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壤铁矿物形态转化影响有机碳固定研究进展

2021-11-18宋旭昕刘同旭

生态学报 2021年20期
关键词:结合态土壤有机铁矿

宋旭昕,刘同旭

1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华南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农业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50

2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桂林 541004

3 桂林理工大学,植物与生态工程学院, 桂林 541004

铁是地壳中含量第四的元素,其氧化还原性质活跃[1]。以往研究发现其与物质转化、污染物降解、重金属的吸附与解吸附等密切相关而受到重视[2- 3]。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CO2升高,土壤碳固定成为生态学研究热点,逐渐有研究关注活跃的金属元素铁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调节作用。铁矿物被称为有效的“锈汇”,能捕获陆地来源的有机碳,是长期土壤有机碳储存的关键因素[4- 5],可作为主要的预测因子[6],尤其是在许多中性和酸性土壤。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调节土壤有机碳固定,其中铁矿物与有机物相互作用形成的铁矿物-土壤有机碳复合体会阻碍微生物利用土壤有机碳,导致更高的土壤碳储量,被认为是长期碳固定的主要机制[7- 9]。本文将对铁矿物形态转化影响土壤有机碳固定的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阐述,阐明铁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重要性,明确当前相关研究的进展和热点问题,并根据已有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铁矿物的形态转化过程

自然状态下土壤中的铁会快速氧化而以氧化铁的形态存在,常见的氧化铁包括短程有序(如水铁矿)和长程有序(如纤铁矿、针铁矿、赤铁矿等)[22- 23]。土壤中氧化铁的形态包括无定型态氧化铁(Fe0)、游离态氧化铁(Fed)和络合态氧化铁(Fep)。无定型氧化铁是指能用草酸铵提取的氧化铁,其活性较高,比表面积较大;游离氧化铁是指能用连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重碳酸钠(DCB)提取的氧化铁,是土壤中排除在层状硅酸盐组成部分之外的铁;络合态氧化铁则是能被焦磷酸钠提取的氧化铁,能与土壤腐殖质形成络合物[22- 27]。铁矿物的产生不仅是土壤pH、氧化还原电位和根系分泌物对原生矿物的风化作用,也是土壤微生物介导的生物化学过程[28- 30]。

2 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基本原理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因其较慢的周转时间而成为陆地最大的碳库,分别是大气碳库和生物碳库的3.2倍和4.4倍,其较小改变就会显著影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31- 34]。同时土壤有机碳含量被认为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35],因此将大气中二氧化碳固定到土壤中可能是促进土壤肥力和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有效措施[36]。早期研究广泛认为植物残体自身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的抵抗性决定土壤有机碳的储存时间[37- 38],抵抗性化合物丰富的生态系统也被认为会促进更多大气二氧化碳固定到土壤中(选择性保留机制)[39- 40]。然而,最新研究认为选择性保留机制可能仅在分解初期起主导作用[41- 42],植物材料即使再抗降解也终将被分解,只是时间长短问题,其稳定性是相对的[43]。因此,阻碍微生物接触有机质以及创造不利于微生物分解的环境成为有机碳固定的重要策略。本文中将重点关注铁循环参与的碳固定过程,并将其分为:(1)二氧化碳的同化:大气二氧化碳被转化为土壤有机碳;(2)矿物质结合可溶性有机碳;以及(3)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以上过程中包括化学反应,物理保护以及微生物的作用。

2.1 二氧化碳同化

二氧化碳同化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的过程,改善生态系统的碳储存。碳固定的潜力主要由光合作用中初级生产者同化的大气二氧化碳量和分解作用中释放回大气的二氧化碳量之间的平衡所决定。除地上植物光合作用外,在不同生态系统也广泛存在自养微生物,二氧化碳是其主要或唯一的碳源,其可通过多种途径同化二氧化碳,合成细胞物质。而微生物自身被认为是稳定土壤有机碳的重要前体。Liang[44]等的研究表明土壤中大多数持久性碳是通过土壤微生物碳泵作用产生的。最新观点认为微生物的死亡残体在土壤中有更长的周转时间,可以直接附着在矿物质颗粒表面,从而产生新的有机-矿物结合体,促进稳定土壤碳库的积累[45- 46]。因此,微生物同化二氧化碳的过程是土壤稳定有机碳的重要形成途径。

