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党百年视角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2021-11-17赵胜男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0期
关键词:建党百年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教育

摘  要:随着国内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高素质人才需求量明显提升,而高等院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理应肩负起为国家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重任。思政水平是考核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准,而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之一。在建党百年这一背景下,红色文化可以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环节有着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基于此,文章深度分析在建党百年视野下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环节引入红色文化的实践策略,供广大教育界同仁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建党百年;实践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127-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大会上提出全体党员同志要提升政治观念、大局观念、核心观念以及看齐观念,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尽忠、为党分忧。而这一思想也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高度契合,是红色文化引入思政教育环节的重要支撑。红色文化当中包含大量的物质资源以及精神资源,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意识与奉献精神,是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对高校学生价值观念形成、世界观念形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建党百年背景下,红色文化可谓是高等院校思政教育资源的不二之选。

一、在高校思政教育环节引入红色文化重要性

(一)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红色文化在国内分布极为广泛,主要包含非物质资源以及物质资源两大种类,极具地域特色,可以有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红色文化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具生动性、形象性,弥补了传统思政教育工作理论性过强这一问题,转变传统刻板印象,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更具有实践意义的优质资源,为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红色文化当中包含爱国主义思想,并且已经形成完善的体系,在高校学生的道德意识建立与价值观念建立环节有着重要影响,将其引入到高校思政教育環境,可以显著发挥红色文化的作用与优势,引发高校学生共鸣,有效拓充思政教育工作,使思政教育更加具有实践意义,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功效、凸显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除此之外,高校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环节对红色文化有所了解,因此也为红色文化导入提供了便利条件,是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1]

(二)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立德树人是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目标,注重对高校学生人生观念、世界观念以及价值观念展开培养与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培养可靠而稳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社会主义接班人。而红色文化首先可以让全体高校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历史,明白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义务,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环节,对中国革命历史展开正确解读,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先辈的伟大精神,感受共产党员的革命情怀,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在红色文化的感召下,形成良好的政治观念与思想观念,树立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荣誉感。其次,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有一定的契合性,而红色文化具有感染力,将其引入到思政教育环节,可以有效发挥思政教育作用与思政教育价值。与此同时,红色文化以及红色精神也在思政教育环节得以体现,高校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感召下,可以自觉生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者。最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政治觉悟,而红色文化可以起到连接现实与历史的作用,可以使高校学生掌握中国历史,明确中国发展道路,并且认同中国发展道路,形成良好的民族荣誉感与民族自信心,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建设者[2]

(三)显著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首先,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各级政府部门相继出台文件支持红色文化发展,而在思政教育环节引入红色文化可以享受红色文化所带来的优惠政策,实现非物质文化资源与物质文化资源有机融合,显著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其次,目前国内红色文化宣传工作如火如荼,红色文化旅游业处于蓬勃发展状态,此类物质文化资源对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意义。将红色文化与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机融合,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优质的教学场所,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拓宽思政教育手段、思政教育内容,实现思政教育改革,使高校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掌握红色文化要点与思政理论教学要点。最后,红色文化需要得到先进事迹的支持。目前社会多元文化发展,高校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到负面信息与不良信息的影响,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正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行为观念与价值观念的重要力量。通过红色文化的导入,可以使高校学生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正是当代高校学生所欠缺的优质思想,是高校思政教育效率的重要保障[3]

二、高等院校学生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现存问题

(一)融合形式单一

单从思政授课模式分析,目前国内思政教育工作通常以讲座或者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由高校教师进行理论知识传授,而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学内容也多为基础思政知识。文化教育需要秉承历史赋予的使命,不能与时代发展脱离,若是不将时代发展设定为自身发展需求,就会导致文化育人效果不佳、欠缺创新动力与发展动力等问题,红色文化也不例外。在思政教育环节引入红色文化,教育人员应当注重与时俱进,在关注红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新时期发展内容,找准高校学生发展需求,传递时代赋予红色文化的优质精神。就目前形势而言,红色文化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环节渗透效果不佳,各项优势与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凸显,思政教育课堂虽然使学生掌握并且了解了红色文化事迹,但在此环节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有效激发,欠缺必要的内部驱动力。长此以往、循环往复,必将使学生陷入疲劳状态,甚至产生抗拒心理,难以完成理论知识内化[4]

(二)教学吸引力欠缺

首先,目前高校学生正在面临巨大诱惑与发展选择,这是多元文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而高校学生作为社会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更加热衷于探索新鲜事物,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红色文化与现代生活有着一定的时空壁垒。相较于更接地气、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的大众文化而言,红色文化略显严肃,内容也相对固化, 掺杂在快餐式阅读资料当中,难以有效凸显其价值与作用。即便目前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当中具备一定的红色文化特征,但没有注重新时期背景,因此教育效果不佳,难以满足红色文化教育初衷,多数探索仍然停留在表层,过于注重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革,而忽略了红色文化的渗透效果,对红色文化理解程度不足,同质化问题严重[5]

