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小华艺术创作历程解析

2021-11-17貟希

艺术评鉴 2021年20期

貟希

摘要:高小华作为当代享誉中国的著名油画家,其成功开创了“伤痕美术”的先河。他的作品用直观的“典型环境”揭露十年动乱,批判社会中的弊端,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此后创作巨型油画作品《赶火车》,用全景式构图的方法描绘了宏大的场景,再现了当时的国情和民生,因此被称为油画界的“清明上河图”。高小华在回忆历史,感悟现实的道路上,通过一系列触动人性的艺术语言,使作品成为不可或缺的视觉经典。

关键词:高小华  伤痕美术  乡土写实主义美术  油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0-0035-03

本文首先对高小华的人生经历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接着对高小华的油画作品具体分成了几个阶段进行研究,通过对他部分比较出名的作品进行详细和深刻的剖析,从造型、色彩、构图和民族情感等方面分析了他的艺术特色和语言的演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紧接着对他归国以后所创作的大型油画作品进行研究和赏析。本文采用文献法、归纳法、艺术学方法以及个案研究法等进行探讨,试图以更加真实、多样并且充满人情的角度去探究高小华的油画作品,以严谨的态度为高小华的研究开辟新的论题和方向,使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高小华的人生经历,并且体会到油画艺术的无限魅力。

一、高小华的人生经历

高小华1955年出生于南京,在重庆定居了19年,所以说他的一生都和重庆这座城市紧密相关。首先,在1960至1969年期间,高小华与父母一起居住在南京。其次,1976年他返回重庆,并且于1984年离开。最后,在2000年,高小华结束了在美国15年的生活,再次回到了重庆。他说:“这些年来,我只有在这两个城市呆了10年,一个是洛杉矶,另一个就是重庆了”。总而言之,高小华人生最重要的时期是在重庆生活的那些年,所以给他后来的人生之路以及创作风格都带来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14岁时,他和他的父亲被流放到湖北省襄樊农场进行“劳动劳改”,这时候的他本来应该是在中学读书的大好年华,但却因为他父母的不幸而受到牵连。生活的曲折让他变得比同龄人更加早熟,他认为可以用劳动来消除不良的声誉,以便改善生活条件。因此在青年时期的高小华十分努力,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在1970年获得“模范青年”的称号,从而进入军队,进入军队以后的生活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他16岁时,高小华的作品曾两次入选军事艺术展,随后他离开基层,进入到上层机关。在高小华17岁时,已经以一名艺术编辑和摄影人员的身份在陆军报社工作。1976年,他正式退伍并且继续回到重庆。最后在1977年,由于成绩十分优秀被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成功录取,实现了他长久以来希望可以得到正规美术教育的心愿。

二、高小华油画的历史分期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艺术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绘画风格以及艺术流派。从“伤痕美术”到“85思潮”“新生代”等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的艺术市场,大部分画家选择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去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但画家高小华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初心,无论是从高小华出国前的创作,还是出国后的创作,以及归国后的创作,我们都可以看出高小华几十年来对自己内心深处现实生活绘画艺术的坚守。

(一)出国前的油画创作(1977—1985)

1978年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质疑及对现实的批判成为了当时文艺先驱们的主题。

1.《为什么》

高小华在《为什么》这幅画中运用了写实的技法,向我们描绘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场武斗间隙的场面。通过这场格外严峻的斗争之后,年轻的士兵们遍体鳞伤,无精打采。他们为这场战争甚至付出了血的代价,整幅画面用铅灰色调的处理方法,画面中心描绘的是一位头上打着白色绷带看起来很小的战士,他似乎还不太清楚到底什么是革命,就跟着同龄人一起上了战场。从地上散落的子弹可以看得出来这场战争赢得并不容易,战后他坐在地上休息,并且以一种极其迷茫与空洞的眼神直视着观者,好像从心底发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我忽然就加入了战斗?这不仅仅是这个小战士,亦然是高小华本人以及和他差不多大的同龄人,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困惑。坐在他前面的那个男孩,袖子上戴着“造反派”的红袖章,旁边画着一架重型机枪,他的眼神十分坚定,像是做好了随时开战的准备。最右边的男孩,嘴里叼着烟,十分落寞的低下了头,显得十分凄凉。画面的左上角地上躺着一个在武斗中左手裹着绷带受伤的女战士,好像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她睁着无辜的大眼睛,因为受伤十分严重,几乎隐没在了画面的最边缘处。虽然画面中描述的这四个青年他们的姿态、神情、服装以及道具都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围绕着这幅画的主题精心设计的,营造出一种悲剧性的气氛,彻底颠覆了以往的教化模式,以最新的姿态,深刻的反省“文革”给广大人民带来的伤害,严肃批判了现实,是一幅具有新时代意旨的作品。