2.2 矿物质与有机碳结合

经典的地球系统模型认为碳输入质量、气候因素、土壤环境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主要因素[47-49]。然而,最近Nature Geoscience上一篇在全球尺度上的试验研究表明地球化学因素在调节土壤有机碳储存起到不可忽视作用[50]。矿物质与有机碳结合是稳定土壤有机碳抵抗降解的重要机制。矿物质和有机质可能通过吸附作用形成复杂的复合体,铁氧化物的活性表面位点可以吸附溶解有机质,是土壤有机碳积累的重要过程。机制主要包括六种:配位体交换,离子交换,阳离子架桥,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43,51-59]。然而,Wagai 和Mayer[60]的研究表明在金属氧化物表面简单的吸附有机质不能完全解释铁氧化物对碳储存的关键作用。在氧化还原周期性波动的自然环境中,可溶性有机碳与铁氧化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不仅包括吸附作用,也包括在氧化过程中可溶性有机碳与新形成的活性三价铁氧化(尤其是低结晶铁氧化物)发生共沉淀,形成闭蓄态有机碳从而降低有机碳的生物有效性,促进有机碳固定[9, 61]。但当前关于共沉淀的作用知之甚少。与吸附形成的复合物不同,有机质和铁共沉淀会改变新形成的铁(氢)氧化物的粒径和结构顺序[62- 63]。Han[64]等人发现共沉淀形成的Fh-OC结合物比吸附形成的复合物更能抵抗化学还原。水解共沉淀和高C/Fe比例下形成的水铁矿-土壤有机碳复合体结构会更稳定,有更高的C/Fe[65]。然而,也有研究表明吸附和共沉淀对有机质的影响可能依赖于有机质的组成。

2.3 团聚体形成

土壤团聚体按粒径大小分为大团聚体(>250 μm)和微团聚体(<250 μm)。其中70%以上的土壤有机碳存在于<53 μm的微团聚体中(即矿物质结合态有机碳,见2.2),但微团聚体会被胶结成大团聚体。铁氧化物因其表面活性高,是重要的无机胶结物,起到絮凝剂的作用,将细颗粒与无机和/或有机分子结合形成团聚体[66]。因此,通过金属氧化物(尤其是铁氧化物)引起的微团聚对有机碳进行物理保护是土壤有机碳累积和稳定的重要机制之一。团聚体不仅物理保护有机碳以防微生物和酶攻击[60,67],也会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限制氧气扩散和调节营养循环[43,68-69]。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反应了土壤中有机碳稳定是生物、化学和物理机制的协同作用[70- 71]。

3 铁矿物形态转化影响土壤有机碳转化的机制

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会通过以下三方面作用影响土壤有机碳转化:(1)在不同氧气条件下铁与碳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2)影响矿物质结合态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3)影响团聚体的形成和解离。

3.1 生物-化学反应

铁循环影响碳转化的过程主要包括:(1)异化铁还原耦合有机碳矿化(光化学、有机配体和厌氧微生物异养分解促进反应);(2)芬顿反应产生活性氧促进有机碳矿化;(3)亚铁氧化耦合二氧化碳固定(光合型微生物、微氧型微生物和厌氧硝酸盐依赖型微生物驱动反应)[72- 74]。在不同氧气和光照条件下,铁和碳可能发生如下生物-化学反应过程[75],从而改变碳形态(表1)。

表1 不同氧气条件下铁和碳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Table 1 The biochemical reactions between iron and carbon under different oxygen conditions

