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意义探析

2021-11-17王琪茆云松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0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态

王琪 茆云松

摘  要:鉴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逐渐展现。一方面,高校应当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内涵;另一方面,发掘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依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从不同的维度,探索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能够创造的社会效益,对于促进社会发展而言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106-03

当下全世界所要正视的严峻考验便是生态环境问题,关乎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和长足发展。我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说明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反映了未来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这就要求高校和相关研究者挖掘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寻常”的教育功能以开发其生态价值,而不仅局限于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价值,打破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培养具有生态道德的人才,协调人、自然、社会三者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对于指导解决生态问题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对于培养人类生态文明行为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渠道。借助实践引导、知识传递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的共同作用,人们可以将理想信念追求、营造美好的生态环境与具体实践相契合,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道德素质,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其次,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可以优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社会生态问题,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得到长足发展,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具有重要社会发展价值。

一、生态环境之殇: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背景

迄今,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原始文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现在恰居于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1]。人类文明发展的逻辑是人类由纯粹的物质财富的索取和满足转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再到对未来人类发展的追问和反思,促进了以人为主要关注点的人伦道德向更广阔领域的生态道德进行转变。

工业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促使生产力的飞跃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却逐渐导致人类陷入生态危机的泥沼,造成人类与自然界矛盾日益加深。近年来,人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来自自然界的“反作用力”,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极端天气频发、土地荒漠化加剧、雾霾天气常态化、黑臭水体显著增多、自然资源消耗速度过快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斗争史,随着全球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于自然的开发也由缓慢的渐进式变成了高速的掠夺式。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的理性和主体作用日渐突出,为了征服自然,改造环境,并使之满足全社会的需求,“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和立场获得了多数人的认可[2]。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这个大前提,人类一直在利用自然去改造社会,但如果不能以多向度的思维审视自然与社会的逻辑关联,那么最终结果就会是人与自然关系矛盾深重、趋于紧张。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自然也给予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以及其他物质资源。当生态环境超过其承载能力,便无法实现自我修复,人类的社会经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引发一系列政治和社会问题,这就是生态链效应,所谓的生态危机也在这个多维度的生态链中被催化为生存危机。面对现实的生态境遇,必须打破“一元主体,二元对立”的理论和观念局限,转换视角,实现人、自然、社会的良性互动。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价值,生态价值也是一种新的价值形态,伴随着生态危机的诞生而存在,它通过改变人的思维来调整人类与生态之间的实践关系,基于上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越来越多的事實证明,思想政治教育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潜力,可以发挥巨大的生态价值。

二、新兴的价值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内涵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内讨论生态价值,主要是指在生态价值观念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行为。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人,而不是生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主体,离开了人而只关注生态问题,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践履生态价值和生态道德是为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这个主体类群。同时,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的实现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境界,将生态认知、生态道德、生态伦理等内化成为教育对象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成为教育对象的自发自知自愿的行为举动,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价值。

再者,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总体表现为及时评估生态环境被污染的程度,并纠正各类对生态造成威胁的不当思想及行为,维护生态平衡。从结果来看有三种表现:对生态的正价值、负价值和零价值。当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时,则为正价值;当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时,则为零价值甚至负价值。早期的资本主义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一味地崇尚征服,标榜人定胜天,虽然在经济社会中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但生态价值表现为负价值。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是一项实践性的创造活动。受教育者把生态教育的内容内化为个体的素质组分,外化为有意识的生态行为,让生态价值由浅而显,自内而外。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理论依据

自19世纪40年代起,马克思就以其极强的理论敏感性,阐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于自然界的破坏,并同时提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以此命题作为逻辑分析的起点,深入探索研究人、自然、社会三者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论述了其独到的生态伦理思想。事实上,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一方面,他关心全人类的解放和为全人类谋取福祉;另一方面,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多个二元双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他并没有将自然单纯视为为全人类谋取福祉的利益工具,而是郑重地告诫人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要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与自然界中有机物、无机物的相互关系一样,具有统一性和复杂性的联系。劳动是指主体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改变自然的方式,从概念设定中不难发现,作为人与自然相处的媒介,劳动实践已经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限定性条件。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的切入点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使它聚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3]在私有制面前,人更加强调直接的片面享受,追求对物质的占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而诞生。但是,私有制所导致的“拥有关系”破坏了生态链的完整性,即人也是作为自然组分的人。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中丧失自身。”[4]只有解除以资本主义制度为背景的“需要”和“享受”的极端个人主义性质,人们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马克思所推崇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恢复自然和人类的完整性提供了社会制度的基础,使人、自然、社会完成了统一。实际上,就是改造社会要素来维护生态平衡,因为生态价值所指向的就是社会,生态价值的实现就是人、自然、社会的平衡和完整性统一,社会的能动作用在生态链中也尤其重要。

历史唯物主义要求人类善待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因素,两者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同时,世界统一于物质,也就意味着自然界是人类产生和得以继续存在的前提。因而,想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要遵循客观规律,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破坏,都会遭受自然界的无情报复。

四、多维度的现实价值: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意义

(一)建构生态道德,助力低碳理念和生活方式的确立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人们形成低碳生活的理念,从而推动现实的低碳生活的方式。相较于传统意识形态的渗透,它所指向的是大众化、全球化的共同生存利益,避免了枯燥无味的简单政治灌输,而更为人所接受。将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帮助教育对象正确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帮助人端正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也提高了人对于自然界生态环境认知程度和知识水平,使教育对象将认知转化为实践。同时,也催发了生态责任感和生态道德的培养,完善了社会道德体系,将道德标的转向一切与人类共生的有机物、无机物,实现从狭义的社会伦理公德向广义道德的扩展。这种广义道德内涵丰富,自然公德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际上,这也是理念的淘汰和更新,对社会文明的新适应,低碳理念代表了当下时代普遍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生态道德实践以生态学原理为技术和理论依据,以生态道德为思想支撑,积极引导人适度消费,在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崇尚简约[5]

(二)引入生态语境,推动我国生态话语体系的创新

21世纪以来,我国的生态话语体系主要经历了从“和谐共生”到“两山论”,再到“碳达峰”“碳中和”的三大阶段。以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主要由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演变而来,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结合程度不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际背景、中国国情,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工作充分有效结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开辟、发展了独特的生态语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碳达峰”“碳中和”这两个新概念为我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生态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比重大幅提升。由此可见,在生态价值逐步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紧密联系的同时,我国的生态话语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创新发展。生态话语体系的建立为“绿色中国”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教育基础,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过程,生态语境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拓宽学科边界,促进学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本身而言,其生态价值的提出,突破了僵化的学科知识体系,开拓了狭小的理论空间,使其研究方向、视野及学习内容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生态”命题也可以让社会大众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归纳总结性的综合类学科,它立足于时代的实践性,关切社会的现实性,同时又具有学术视野的广泛性,善于借鉴各个学科的思想。这既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具体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生态”相关概念的引入对这一门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从传统的政治话语建构到现代的生态文明新解,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价值的研究更能契合今天我国在新发展理念中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通过与生态文明的深入联系,有机结合,依托科学理论、科学指导、科学实践逐步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思政专项(项目编号:2021SJB0086);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立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Z20200431)。

作者简介:王琪(1992—),女,硕士,南京工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茆云松(1996—),男,硕士,江苏东部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党群部管理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绪林. 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J]. 中国高教研究,2008(08):84-85.

[2] 赵丽涛.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理论再反思:现状与问题[J]. 甘肃理论学刊,2016(05):79-82.

[3]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 郭德厚,李建涛.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探析[J]. 学理论,2012(23):271-272.

(荐稿人:眭国荣,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