(三)受到多元文化冲击

目前高校学生多为“00后”或者“90后”,是现代化技术新媒体平台的重要拥护者, 这虽然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创新机遇,但由于高校学生受到多元互联网文化冲击,在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为思政教育活动开展带来了巨大挑战。首先,在新媒体平台与互联网技术兴起这一背景下,铺天盖地的互联网信息,极大程度削弱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与重视。除此之外,由于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部分负面信息容易对学生的三观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学生处于应接不暇的状态。不仅如此,各类新媒体平台与互联网平台对热门事件的分析与评价众说纷纭,不少信息传播者为提升点播量,刻意传播负面价值取向,对革命英雄进行肆意抹黑、编造违背事实的历史事件,在以上负面信息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感被显著削减。

三、在高校思政教育环节引入红色文化的实践策略

(一)绘制个性化教学主题,提升学生思政水平

为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与综合素质发展,思政教育活动也应当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再结合红色文化应用优势,以此提升思政教育的实践性。整体而言,红色文化资源形式多样且内容繁多,如何更好地应用在思政教育环节,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需要结合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展开分析与探索,做到审时度势、因材施教。具体而言,首先要提升师生之间的沟通效率,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与专业特点来探索红色文化导入点,绘制个性化思政教育主题,形成完善的选题材料库,供全体学生自主参考、自主选择。其次,高校学生可结合实践教学主题,通过调查走访、学术研究以及实验报告等方式来得出实验结果、绘制实验报告。最后,开展多元化成果发布,举办实践交流体验会,公开分享实验经验,接受全体师生的共同评价与提问,通过此种方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参与性,使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感受思政价值,体验红色文化,逐渐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观念,提升自身思政水平,将课堂所学到的思政教育内容应用到实践环节,实现知行合一。除此之外,还可开展建党百年追忆革命英雄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翻阅书籍、实地走访、网络查询、文献分析等方式了解先进革命事迹,并且编制成文,在主题班会当中将先进革命事迹讲解出来,并且分析个人在资料收集环节的心得与经验,在保证教学主题深刻性的同时,确保主题与建党百年高度契合,发挥建党百年这一时间节点所带来的优势[6]

(二)树立优质校园文化,发挥隐性传播功能

众所周知,校园是高校学生的重要活动场所与学习场所,将红色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环节,可以有效提升校园文化的实效性,使校园文化滋润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发挥隐性传播功能。为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应当开展专题活动,高举鲜明的红色文化旗帜,开展红色事迹讲述以及红色歌曲演唱,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活动当中感悟红色革命精神。其次,是构建红色学习基地与红色学习中心,配备可供学生查阅的红色资料库,并且将数据库资源以时间为主线串联,实现可视化学习、自动化学习、数据化学习,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红色精神,使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与滋润。

(三)发挥现代化技术优势,弘扬社会主旋律

在智能化时代、全媒体时代,无论是高校思政教育活动,还是红色文化渗透活动,都应当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来开展,借助现代化技术实现思政资源与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融合。为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应当召开线上红色活动,新媒体平台发展不仅改变了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而且也为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发展契机,高等院校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来构建红色文化渗透平台,设立红色文化专栏,专栏当中定期开展与红色故事等相关主题活动,面向全校学生展开线上征集,定期在网站上进行优秀稿件推送,并且绘制成册,应用于线下宣传环节。其次,在红色文化宣传环节合理发展学生队伍,由于高校学生更加明晰学生群体的喜好与接受能力,在互联网宣传环节拥有明显优势。由学生展开红色文化宣传,可以显著提升教育活动的号召力,采用师生结对的方式,在全体高校团员学生与党员学生挑选“up主”,培养其红色文化认同感,并且邀请他们在各类互联网平台当中为红色文化发声,引导全体高校学生遵循思政方向前行。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建党百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与红色文化资源高度契合,二者之间具有诸多互通之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绘制个性化教学主题导入红色文化,提升学生思政水平、树立优质校园文化,发挥隐性传播功能、发挥现代化技术优势,弘扬民族主旋律,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率提供保障的同时,也为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

作者简介:赵胜男(1985—),女,硕士,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日常思想工作教育。

参考文献:

[1] 谷秋琳,蔺宝钢. 艺术介入视角下城市红色文化遗产地展示的场所空间更新策略——以陕北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21, 28(02):15+20.

[2] 张姗姗. 运用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以许昌学院“红色小课堂”红色文化网络育人品牌为例[J]. 传媒论坛, 2021,4(01):175-176.

[3] 张小玲. 福建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红色文化的传播现状——以福建省各县(市、区)新闻网红色文化专栏建设情况为例[J]. 传媒论坛,2021,4(11):30-31.

[4] 洪晓楠,邱金英.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及增强对策——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 现代教育管理,2021(01):38-44.

[5] 向小琴. 活动型课堂视域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实践运用探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例[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37(06):39-43.

[6] 陈娟,郑帅,张彦平,等. 利用校园特色资源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 学校党建與思想教育,2020(01):81-83.

(荐稿人:郭芳,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建党百年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教育
从党史学习中感悟化危为机的智慧
面临新时代跨越百年 新征程思考创新党建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社会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的路径探讨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及法律保护对策
SWOT理论视域下商洛市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