3.2 物理作用

3.2.1铁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形成和分解

有氧条件下铁矿物形态转化会影响土壤有机碳固定,归因于Fe(II)氧化转变成的铁矿物,会与土壤有机碳结合形成稳定的铁矿物-有机碳复合物,抵抗微生物分解,从而增加长期土壤有机碳固定[14,76- 77]。另一方面,Fe(II)离子浓度的下降导致酚氧化酶活性的降低并促进了土壤中水溶性芳香族化合物的积累,增强铁-木质素结合,以及抑制了水解酶的活性,最终减少土壤有机碳的降解[78]。然而,最近研究开始逐渐关注厌氧条件下异化铁还原这一过程。在厌氧条件下可溶性有机质通常分解不完全,导致可溶性物质的累积,尤其是短链脂肪酸[79],而异化铁还原过程能耦合短链脂肪酸的氧化[80- 81],从而可能降低土壤有机碳固定。此外,铁矿物还原也会潜在的释放结合在铁矿物上的有机碳,从而影响铁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稳定性。最近一些关于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铁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命运的研究,证实了铁还原反应的确会破坏铁矿物在稳定有机碳中的作用[64,82- 84]。

3.2.2团聚体的形成和解离

铁氧化还原会通过影响土壤团聚体周转而改变土壤有机碳固定。铁矿物选择性地吸附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形成铁矿物-芳香碳复合物,其会在黏粒和有机分子之间充当凝胶沉淀在黏粒表面,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而当淹水时环境条件从有氧向厌氧转变时,铁氧化物发生还原反应生成Fe(II),其胶结作用减弱,土壤团聚体解离,会暴露更多新鲜表面以形成铁矿物-芳香碳复合物,随后在无氧向有氧条件转变过程中又会被重新团聚所保护[85]。氧化还原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形态铁矿物对团聚体的影响程度不同。周而复始的氧化还原更替,会促进短程有序的铁矿物产生[86- 87],其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和高反应活性,对有机碳的稳定作用更强。此外,也有研究表明,相对于游离态铁,无定型铁氧化物具有更强的胶结能力,对大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作用可能更大[88- 90]。Jozefaciuk和Czachor[91]的研究则表明在自然状态下高含量的游离态铁会使团聚体稳定性更强。Xue[92]等人发现在> 0.25 mm的团聚体中,无定型态铁氧化物是最重要的粘结剂,而在0.25—0.053 mm团聚体中,无定型和络合态铁氧化物是主要的粘结剂。

4 铁矿物形态转化影响有机碳固定的因素

4.1 气候

当前研究认为铁对土壤有机碳的作用主要受温度、降雨调节。Doetterl[50]等横跨4000 km测量了24个天然草地和灌木林的土壤和气候变量,结果表明湿润地区的生物化学风化速率较高,土壤有机碳组分主要为矿物组分,因此,有机-矿物相互作用形成的物理化学屏障阻碍了微生物利用土壤有机碳,导致潮湿地区具有更高的土壤有机碳储量;而干旱地区的土壤风化主要受物理因素(温度导致的机械粉碎)驱动,土壤有机碳矿物组分较少,缺乏物理化学保护,使得分解者能轻易利用土壤有机碳,所以干旱地区(具有极端高温和低温的温度特征)的土壤有机碳储量较低。然而,也有研究认为寒冷干旱有利于铁/铝氧化物结合土壤有机碳[21, 93- 94]。Fang[95]等人对比不同气候区矿物质保护土壤碳的研究也发现寒冷干旱的西藏高寒草原的矿物质保护程度等同于甚至更高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如温带生态系统和热带-亚热带生态系统,表明高山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固定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可能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敏感。

