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城乡关系研究趋势分析
2021-11-18王存然李玖鼎
王存然,李玖鼎,周 珂,覃 诚
(1曹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菏泽 274400;2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北京 100094;3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北京 100125;4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0 引言
城乡关系是城市与乡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在社会发展中,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关系的集中体现。2002年十六大报告首次指出国内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和政府对城乡关系发展的政策报告不断出台,一直到2017年十九大再次强调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的问题,并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城乡关系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如樊翠花[1]对中国城乡关系问题进行了综述,贺艳华等[2]对城乡一体化空间组织进行了综述,樊祥成[3]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了综述,这些研究成果对系统梳理城乡关系、总结分析城乡关系研究的焦点提出了挑战。在文献学界,往往采用文献计量的办法,利用可视化软件对某一领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研究。Citespace是一款备受学界好评的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在文献计量学界应用广泛[4-8]。笔者基于CNKI数据库,利用Ctiespace软件,对城乡关系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期全面系统分析城乡关系研究基本概况与主要研究热点。
1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文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为保证期刊文章的权威性,剔除低水平期刊给研究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期刊来源设定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SCI、CSCD、EI来源期刊、SCI来源期刊,将主题设定为“城乡关系”进行搜索,搜索时间为2021年3月11日,共搜索到期刊1485篇,手工剔除与城乡关系研究不相关的期刊以及报道、摘要、雷同论文等,共得到1302条实际有效文献。其次对选取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设置时间分区为1992—2020年,选择时间切片为1年,Top N(阈值)设为50,然后在Node Types中选取了Keyword作为分析聚类依据,绘制科学知识图谱。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研究时段及其特点分析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路径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方式转向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9]。这个时期前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经济特区建设持续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城乡关系的研究也开始展开。1992年开始出现以“城乡关系”为研究主题的文献,1992—2002年平均每年出现7篇左右(图1)。总体来看,这段时间内的城乡关系研究并不算太多,表明当时对城乡关系的研究并没有受到学界的太多关注。
图1 历年文献发表情况
2002年以前,中国城市与乡村采取的是分治的手段,实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更明确提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指导思想,从此,国内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党的十九大更是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进一步深化了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在此背景下,学界对城乡关系的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2003—2017年年均发表期刊62篇左右,其中2014年更是达到108篇,近年关于城乡关系的研究略有减少,2016年后再次提升,2020年发文量达到134篇(图1)。
2.2 城乡关系研究热点主题
知识图谱是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系列各种不同的图形,用可视化技术描述知识资源及其载体,挖掘、分析、构建、绘制和显示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关键词在文献学界一直被认为是期刊论文浓缩的代名词,通过关键词可以迅速了解期刊论文研究的重点,对关键词进行研究分析已经成为学界的常态。借助CNKI数据库,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城乡关系研究关键词共现图(图2)、列示关键词频次表(表1)。根据城乡关系研究的知识图谱,认为城乡关系研究的热点主题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城乡发展实现途径。
图2 关键词共现图
表1 关键词频次
2.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农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相并行的经济结构,具体表现在城市在收入、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投入、社会保障等方面优于乡村地区,城乡居民二者身份变换之间存在着户籍限制等诸多阻碍。学界普遍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影响三农发展与城乡发展,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障碍[10-12]。
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13],为了迅速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实现赶英超美的政治目标,参照苏联社会模式,中国建立起了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统购统销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等,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14]。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对城市居民和农民实行不平等的待遇,严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割裂了城市与乡村居民的关系,扩大了城乡差距,阻碍了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基于上述问题,自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做了很多努力,譬如废除农民公社,进行市场经济改革,放宽户籍流动限制,推进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改革等[15-16]。
2002年十六大报告首次承认国内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受长期性政策影响,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时至今日,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旧突出,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在城乡土地权属、产权利益和市场调节存在明显分割[17-18];二是城乡劳动力要素配置存在不平等,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平等就业[19];三是城乡金融服务之间存在差异,不利于农民获得金融支持[20];四是城乡之间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民难以获得平等公共服务[21]。学界对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基于户籍制度、土地所有制、财政金融等体制机制改革[13]。户籍制度改革是破解城乡二元的关键举措,主要从构建外来人口本地化制度,取消户籍制度和相关福利体制的捆绑,减少城乡之间福利差别[22]。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关键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使用权市场,建立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18]。财政金融改革则需要从消除不平等抵押权利,增强农村市场竞争性,加强金融网点建设等方面发力[17]。