2.《赶火车》

《赶火车》是高小华1981年的毕业作品,描绘了一幅宏伟的社会场面。画面中刻画了80多个人物形象,并且对人物动态、神情等方面刻画的十分精准,由于其时代特征较为明显,所以被称为油画界中的“清明上河图”。

高小华《赶火车》这幅画,画满了各型各色的人,虽然对每个人的刻画都不是十分细致,甚至有些地方都是粗略的带过,但是却能抓住人物的动态以及神情,描绘出广大平民百姓在赶火车时应有的状态,画面整体呈现出一种简单平凡的感觉,但是却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震撼。“绿皮火车”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即使这种交通工具十分缓慢,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它确实承载了社会的历史情怀。

3.《布拖人》

高小华希望可以找到最符合他要求的题材,毕业以后留在学校教书,并且开始把目标转移到了凉山。在1983年的冬天,一个十分寒冷的下雪天里,高小华乘着车去到了海拔足足有3000米的凉山,然后前往彜族本地。在彝族小伙儿阿里可且的帮助下,他走遍了街道和乡村去寻找理想的模特。最终他找到了最符合自己的“彝味”——一個混合了土、汗、油、烟、酒等多种气味交融的地方,并且创作了《布拖人》这一组油画。

高小华的《布拖人》通过描绘一个个不一样的充满“彝味”的人头,面部描绘的十分夸张,但又各具特色,成功刻画了布拖人最原始淳朴的面貌,是我国乡土绘画中极为突出的作品。

(二)出国后的油画创作(1986—2000)

1984年,高小华因为创作成就十分突出,被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任教。两年后,他辞职并赴美国留学,踏上大洋彼岸的美国,高小华放下行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钻进美术馆里观摩。在这一段时间,古典大师的绘画艺术,尤其是维米尔与安格尔的作品让他着迷,他们的作品风格对高小华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手拿木鸟的姑娘》

画面描绘的是一个身上穿着五彩斑斓民族服饰的彝族姑娘,手中拿着一个精致小巧的彝族漆器木鸟,侧着身子坐着,显得十分端庄和美丽,好像是在等待,又或者是在期待什么。这幅画的背景用纯黑色代替了绘画中对环境的描写,重点突出了作者所描绘的对象,使背景和人物之间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关系,给整幅画面带来一种和谐的美感。

2.《暖冬》

画面中刻画了一棵大树在白雪皑皑的土地上昂扬生长,虽然没有了叶子,但依然挺拔。整幅画面是暖色的调子,给人一种冬日暖洋洋的感觉,画面左下角有一位撑着黄伞的女人,与她身后树下模糊的人影相呼应,不禁引人深思为什么要这样构图呢。高小华在这幅画的创作中,将自己所学到的西方古典绘画的技巧与彝族姑娘的简单质朴相融合,使得画面很有看点。

(三)回国后的油画创作(2001—2019)

新世纪以来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艺术家们的绘画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高小华在这一时期的绘画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是运用以往惯用的具象绘画语言,但是绘画形式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1.《红地毯》

《红地毯》人体系列共有九幅作品,其中有八幅作品都描绘的是局部的残缺画面,高小华在画这组人体时并没有用以往传统的构图方式去突出表现一个主体人物,而是将每一幅的画面都去掉了头部的刻画,仅仅刻画了女人的躯体,带给观者一种极大的视觉震撼。其中有四幅作品都刻画了两个姿态迥异的女人,可能是坐在椅子上,或者是躺在红色的地毯上,使整个画面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奇妙美感。由于高小华对女性人体刻画的十分细腻,动态比例掌握十分到位,突出表现了女性的丰满美。观者看来这些作品的画面是残缺的,但其实都是作者刻意的安排,是为了展示出一种别样的画面效果。