4.2 土壤条件

碱性阳离子(例如K+,Mg+,Ca2+)的淋溶和铁、铝溶解度的增加可能通过改变吸附和共沉淀反应,从而影响矿物质结合态有机碳。研究表明土壤低pH下水解阳离子(例如Fe3+和Al3+)溶解度的增加,会提高有机碳-金属结合的稳定性[96-97]。Ye[98]等在内蒙古草地长期施氮和酸添加的试验中发现活性氮输入会显著的增加根际外总土壤有机碳和轻组分碳含量,而降低矿物质结合碳固定,这主要归因于施氮导致的土壤酸化。一方面其会降低微生物生长,抑制微生物分解凋落物,而微生物残体和木质素被认为是矿物质结合碳的重要来源前体[46,99- 101],因此会降低矿物质结合态碳;另一方面土壤酸化会降低铁铝矿物质与碳结合的pH敏感性,提高铁结合态有机碳,降低钙结合态有机碳,因此在矿物质结合态碳以钙/镁结合碳为主导的生态系统中,长期施氮导致的土壤酸化会降低土壤稳定碳的累积。

4.3 铁矿物性质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矿物的结合通常归因于土壤矿物(如层状硅酸盐,称之为黏粒矿物)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会促进有机碳吸附到矿物基质[60,102- 103]。因此,比表面积与土壤有机碳储量呈正相关关系,以高比表面积黏粒矿物为主导的土壤对腐殖质的吸附高于以低比表面积矿物质为主的土壤[104]。铁(氢)氧化物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导致土壤有机碳和铁氧化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105- 106]。低结晶度的水铁矿,也因其具有高比表面积(最大可达800 m2/g)[107- 108]和表面丰富的羟基位点,使其对有机大分子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纤铁矿和针铁矿[109- 111]。然而,也有研究表明土壤比表面积与土壤有机碳没有很好的相关性,比表面积和黏粒浓度最高的土壤有机碳浓度并没有显著高于其他土壤[112- 113]。Hassink[114]也认为黏粒矿物的比表面积不是全球热带和温带地区土壤固定有机碳潜力的良好指标。因此,有关黏粒矿物表面积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性当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铁矿物价态也可能影响其与有机碳的结合。为了验证不同价态铁矿物是否对可溶性有机质的分子分馏作用不同,Wang[115]等选用四种具有代表性的铁矿物(三价铁矿:定型水铁矿和结晶度高的赤铁矿,二价铁矿:无定型硫化亚铁矿和结晶度高的黄铁矿)与DOM进行吸附试验,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模拟DOM与铁矿物的相互作用,并采用ESI-FT-ICR MS技术解析矿物对DOM的分子分馏机制。结果发现当以单位质量吸附剂(μg C/g)为计量单位时,铁矿物对DOM吸附容量的顺序为:水铁矿>硫化亚铁矿>赤铁矿>黄铁矿;但当以单位比表面积吸附剂(μg C/m2)为计量标准时,吸附容量顺序为:硫化亚铁矿>水铁矿>赤铁矿>黄铁矿。表明水铁矿较高的吸附容量主要是由于其高比表面积和较强的静电作用,而硫化亚铁是由于静电作用和同时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的表面。水铁矿、赤铁矿和硫化亚铁矿均较强的吸附芳香碳,而黄铁矿的选择性吸附力较弱。此外,铁氧化物的价态也会直接影响共沉淀作用,研究表明与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发生共沉淀的为三价铁,归因于土壤有机碳对Fe3+有很强的亲和力,而对Fe2+没有[115]。当土壤中Fe2+被氧化为Fe3+,然后发生水解反应形成铁氧化物,其在有机碳存在的情况下同时形成就会发生共沉淀[66, 116]。

4.4 碳源组成

可溶性有机质中不同组分对矿物表面的亲和性不同[96],被吸附到矿物表面的分子组分将被稳定保存,而以较低亲和力官能团为特征的组分将留在水相中,其更容易被微生物分解,因此该选择性吸附机制为土壤有机碳的储存提供了思路[115]。通常认为木质素的分子结构复杂,具有一定化学抵抗性,是减慢土壤有机碳分解的重要贡献者[37, 117]。然而,微生物效率-基质稳定性假说(Mircobial Efficiency-Matrix Stabilization (MEMS))认为可溶性物质来源的碳会有效地转化为微生物生物量和残体(Necromass)(即高的碳利用效率的化合物),其易于与矿物质表面相互作用从而积累土壤有机质[46, 99,101,118]。相反的,复杂聚合物来源的碳例如木质素,有很低的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更可能以二氧化碳形式损失而不是贡献于矿物质结合态有机质[101]。然而,也有研究认为这些没有充分考虑土壤有机质组分和矿物质之间化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影响,其相互作用在次生活性矿物比例较大的土壤中尤为重要[119]。