2.2.2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是指党和国家将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解决城乡二元分割,最终使城乡在经济、社会、公共服务达到公平化、均等化的理论体系。统筹城乡发展被学界认为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最有效手段[23-25]。
国内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经过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6]。2007年十七大报告指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并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7]。2012年十八大指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并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一体化[28]。2017年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的问题,并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9]。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一体化,最后到城乡融合,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与时俱进,伴随着国内城乡发展的不断深入,不断调整以适应国情。
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空间一体化、城乡土地利用一体化、城乡社保一体化、城乡金融支持一体化等方面。城乡空间一体化是指要在空间区域尺度内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全方位融合发展,打破城乡之间的空间界限[2,30]。城乡土地利用一体化就是要在改革土地产权,建立统一土地市场,改变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增加农民土地收益[31-32]。城乡社保一体化是将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进行统筹考虑,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33-34]。城乡金融支持一体化就是促进城乡金融服务融合发展,引导城市金融对农村金融的扶持,推进城乡金融协调发展[35]。2.2.3城乡发展实现途径 城乡发展一直是中国的大问题,党和政府为了贯彻落实城乡统筹政策,具体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其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是推动城市化(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
受时代政策影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最早出现城镇化的概念是1984年世界银行对中国经济考察的背景材料《城镇化: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前景》[36]。首先需要着重说明的是,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与城市化是同一个意思,都起源于英文的“urbanization”,只因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初期主要是小城镇建设,所以在中国“urbanization”的过程称之为城镇化,而国外“urbanization”的过程翻译过来即城市化,两者是统一的[37-39]。但部分学者认为应该讲城镇化建设与城市化建设相区别,城镇化建设仅指农村人口向中小城镇转移,是城市化的第一阶段,而中国已经步入城市化的第二阶段,即有计划地建设中小城市,再沿用城镇化不符合当前发展方向[40-41]。2014年新华社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中国进入新型城镇化建设时代。与此同时,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城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概念、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模式、新型城镇化的制度保障等方面。新型城镇化是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变[42-43]。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模式主要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进行城镇化建设,学界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政策对城镇化的影响分析[44-46]。新型城镇化的制度保障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障、户籍改革、土地改革、环境治理等方面[47-5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式提出是在2005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部分学者认为新农村建设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扩大国内市场,增强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51-53]。另有部分学者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冷思考,认为新农村建设可能影响城乡统筹,城乡发展仍应该以城镇化发展为主[54-55]。而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补充与完善与升级提高,并指出要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56]。
3 讨论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乡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范围和规模也逐渐扩大。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城乡二元体制机制不断调整重构,新时代的城乡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城乡融合是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城乡发展新命题,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要从根本上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广泛的经验总结和不断的创新探索。
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已经逐步松动,城乡融合发展将是新时期的主要工作。但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发展面临的重点难题。近年来,学术界对城乡发展差距的研究逐渐兴起,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融入城市在新时代仍将是一个长期的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除个别超大城市外,应该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同时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推进人地钱挂钩政策,重点保障落户人员子女教育和住房问题。(2)统筹好城乡发展规划。应当坚持规划为先原则,依据一定区域产业发展和人口变动的未来趋势,通过科学规划,避免城市因过度膨胀带来的住房供应不足、就业困难、交通拥挤等问题,同时也避免了乡村凋敝、乡村基础设施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也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共利益。(3)推动乡村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产业和企业,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创造更多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会,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的现代农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