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哲敏:祖国的需要就是研究方向

2021-11-17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1年32期
关键词:钱伟长钱学森力学

2021年8月25日3时43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敏,与世长辞,享年97岁。

郑哲敏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并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应、穿甲破甲、材料动态破坏、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推动中国力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人物素描一:

学生郑哲敏:师从钱伟长、钱学森

1946年,钱伟长从美国归来,在清华大学教近代力学,郑哲敏成了他第一批学生。1948年,国际扶轮社向中国提供出国留学奖学金,全国只有一个名额,郑哲敏获得了多人推薦。钱伟长在推荐信中写道:“郑哲敏是我最好的学生之一。”获得奖学金名额后,郑哲敏选择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钱伟长也是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仅用一年时间,郑哲敏就获得了硕士学位,1952年,他又获得应用力学与数学博士学位,而导师正是钱学森。

当时,哥伦比亚有个水库,美国人想用水库的水浇灌高原上的土地,为此架起了12根直径近4米的水管,但建好后水管震动非常强烈,根本不能运行。国外的专家找不到解决方案,郑哲敏却给出了解决办法——消除水管和水泵的共振。此后几十年,这些巨大的输水管持续正常运行。

回国前夕,钱学森找他谈心说:“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1955年2月,郑哲敏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8个月后,导师钱学森也回国了,并于第二年创建了中科院力学所,郑哲敏成为该所首批科研人员。

人物素描二:

科研人员郑哲敏:做第一流的工作

1960年的一天,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操场上,郑哲敏主持了一个小型爆炸成形实验。“砰”的一声,一块5厘米长宽、几毫米厚的铁板被单发雷管炸成一个小碗。这是我国首次实现精确控制爆炸时能量释放的方向和力度。

当时,研制“两弹一星”到了关键时期,有些零件的成形难以控制,如何制造导弹和火箭急需的喷管亟待突破。面对全新领域,郑哲敏迎难而上,解决了制造高精度火箭部件的理论难题。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从此诞生。

为了研究核爆炸的威力有多大,郑哲敏和同事一起在山沟里待了数年。1964年,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模型——流体弹塑性体模型,为我国武器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江苏省连云港市在修建一个海堤时犯了难。海底淤泥太深导致用挖泥船施工费用高、工期长。郑哲敏利用爆炸的方法指导工程人员处理淤泥,节省了1/3项目成本。他还多次到大西北调研如何应对泥石流等危害,在长期考察后提出了力学应面向地学的观点,倡导组织我国建立和发展了灾害力学、环境力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人物素描三:

师者郑哲敏:严慈相济

这位慈祥平和的老人,在学生眼里是严厉的。他的博士生很少能按期毕业,有的甚至需要七八年。郑哲敏的学生、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李世海说:“有时候我参加社会活动多,他就会严肃地批评我,告诫我要潜心研究。”

严厉之外,他对年轻人又满怀期待。前几年,有一位主持某个项目的老院士遇到了疑难问题,委托郑哲敏解决,郑哲敏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委托方很高兴,就请郑哲敏去做报告,“结果他讲完了,还让几个年轻的学生也讲一讲,给他们机会”。

多年来,郑哲敏只要人在办公室,大门就从来不关。所里的人只要有问题有想法,就直接拿把椅子来和他探讨。聊着聊着,椅子就落在他的办公室里。久而久之,各式各样的椅子成了一道风景。

2019年,郑哲敏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即使住院了,他也常叫人来汇报工作。今年7月,医院不让探视了。几个年轻人还是来到医院,抓住郑哲敏转病房的瞬间,在走廊门口远远地看了他一眼。这一眼也是在告诉他:您的事业后继有人了!

【速写文段】

郑哲敏的一生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不负期望,继承了两位老师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对事业的执着,一生倡导并身体力行“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郑哲敏生前总爱说:“我从过去走到现在,并没有什么清晰的路线,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富国强民的愿望。”为了这个愿望,郑哲敏一生追求,一生奉献,正是有了无数个像他一样的国之栋梁,我们的祖国才变得越来越富,越来越强!

【适用话题】国之栋梁;我心中的英雄;奉献;难忘师生情;愿望……

猜你喜欢

钱伟长钱学森力学
钱伟长: 从“物理文盲” 到“中国牛顿”
钱学森之答
“又见钱学森”
钱伟长的两次“No”
1.49米的跨栏高手
一道力学综合题的多种解法
钱伟长的“无理要求”
力学中几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お
力学 等
树立整体观念,巩固力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