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的音乐内涵与演奏诠释
2021-11-17宋丽敏何茜
宋丽敏 何茜
摘要:王建中作为我国钢琴音乐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为钢琴与中国民族音乐相融合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他致力于将传统民族音律与西方作曲技法糅合,将钢琴变为民族音乐文化的载体,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其中《云南民歌五首》就是其优秀代表作之一。本文将以《云南民歌五首》为切入点,对作品背景的进行梳理介绍,同时对情感内涵、演奏技巧进行分析。
关键词:云南民歌 钢琴 音乐内涵 演奏诠释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0-0060-03
一、研究背景及来源
(一)作者介绍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在硝烟战火中缓慢地发展着,直到近五六十年,国家安定,文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对于精神层面的审美迅速提升,钢琴音乐也随之迎来蓬勃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王建中先生。
王建中,1933年出生于上海,家境优越,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没有得到父亲的支持。直到高中毕业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先后就读于作曲系、钢琴系,师从桑桐、陈志铭等名师。1958年留校任教,后70年代在中央乐团创作组先后待了5年,1988年重回母校执教,任八年副院长。任教期间,王老始终保持高昂的创作激情,笔耕不辍,留下大量经典作品,深受大众欢迎。2016年2月,王老在美国与世长辞,享年83岁。
(二)作品介绍
《云南民歌五首》写于1958年,王建中正处于意气风发的学生时代,是他最早的一部钢琴改编曲。创作期间,他亲自深入民间采风,收集整理优秀民歌作品。他沿用五声民族调性,巧妙地将钢琴的表现力与中国韵味融为一体,创作出五首风格迥异、精致细腻的民族画卷,分别是:细腻柔婉的《大理姑娘》、情意绵绵的《跟哥》、活泼有趣的《猜调》、遥远悠长的《山歌》和热烈欢腾的《龙灯调》。
二、作品音乐内涵分析
民歌里藏着祖国大江南北的好风光,藏着无数劳动人民的生活倒影,藏着别具风情的民族底蕴,更藏着作曲家们的徐徐心声。王建中保留了民歌原汁原味的音调,通过各种编曲手法将这五首民歌呈现给人们。
下面我们按照五首作品的结构曲式分析其音乐内涵。
(一)《大理姑娘》音乐内涵分析
《大理姑娘》是根据其同名民歌改编,原曲由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构成,王建中运用五声商调式,将其写成带间奏的再现单二部曲式。
结构为A(1~8)—B(9~15)—间奏(16~20)—A1(21~28)—B1(29~37)
A:乐句的1~4小节和5~8小节分别为“起”和“承”,右手的旋律为连续切分的节奏,表现大理姑娘的温柔腼腆,主音D在左手低音声部持续出现,强调主音,显得宁静自然。
B:乐句的9~11小节与12~15小节分别为“转”和“合”。9小节开始,左手和声层次变得丰满,节奏变密集,并且出现小二度与增一度的行进,右手旋律起起伏伏,好似姑娘心事不知与谁诉说。
间奏:此句出现rubato的自由速度,且出现变化音,短暂出现角调式的效果,为原本平静的旋律增添了动机感,双手以“三对二”的节奏交替上行并作渐强,将主旋律推进至高八度再现。
A1:21~28小节为A的变化再现,移高音区后左手加入和声层次,丰富内涵,右手基本不变,更空灵唯美。
B1:29~37小节,左手分解琶音跑动,右手添加和弦音与变化音,丰富音乐效果,使层次多样,最后轻轻落在上滑音主和弦上,准确地传达出大理姑娘娇俏温婉、轻声细语的形象,又好似模仿中国传统乐器古筝的音效,画卷在细腻与纯净中缓缓收起。
(二)《跟哥》音乐内涵分析
《跟哥》原曲来自民歌《送郎》,它是由五个不规整的小乐句构成,第五句是第四句的完全再现。《跟哥》为五声羽调式,王建中在此曲中采用了卡农的创作手法,将这五句扩大为37小节的三段体曲式结构。
结构为A(1~10)—A1(11~22)—A2(23~37)
