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矿沿空留巷高水充填体参数选择研究
2021-11-18余洋
余 洋
(太原华润煤业有限公司)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地下煤矿巷旁支护主要通过木垛、密集支柱等方式来实现,而这些方法在应用中却暴露出很多缺陷,主要包括增阻速度慢、压缩变形量大、工作强度大、支承性差等,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容易造成漏风、自燃等问题[1-5]。高水充填材料则集成了新兴材料的所有性能优势,不仅能克服传统支护的所有不足,还实现了巷旁支护和密闭采空区的深层次融合,因此,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经济方面,都是较理想的解决方案[6-8]。
某矿采矿工作面是比较常见的“U”型通风系统,经实地勘察与深入研究后发现,也存在瓦斯治理难度大、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并且应力集中会对2#煤层开采产生不利影响。而采用高水充填材料沿空留巷可形成“Y”型通风,也能将隅角瓦斯控制在要求范围之内;同时也能撤出区段煤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煤柱开采,极大降低原有的不利影响。高水充填材料的选择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充填体的相关参数以及材料的配比等是研究的重点方向。
1 工作面概况
10604工作面坐落于南六采区左翼,开采2#煤层,煤层厚度最低为1.6 m,最高达2.47 m,其倾角最小为1°,最大为9°,地质条件中等。10604轨道巷开口于南六皮带下山,巷道坡度为1°~11°,采用锚网梁+锚索联合支护,巷道净宽、高分别为4.2和2.6 m,详见图1。
对于沿空留巷巷旁充填材料选择,一直是矿山亟需解决的问题,若充填材料选择不当,会导致充填效果不佳,采空区的有毒有害气体会逸散至工作面中。对充填材料的选择,其核心在于掌握巷旁支护参数和充填材料的配比。
2 沿空留巷巷旁支护参数
研究表明,沿空留巷和采场存在很多共性特征,所以它们的矿压机理也非常相近。不过,它们在边界上却存在本质性差异,沿空留巷采用固定边界,采场则采用移动边界[9]。随着采煤工作面的不断推进,在工作面下端头处,形成“弧形三角板”,在此结构下,其稳定性也就成为了重点考虑因素,需要在这种结构下完成巷旁早期支护参数计算。为保证计算结果的严谨性,需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其极限状况,并根据获取到的参数值设计出相对应的弹性基础梁模型。与此同时,在回采面持续推行的情况下,控顶范围也会进一步扩大,导致顶板出现破断,无法保持良好稳定性。对于巷旁充填体来说,必须具备可达到极限弯矩的支护阻力。巷旁充填体受力模型见图2。图中α为煤层倾角,(°);c为巷道宽度,m;d为巷旁支护体宽度,m;Pq为切顶阻力,MN/m;ML为极限弯矩,Nm;M0为残余弯矩,Nm;NC为C处采空区侧受到的剪力,MPa,TC为C处沿岩层方向产生的推力,MN;NB为B处采空区侧受到的剪力,MPa,TB为B处沿岩层方向产生的推力,MN;NA为A处采空区侧受到的剪力,MPa,TA为A处沿岩层方向产生的推力,MN;q为基本顶及其上部软弱岩层单位长度的自重,MN/m;q0为直接顶单位长度自重,MN/m;e为BC岩块的长度,m;x0为留设煤柱宽度,m。根据图2,采用成熟的平衡法对AB、BC两岩块建立相适应的力学方程,从径向方向和切向方向,综合分析了切顶卸压的阻力:
式中,h为基本顶岩层厚度,m;ΔSB为基本顶跨落前B端的下沉量,m,其表达式为ΔSC为基本顶跨落前C端的下沉量,m;e为BC岩块的长度,b为基本顶来压步距,m;Lm为工作面长度,m。
2#煤层厚度平均为2.17 m,采高为2.6 m,工作面长度为175 m,老顶周期来压步距按10 m考虑,巷道最大埋深约为520 m,直接顶平均厚度为3.06 m,基本顶平均厚度为3.10 m,留巷后巷道宽度为4.2 m,上覆岩层容重为25 kN/m3,应力集中系数为2.0,基本顶岩层抗拉强度为6.0 MPa,侧压系数为0.4,煤层黏聚力为1.6 MPa,内摩擦角为24°,一次采煤帮采用锚杆支护,其支护阻力按0.10 MPa考虑,煤层平均倾角按4°考虑。将上述参数代入计算式,得到10604轨道巷充填体的切顶阻力为20.42 MN/m。现场施工时,充填体平均强度按10 MPa考虑,计算所需的充填体宽度理论计算值为2.04 m。
根据计算数值,结合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并从安全等角度考虑,将充填体全部置于采空区,留巷宽度为4.2 m,充填体宽和高分别设定为2.2和2.6 m。
此种留巷方式是工程师们最新提出的一种充填体加固方案,集成了多重优势为一身,具体表现为增强了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达到了沿空留巷要求,从整体上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但是对于切顶卸压过程中使用的高水充填材料,需要通过大量实验与实践对其性能进行测试。
3 高水充填材料配比选择
根据前述对10604巷道的巷旁支护参数的计算,并结合10604巷道的实际情况,对不同水灰比条件下高水充填材料的性能进行实验,选择最优的高水充填材料配比。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在水灰比W/C=(1.3∶1)~(3∶1)时,高水充填材料无需太长时间就能达到凝结状态。高水充填材料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甲料,二是乙料,分别按1∶1进行配比。这2种材料分别与水混合,24 h不凝结,从而防止了堵塞,省去了冲洗管路的麻烦。但是只要这2种材料相混合,就会立即凝结并逐渐硬化。整体来看,通过实验研究不仅能明确抗压强度与水灰比的影响关系,还能选择高水充填材料的最优配比。下面通过实验结果对抗压强度与水灰比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以此来选择最优的高水充填材料配比。
3.1 抗压强度与水灰比的关系
如图3所示,抗压强度与水灰比呈显著反关联,即只要水灰比足够小,强度就会急剧增大,使用的充填材料越多,充填体的强度就越能满足要求,反之则不能取得理想强度。当水灰比W/C=0.5∶1~0.75∶1时,这种新材料的抗压强度超过了30~50 MPa。由此可以看出,只需科学调整水灰比,就能实现抗压强度的本质性改善,进而能适用各种工程需要。
3.2 高水充填材料的变形性能
通过实验发现,在水灰比为1.5∶1时,这种材料在凝结7 d后发生明显形变变化,其塑性特征极其突出,即便达到最高载荷水平,仍保持一定的承载能力。当应变持续增大时,承载能力出现了下降之势。与普通材料相比,这种材料的承载能力下降更慢一些。整体来看,在此配比工况下,这种材料的峰值抗压强度达到了10.4 MPa,当应变超过10%时,其抗压强度仍稳定在65%以上,应变达到18%时,残余强度则降为59%。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高水充填材料充填体的塑性优势很强,即便承受不断增大的压力,也能满足塑性变形要求,而且强度衰减慢,可确保残余强度在要求范围之内。
4 结语
(1)从工程实际出发,结合常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基于多方面考虑与分析后,将充填体全部置于采空区,理论计算得留巷宽度为4.2 m,充填体宽和高分别设定为2.2和2.6 m。
(2)通过实验分析得出,高水充填材料的最优配比为1.5∶1。此配比下,高水充填材料充填体的塑性特征极其显著,即便承受不断增大的压力,也能满足塑性变形要求,而且强度衰减慢,可确保残余强度在要求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