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电变桨轴承的自动化设计方法研究

2021-11-17魏兴武王德伦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变桨内圈知识库

魏兴武,邱 俊,王德伦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4)

变桨轴承与普通轴承相比具有结构尺寸大、受载复杂、转速低等特点,因此诸多学者对变桨轴承的设计展开了研究。王剑彬等[1]通过对变桨轴承失效进行分析,提出了轴承优化方案。袁倩倩[2]建立了以轴承承载能力、寿命和摩擦力矩为多目标函数的优化模型,基于遗传算法实现了变桨轴承的优化设计。邓宇星等[3]用fmincon函数实现了变桨轴承的优化设计,并建立了以额定动载荷为目标的优化模型。李超[4]以轴承滚道的最大接触应力为目标函数,对变桨轴承进行了优化设计,并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了计算。张宏伟等[5]总结了变桨轴承的设计要求以及接触应力和疲劳寿命的计算过程。

以上对变桨轴承的设计研究都是由人工设计,当目标函数变化时需重新建立数学模型,为此本文提出了变桨轴承的自动化设计方法,并建立了变桨轴承知识库,将各种数学模型储存在知识库,每次设计时只需选择调用即可。

1 变桨轴承自动化设计的实现

1.1 变桨轴承自动化设计流程

本文采用MATLAB软件的程序编写功能实现变桨轴承的自动化设计,主要分为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变桨轴承优化设计和数据输出4部分。

1)数据输入。

首先输入变桨轴承的已知条件,包括轴承的极限载荷谱、疲劳载荷谱、性能要求以及与变桨轴承装配的轮毂、叶片的接口尺寸。

2)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主要是对变桨轴承的极限载荷谱和疲劳载荷谱进行处理,这样才能用于变桨轴承的设计中。处理原则如下:

极限载荷谱:在极限载荷谱中选择倾覆力矩最大的一组,作为变桨轴承的极限载荷工况,只要保证在此极限载荷工况下滚道最大接触应力符合要求,则其他载荷工况都符合要求。

疲劳载荷谱:将疲劳载荷谱根据式(1)计算等效疲劳载荷Pm:

(1)

式中:P1,P2,P3,…,Pk为载荷;N1,N2,N3,…,Nk为相应载荷作用下运转的百万转数;ε为无量纲几何参数,对于变桨轴承ε=3[6]。

载荷谱处理后程序自动将处理结果保存在知识库。

3)变桨轴承优化设计。

变桨轴承的载荷谱处理完之后,程序自动进入优化设计阶段,根据用户选择的目标函数和约束进行优化设计。

4)数据输出。

变桨轴承设计完成之后,程序自动输出轴承的各结构参数、空间体积、寿命以及滚道最大接触应力,并分类储存到知识库。

1.2 变桨轴承自动化设计知识库

变桨轴承优化设计过程中,由于每次都需建立数学模型,因此本文建立了变桨轴承知识库,用来存储数学模型和设计结果,每次设计只需直接调用数学模型即可,设计结果作为历史数据以便后续数据分析。图1所示为知识库结构图。

图1 知识库结构

1)载荷库。

载荷库用来存储变桨轴承的极限载荷和疲劳载荷,分别用于计算变桨轴承的滚道接触应力和疲劳寿命,也可作为历史数据用于数据分析和参考。

2)材料库。

材料库用来存储变桨轴承套圈、滚动体的材料属性,在变桨轴承的设计过程中自动调用,不必每次都输入。

3)目标函数库。

目标函数库用来储存设计时追求的目标,目标函数有轴承体积、轴承寿命和滚道接触应力,用户可自行选择。图2为变桨轴承结构示意图。

图2 变桨轴承结构示意图

轴承体积V计算公式为:

(2)

式中:He为轴承外圈高度;D为轴承外径;d为轴承内径;Dw为滚动体直径;Dpw为滚动体节圆直径;Z为滚动体个数。

寿命L10计算公式为:

(3)

式中:Ca为基本动态轴向额定载荷;Pea为动态等效轴向载荷。

滚道最大接触应力σmax计算公式为:

(4)

式中:Q为轴承滚道与滚动体的接触载荷;a和b为接触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

4)约束函数库。

约束函数库是用来存储变桨轴承设计过程中需要的约束,包括几何约束、刚度约束、寿命约束和应力约束,用户可根据目标函数选择约束。其中gi为约束,i为约束个数。

几何约束:

g1=b1-πDpw/Z+Dw≤0

(5)

g2=πDpw/Z-Dw-b2≤0

(6)

式中:b1,b2为规定的常数。

式(5)、(6)是为了限制滚动体的个数,并使滚动体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证轴承能够顺利转动。

g3=KD min(D-d)-2Dw≤0

(7)

g4=2Dw-KD max(D-d)≤0

(8)

式中:KD min,KD max为球径系数最小值和最大值,为规定的常数。

式(7)、(8)是为了使滚动体的直径满足一定的几何关系。

g5=Dpw-(0.5+e)(D+d)≤0

(9)

g6=0.5(D+d)-Dpw≤0

(10)

式中:e为规定的常数。

式(9)、(10)是为了使滚动体钢球组与保持架相适应,以保证轴承有较好的旋转灵活性。

g7=L1-0.5(D1-Dpw-Dw-Dn)≤0

⑱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页。

(11)