A:此句旋律完全再现了原民歌旋律,左手开头运用卡农手法,互相模仿,好似男女之间你应我答,难舍难分,句尾的“dim”和“poco rit”都表现出离别的伤感与无奈。
A1:此句与A句基本相似,左手在16~20小节和声出现变化,增加了临时变化音#D,增强了和声的不稳定性,烘托送别时的矛盾心理。
A2:此句旋律层加厚,右手上方增加平行四度,双手添加上滑琶音,音响层次丰满,推动情节到至高点,27小节左手开始再现旋律,像情郎低声诉说。29小节开始,右手以同和弦音加入,男女一唱一和。33、34小节出现还原fa,不稳定音程增添转折与神秘感,最后两小节右手移高八度,左手移低八度结束,将音乐推至浪漫与惆怅的意境中,好似愁思渐渐飘远。
(三)《猜调》音乐内涵分析
《猜调》原曲为云南儿童的猜谜对话,多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欢快活泼诙谐生动。王建中采用七声D徴改编为变奏性三段体。
结构为:引子(1~5)—A(6~15)—间奏(16~17)—A1(18~29)—A2(30~37)—尾声(38~45)。
引子:乐曲开头用轻巧跳跃的主音與属音奠定基调,随后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来回跳动,显示出孩童的天真可爱,宜喜宜嗔。休止符留出的空拍给音乐增添了留白。
A:左手一直以围绕主音D形成的音流断奏,强调主调的同时,每小节第一拍或小节内强拍配合右手旋律进行和声转换,使音响效果不单薄,右手旋律先从八分音符弱起进入,随后变为平十六与前十六后八来回转换,音型轻巧活泼,后结束在主音上。
A1:此段主旋律由单音变为了和弦、双音出现,丰满了和声层次和音响效果,左手改为八分音符单旋律,在热烈欢腾中托住节奏。23、24小节左手出现转调,出现降E、降B、降D和弦及其转位,增强张力效果。26~29小节,双手十六分音符交替上行,横跨四个八度,由此自然过渡至下一段。
A2:此段是A段的完全重复。
尾声:速度变慢,将密集的音乐抻开,像在讲述故事,左手和声多变,运用变化音展现孩童奇妙的心理世界,最后回到欢快的十六分音符,引用开头引子的素材,呼应主题,最后一小节带装饰音的双手八度主音结束,模仿的是民歌结尾高亢嘹亮的一声“啰喂”!
(四)《山歌》音乐内涵分析
《山歌》根据民歌《赶马调》改编而成,原曲豪迈开放,由五个不规整的乐句构成,王建中用五声G羽调将其改为再现的二段曲式。
结构为:A(1~10)—A1(11~20)—B(21~28)—B1(29~39)
A:开头高亢的八度旋律,以及左右手交替三十二分音符上行落在主音上,展现一幅悠远的山谷景观,第3小节双手轻落在变化和弦上,增强神秘感。4小节开始主旋律在高声部,中声部在6小节呼应,好似山谷回声,左手和弦多以空五度和八度填充,结束在最低音区的主音上,有一种安定绵长之感。
A1:快速的十连音跑动落在主音上,加以变化音和弦营造气氛,旋律基本重复A段,回声翻至小字2组与小字3组,变为平行四度,和声效果更丰满,左手也移为小字一组,20小节的双手交替连音,再模仿传统乐器古筝的刮奏。
B:此段新的旋律,从中音区开始逐句上行,左手琶音和弦与跨越高音区相辅,左手双音上下二度的浮动,使旋律清新脱俗,空灵唯美。
B1:此段将旋律提高一个八度,歌唱性更强。34小节加入变化音交替,改变和声色彩,像一缕青烟徐徐飘走。36~39小节将结尾变换音区延长,既平衡了乐曲结构,又给人带来意犹未尽、空旷辽远之感。
(五)《龙灯调》音乐内涵分析
《龙灯调》根据同名民歌改编,该曲热烈欢腾,描绘的是云南少数民族欢庆节日敲锣打鼓耍龙灯的热闹场面。王建中用七声D徴调将其改编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结构为:引子(1~4)—A(5~24)—连接(25~28)—A1(29~50)—B(51~60)—连接(61~62)—A2(63~97)
引子:一开始作者用由高到低的反向二度与八度琶音模仿打击乐,拉开节庆序幕。
A:旋律在中高音区欢乐地呈现,左手相同小二度滑音与主音的稳定交替,模仿打击乐梆子或鼓点。
连接:沿用引子素材,短小精练。
A1:旋律与A段相似,但移到高音区,旋律后增加快速的十六分音流,营造热闹的气氛,填满乐句留白。39小节旋律回到中音区,配以主或属音铺底,左手几个重音和弦模仿大鼓定音。46小节将结尾句用不同音区反复,减弱减慢,似锣鼓声渐行渐远。
B:右手在不同音区轻巧跳跃,加以十六分快速下行,左手空五度音程与右手同时下行。
连接:双手交替的三连音上行,渐强将音乐推入下一段。
A2:左手先由三连音铺垫,后右手在低音区与高音区来回穿梭组成旋律,像是模仿樂器之间的交流。85小节起与A1段相似,句子上行推进,营造结束氛围,将音乐推至最高点,然后用三连音交替跑动,极速下行落在主音,最后用强有力的正反向滑奏结束全曲,欢腾热烈的场面跃然纸上。