最近研究认为铁氧化物会优先吸附或共沉淀木质素衍生的芳香碳和羧基碳[65,85,120- 124]。Huang[100]等人通过添加C4凋落物和C13标记木质素以追踪分解过程中木质素的命运,结果发现只有(5.7±0.2)%木质素矿化为CO2,而(48.2±0.9)%保存在矿物质结合态有机质中,而且厌氧预处理时间越长木质素衍生的碳与铁结合越多,表明微生物残体很重要,但木质素衍生的碳也可能对矿物质结合态有机质有不成比例的贡献,尤其是氧化还原敏感的生物地球化学相互作用。进一步采用电喷雾-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ESI-FT-ICR-MS)分析与水铁矿结合土壤有机碳的分子结构以及铁还原过程中释放的土壤有机碳的结构特征,发现水铁矿优先结合多环芳烃和维管植物来源的多酚,而且在还原过程中这些组分不容易被释放。相比之下,脂肪碳则不易被水铁矿结合,且在还原过程中,少量被水铁矿固定的脂肪碳也会被优先释放,表明了芳香性组分对矿物质结合碳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64]。

5 问题与研究展望

当前有关土壤有机碳固持的地球化学机制已受到国内外多学科研究者的关注,现有研究表明铁氧化物会促进土壤有机碳固定,主要机制包括铁矿物通过吸附或共沉淀与土壤有机碳结合,使其难以被微生物利用;抑制微生物生长和活性;调节土壤酚氧化酶和水解酶活性等。当外界环境波动,铁矿物形态转化则会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有机碳转化,如铁碳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影响铁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形成和分解、影响团聚体的形成和解离。这些过程会受到各种环境条件、自身的铁矿物性质和碳源质量等因素调控。尽管这些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建议今后多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目前关于铁影响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研究,多集中在有氧条件下,而对厌氧条件下关注较少。少量的厌氧研究也只是关注异化铁还原过程,对于厌氧条件下其他反应过程,如亚铁氧化,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作用程度和方向的研究较缺乏,建议今后的研究能更加全面系统的考虑铁循环的各反应过程。

(2)目前有关铁氧化还原过程对有机碳累积的作用研究,多是对最终作用结果的简单定性研究,而铁的氧化和还原过程往往是同时发生,对于中间过程还是“黑箱”,故建议加强氧化还原活跃土壤系统的研究,以及加入反应动力学研究和定量评估研究,阐明各反应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贡献。

(3)当前关于土壤有机碳固持的地球化学机制研究多是基于无干扰或者是最小干扰的生态系统中。然而,自然环境下土壤有机碳累积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各生态系统往往会受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人为和自然干扰,例如农田翻耕、施肥、草地放牧、森林火烧、湿地水位下降、水体富营养化、植物多样性降低、土壤酸化等等问题,这些都会调控铁对土壤有机碳的固定作用。建议今后研究更多的关注干扰条件下铁循环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作用和机理,可以更好地将理论模型与实际生态过程进行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结合态土壤有机铁矿
大红山铁矿找矿前景分析
铁矿渣高强海绵砖配合比设计
黑土根际土壤有机碳及结构对长期施肥的响应
氮添加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漫画与幽默
湖北省利川市表层土壤中硒元素形态的受控因素研究
结合态雌激素在堆肥过程中的降解与转化研究
湿地生境下土壤砷形态转化与微环境因子的关系
长期施肥对褐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秸秆还田的土壤有机碳周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