式中:L1为轴承外圈与滚道之间壁厚的最小值;D1为外圈螺栓孔分布圆直径;Dn为螺栓孔直径。

式(11)是对外圈螺栓孔与滚道之间的壁厚的约束,要求此壁厚大于规定的最小值L1。

刚度约束:

g8=δa-[δa]≤0

(12)

g9=δr-[δr]≤0

(13)

g10=θ-[θ]≤0

(14)

式中:δa为轴承内圈轴向实际变形量;[δa]为轴承内圈轴向允许变形量;δr为轴承内圈径向实际变形量;[δr]为轴承内圈径向允许变形量;θ为轴承内圈倾覆角实际变形量;[θ]为轴承内圈倾覆角允许变形量。

寿命约束:

g11=life-l10≤0

(15)

式中:life为轴承的期望寿命,取值20 a;l10为轴承的实际寿命,根据文献[7]和ISO 281[8]进行计算;实际寿命要求不少于20 a。

强度约束:

g12=σmax-[σmax]≤0

(16)

式中:σmax可参考ISO 16281[9]和文献[10]进行计算;[σmax]为变桨轴承在极限载荷工况下许用接触应力,取值为4 200 MPa。

5)结构参数库。

结构参数库用来存储设计变量和设计结果。

6)轴承性能库。

轴承性能库用来存储变桨轴承的体积、寿命和滚道最大接触应力等。

1.3 变桨轴承自动化设计算法

在变桨轴承的设计中,设计变量与刚度、接触应力之间存在较强的非线性关系,不能明确地用函数表达式表示出来,而且各个设计变量之间具有关联作用,因此变桨轴承的设计属于多变量非线性约束问题。针对这类问题往往采用遗传算法,因为遗传算法不仅能解决复杂问题和非线性问题,还具有全局搜索能力和很强的并行性,并且不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所以本文选用遗传算法实现变桨轴承的自动设计。

在变桨轴承的设计中初始值的选取非常重要,如果初始值选取恰当,算法收敛速度很快,否则算法收敛很慢甚至可能不收敛。而遗传算法是智能算法,可根据设计变量范围自动给定初始值,无需考虑变量初始值。

设计变量的范围设置过大会增加设计程序的运行时间,设置过小可能导致最后无解,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选择方法,通过检索数据库中的历史数据来估算设计变量范围,使设计流程随着设计次数的增加而更加智能。

图3为变桨轴承自动化设计流程。

图3 变桨轴承自动化设计流程图

2 算例分析

利用第1章变桨轴承自动化设计流程对某型号的变桨轴承进行设计。已知变桨轴承的极限载荷谱和疲劳载荷谱,要求寿命不少于20 a,滚道最大接触应力小于4 200 MPa,输入这些已知条件。程序自动对载荷谱进行处理,处理结果为极限载荷工况下的轴向力为1 097 kN,径向力为429 kN,倾覆力矩为12 426 kN·m;疲劳载荷工况下的等效轴向力为658 kN,径向力为257 kN,倾覆力矩为7 455 kN·m,程序将处理结果自动储存在知识库。数据处理后程序自动进入优化设计阶段,本设计案例选择轴承体积最小为目标函数,约束选择几何约束、刚度约束、寿命约束和强度约束,极限载荷和疲劳载荷分别用于接触应力和寿命的计算。设计完成后,自动将设计结果输出并分类保存在知识库。变桨轴承设计结果见表1。

表1 变桨轴承设计结果

由表可以看出,变桨轴承在疲劳载荷工况下的疲劳寿命为22.5 a,接近寿命边界值,可见轴承寿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约束。轴承在极限载荷工况下滚道与滚动体的接触载荷分布如图4所示,其中最大接触载荷为141.4 kN,发生在上滚道与滚动体接触位置;基于赫兹接触理论计算轴承滚道接触应力,如图5所示,接触应力最大值为3 331 MPa,发生在上滚道内圈上表面与滚动体接触位置,小于允许应力值。

图4 变桨轴承接触载荷分布

图5 变桨轴承接触应力分布

3 结束语

本文对变桨轴承的体积、寿命、滚道接触应力以及刚度的计算方法和几何约束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知识库,提出了可以以轴承的各种性能为优化目标的自动化设计方法。利用此设计方法对某型号变桨轴承进行设计,并给出了其结构参数、极限载荷工况下的滚道最大接触应力和疲劳载荷工况下的寿命。

本设计方法将轴承各项性能引入到约束中,所以设计结果无需校核就能满足轴承的各项性能要求,简化了轴承“设计—校核—再设计”的传统设计方法,缩短了设计周期。

猜你喜欢

变桨内圈知识库
特种复合轴承内圈推力滚道磨削用工装设计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系统探析
风电偏航与变桨轴承滚道直径测量尺结构改进
基于TRIZ与知识库的创新模型构建及在注塑机设计中的应用
主轴轴承内圈锁紧用台阶套的装配
高速公路信息系统维护知识库的建立和应用
变速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建模与仿真
基于Drupal发布学者知识库关联数据的研究
内圈带缺陷中介轴承的动力学建模与振动响应分析
兆瓦级风电机组变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