三、作品演奏技巧分析
(一)《大理姑娘》演奏技巧分析
乐曲风格以恬淡、温婉为主,右手要将旋律线条拉出,虽是切分节奏,但要把句子弹长,同时左手不要突兀,沉稳的慢落键即可。第7、8小节又渐强,音乐情绪向上推动。11、12小节之间虽无连线,但气息上不要完全断开,情绪还在其中,要贴琴键落指。
16小节起,三对二节奏要准确,稍自由的风格,双手相互缠绕,到18小节再做渐强的推动。
21小节起,奏法基本与之前类似,深而柔的触键,音乐情绪上要再推进一层,表现更加空灵婉约的气质。
结尾双手琶音像轻烟一样飘出,提着力气去弹,更有画面感。
(二)《跟哥》演奏技巧分析
《跟哥》多用连奏与保持音,创作上用了卡农的写作手法,双手互相追随,但踏板不可太多显得浑浊,偶尔轻点即可。6小节之后4、5指旋律音不可忽视,运用dim和poco rit将音乐氛围延长。
11~22小节与前段基本相似,22小节左手三个下行单音要贴键,似断非断,好似情人间的心声难以割舍。
23小节右手变为双音,左手滑音加入,要弹的更加柔美灵动,双音弹齐,滑音不突兀。
32小节开始,渐渐将音乐沉下来,和弦外音增加神秘感,左手和弦切换时不要断开,尽量延绵不断。最后四小节一气呵成,手指触键,少用手腕。最后两小节右手手腕不起,营造远距离的听觉效果。
(三)《猜调》演奏技巧分析
此首演奏风格完全颠覆前两首,轻快活泼。开头引子要轻巧,贴键、跳音不可太高,多用指尖力量,避免甩手腕。
6小节开始,一直断奏,双手大指不可重,影响跑动。旋律每小节第一拍不需过分强调,但要尽量弹长,音乐要有起伏和情节设计,不可缺乏表现力。15小节不需渐慢,八分休止短暂呼吸,随即进入轻快的间奏中。
19~22小节旋律层变为和弦与双音,技术难度稍大,要在弹整齐的基础上突出4、5指旋律,同时大指不可冒,指尖干净利落。左手虽断奏但句子有方向,跟右手旋律而起伏,避免含糊不清。
38小节起音乐有连奏要求,情绪稍缓,左手和声弹清晰,结尾音集中轻巧。
(四)《山歌》演奏技巧分析
此曲音区跨度较大,表现力强,但身子不要跟着摇晃,影响音色稳定。第2小节起时要轻,手指均匀触键,以免影响跑动和音乐流畅。第3小节双手和弦不要直白,贴键提气慢落,营造悠远神秘的空间,第10小节左手低音同理。
12小节的十连音可以带着呼吸进入,循序渐进,最后尾音上扬,体现山歌豪迈粗旷的特点。13小节第二拍,pp的力度要弹的轻盈飘逸,让思想随音乐漂浮。
15小节起右手高声部增加和声,像空谷回音,要飘渺柔和的音色。
21小节起左手跨越到高音部切忌直白,要柔和委婉、轻盈整齐,胳膊跨越反应要快,提前准备。
27小节起左手和弦有推进之意。29小节起,此段更富于歌唱性,音乐意境在此可以设计地更上一层。34小节的交替上行音流富于和声变化,要轻柔犹如炊烟缭绕,更显山谷寂静。结尾音渐渐落下,慢触键,音乐走远只留空谷回声。
(五)《龙灯调》演奏技法分析
此曲热闹非凡,作曲家用到了多种写作手法来展现,首先开头正反向琶音要有力度,指尖集中弹奏,左手模仿打击乐梆子或鼓点,要弹的规整坚定,左手琶音将力度送至大指。
23小节起的连接,第一拍三连音要站稳弹好,不可着急以致后两拍加快。29小节起加入快速的十六分音流,要稳定速度。对于基本功薄弱的演奏者,左手音流容易含糊,注意四指尤其要工作,有方向地将力量送到大指。
51小節起不同音区变换,注意强弱分配,左手渐渐推进,右手十六分下行音流要弹稳。
63小节左手三连音跑动均匀,大指不可重,逐渐渐弱加入旋律。
79起小节左手逐渐推进,给安定的大鼓定音,83小节将音乐轻轻伸展开,84小节休止留白,手不拿开将情绪保留。
91小节快速三连音交替下行,应弹的强而有力,仿佛一首热闹的锣鼓调在最热烈激昂时结束,留给大家意犹未尽的鼓舞和欢乐。
四、结语
《云南民歌五首》每首都精致细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情。他结合西方作曲手法,赋予这些传统民歌新的生命与活力,很好地运用钢琴的特点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笔者希望通过对此曲的粗浅分析,帮助更多演奏者理解分析这首作品,也为弘扬民族文化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贾俊萍.论王建中钢琴改编曲《云南民歌五首》[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邓颖彤.王建中钢琴曲《云南民歌五首》音乐分析[J].黄河之声,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