2.《后街》

后街是重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没有高档小区的静谧,有的只是狭窄过道两旁参差不齐的小楼房,以及纠缠不清的电线,显得十分凌乱。在这些画面中,因为用色主要以黑白为基准,所以画面显得灰蒙蒙,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画面大多描绘的是城镇街头的日常生活场景,有个别人物是彩色描绘的,特别是对一些年轻女子的刻画,选择了鲜艳的大红色,两者之间形成一种视觉对比。画面中有些十分夸张的刻画,其实并不是在批判什么,只是把自己看到的用画笔记录下来而已,表现出他对社会底层那些人的关怀与同情。

三、高小华大型油画作品的历程

高小华在2000年回国以后,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祖国和人民,所以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大型景观绘画上,并且在这个领域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给后来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在这里把“高小华大型油画作品的研究”专门分为一节来分析研究其代表作品。

(一)《重庆大轰炸》

《重庆大轰炸》半景画是中国三峡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同时这也是高小华获得的第一个场景绘画项目。除了它特别的制作过程外,这个项目中有一个小的困难,就是在这幅画中既要展示出60多年前日本飞机轰炸重庆的那五年半的历史,又要描绘出重庆是个地理环境特殊的地方。综上所述,告诉了我们创作大型绘画的最主要步骤就是构思。高小华认为不仅要重现历史场景,更重要的是表现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过程中团结奋斗的精神。他用金字塔的造型构图,以生动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人民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意志。

(二)《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

这是一幅巨型油画,也是高小华这一生中畫过的最庞大、最复杂的画。无论从画面还是构图上,都非常具有挑战性。画面运用了特定的“超时空”构图,所有画面是由蓝偏紫灰色调为主,整个故事由左到右发生;在远处,傍晚的光芒洒在徐州城上,国民党撤退到河南。画面中给人民解放军总队一个特写镜头:他们相继投入战场,在夜晚来临之际,在陈官庄进行战斗——蓝紫灰色的色调之下,与橙色火光闪烁的背景相对比,描绘出在美丽的夜色里有一场激烈斗争的场面。在战争结束的时候,黎明到来,太阳反射出白色的雪,天亮了,战争也胜利了!像这样叙述不间断的历史故事,在全景画中做到这一步其实并不简单,这是一种既要突破历史情节,又要在视觉方面进行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整幅画面生动活泼,不计其数的部队气势磅礴。与电影类的视觉艺术不同的是,它必须将无穷无尽复杂的内容展现在同一幅画面中,如此奇妙的构图在全景画历史中从未出现,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四、结语

高小华的《为什么》描绘了在伟大时代里普通人的命运和现实,这不仅仅是一幅油画作品,而且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他的《赶火车》反映了80年代整个中国的社会层面,是对人性更深层次的思考。《后街》系列作品中,小镇街头的日常生活场景以略带夸张和扭曲的方式描绘出来,反映了乡镇现代化进程发展的十分迅速。自1978年以来,高小华的油画创作在风格上发生了变化,但主题却非常稳定,对中国社会变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且始终关注着底层人民的命运。

参考文献:

[1]高小华.高小华彝人油画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2]高小华.当代中国名家 高小华 历史与现实[M].四川:四川美术出版社,2003.

[3]高小华.中国当代实力派 高小华油画艺术[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2004.

[4]高小华.高小华作品《赶火车》——你经历过吗?[DB/OL].搜狐,2019-05-17.

[5]彭肜,支宇.从“记忆历史”到“追问现实”——论高小华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J].美术观察,2012(06).

[6]吴应骑.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读高小华油画《赶火车》[J].重庆与世界,2003(06).

[7]周熹.感知高小华的“大画”艺术[J].文艺争鸣,2011(15).

[8]徐路.高小华油画艺术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17年.

[9]王静.记忆与变革—论新时期伤痕美术[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