园”和“资源谷”,即通过激发兴趣、深化思维、多方对话等方法“与学生共建一桩会呼吸的大厦”,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学习场”“体验园”和“资源谷”。

先说“学习场”。顾名思义,就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情境与氛围,一个有利于激发兴趣、展开对话、深化思维的环境、情境与氛围。不要让语文教学沦落为简单操练、暮气沉沉的“死海”。在“学习场”中,有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勾连激荡的教学手段,有释疑拓新的教学环节,有鼓励创造的优良氛围,更有整体推进的教学策略。在诸要素之中,真实的问题情境是基礎,多层次有重点的对话是关键。例如于漪在教《晋祠》时,首先让学生听写《中国名胜词典》里的“晋祠”条目,然后提出三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对照词典解说条目和课文内容,可以发现哪些问题?两者有哪些不同之处?是文章写得好,还是词典上说明得好?这就首先营造出了良好的问题情境,然后层层推进,与学生展开深入的对话,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次说“体验园”。好的语文教学还应该给学生一种好的教育体验,和谐的、美好的、欢乐的体验,而不是压制的、沉闷的、枯燥的。其中的关节点不仅仅在教师的水准有多高,更在于建立科学的规则,通过规则来建立一种可靠的机制,从而有效调动每一个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公平的学习机会与美好的学习体验。在“体验园”中,语文学习没有旁观者与失意者。当前的很多语文课,学生的学习还缺乏真正的连接与激发,还是孤立的、浅表的,还停留在“各自说”的阶段,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相互学”。“相互学”的方式一定是“你是这么想的?我是这样想的”“原来事情是这样的”“我们的观点是”这种异中求同、分合有序的方式,是一种相互连接、相互激发的方式。因为有了这个相互连接、思维碰撞的过程,“学习”得以真正地发生,语文学习的体验才能真正地美好起来。

再说“资源谷”。信息时代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应成为一个个重要的“节点”,而不是容量狭小的小课堂。它要提供给学生三个东西:一是丰富的学习资源,因此课堂必须是丰厚的,有层次的;二是获取更多资源的欲望与能力,因此课堂必须是开放的,有方法价值的;三是整合各类资源的能力与素养,因此课堂必须是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我们必须清楚,学习不是孤立的,不是突然就发生的,因此要在接入资源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它可能是一则任务单、一张讲义、一本书,可能是一组教具,也可能是一个网站,甚至还可以是一种获取资源的方法与能力。总之,有生命力的语文学习必须要落地、落小、落细,并走向深广,走向持续,因此要有资源的支持,工具的支持和方法的支持,不能让语文学习孤独地裸奔。

猜你喜欢

于漪大厦语文
智慧大厦
“人民教育家”于漪学生就是我的天下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电梯
楼顶慢跑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