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网络远端干扰防范研究
2021-11-17周奕昕谷俊江祝海亮
周奕昕 赵 煜 谷俊江 祝海亮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江苏省分公司
0 引言
当前,5G用户呈快速增长趋势,干扰对网络质量和用户感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对干扰源的定位和排查,周期长,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给运营商网络优化带来很大挑战。
远端干扰是TDD固有的网络干扰现象,5G采用TDD时分方式,对时间同步要求高,电磁波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时延,容易形成网内干扰。此外,远端干扰的产生与地形地貌也有一定的关系,地势平坦地区更容易形成远端干扰。
本文介绍了远端干扰产生的原因,阐述了远端干扰产生距离与特殊子帧时隙配比GP之间的关系,以及错频组网方案,5G站点高度与下倾角的相关性,给出了远端干扰时域、频域、空域防范方案,并进行方案可行性和效果验证。
1 远端干扰
1.1 远端干扰形成
5G为TDD制式,自建网以来一直受到远端干扰的影响。5G由于频段高,上行容易受限,加上远端干扰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了上行受限的概率,降低了网络覆盖,影响了网络质量和用户感知。
远端干扰是TDD制式固有的网内干扰现象,是数十公里外的基站下行信号经过超远距离传播后,信号传播时延超过GP长度,落入近端基站上行接收窗内形成的干扰,表现为GAP最后一个符号功率明显抬升。科学研究表明,电磁波若要形成远端传播,必须满足4个基本条件:(1)站点覆盖区域高度处存在远端干扰信号;(2)电磁波的波长必须小于最大陷获波长(频率高于最低陷获频率);(3)电磁波发射源必须位于远端干扰层内;(4)电磁波的发射仰角必须小于某一临界仰角。中国联通现有厘米波波段满足无线传播形成的频率条件,在平原区域、沿海、沿江、沿湖等区域基本满足远端干扰传播形成的地理条件,5G网络在平原区域出现远端干扰传播的概率远大于丘陵和山区区域。
1.2 远端干扰原理
5G网络作为TDD网络,系统为上下行时分复用,需要遵循严格的时间同步,如果下行信号落在上行时隙,会导致严重的上行干扰,影响5G网络正常使用。
NR的帧结构与子载波带宽相关,如表1所示,共支持15 kHz、30 kHz、60 kHz、120 kHz、240 kHz五种子载波带宽配置,NR上下行帧长均为10 ms,分为10个长度为1ms的子帧,每个时隙固定包含14个OFDM符号,每个子帧所包含的OFDM符号数由决定。
表1 NR普通CP下帧结构
NR在特殊时隙中设置GP符号用于进行非对齐时间保护,按现网5G基站常用配置进行计算,载波间隔30kHz的情况下,上下行配比7:3,特殊时隙配比10:2:2,GP占用2个符号。此时单时隙长度为0.5ms,单符号长度为1/28ms,按电磁波无损传播速度3×108m/s进行计算,GP可以提供的保护距离约为3×108×(1/28)×0.001×0.001×2≈21.4km。
图1为远端干扰与特殊子帧配比示意图,即远端站点信号传播距离超过21.4km,远端传播站点信号下行时隙将落在本地站点上行时隙,形成远端干扰,同时根据传播距离不同,干扰影响位置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图1 远端干扰示意
1.3 江苏远端干扰情况
远端干扰具有地域特性,在沿海、沿江、湖泊和平原高站覆盖区域,由于地势开阔,无线传播信号通过水面、水雾、高空等空旷区域的折射、发射等容易形成远端干扰。
江苏地区干扰主要集中在边界区域,特别是沿海、沿湖地市较为突出,其中扬州、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泰州为干扰严重区域,苏南区域无锡、苏州、南通为干扰严重区域。
2 远端干扰抑制
结合干扰强度和TDD干扰特征,远端干扰抑制从时域、频域、空域优化几个维度进行。
2.1 时域方案
远端干扰从原理上说是因为GP长度不够导致的超远干扰,为了规避TDD网络的系统内干扰问题,从时域角度可以通过修改子帧配比和特殊时隙配比增加GP长度,以实现近距离干扰消除。
5G规范的特殊时隙配比中包括远端干扰特殊时隙配比,但要求NR子帧配比中必须包括连续2个或2个以上特殊时隙。
如表2所示,从理论计算,不同的特殊时隙配比,抗远端干扰的距离不同。选择的特殊时隙配比越大,抗干扰能力越强,但是同时也会带来下行容量的损失。
表2 NR特殊时隙配比与抗干扰距离&容量关系
特殊时隙配比 抗远端干扰的距离 理论容量损失6:6:2 64 km 下降8.89%
特殊时隙配比越小,抗干扰能力越弱,下行感知速率也越低。当上行底噪达到-90dBm,下行速率损失在30%左右。因此,时域上可通过子帧配比修改来抑制远端干扰。在协议范围允许和厂家现有配置允许的情况下,基于现网30kHz带宽及7:3子帧配比,可以将特殊时隙配比由10:2:2修改为6:6:2,在不影响UL符号的同时增加GP长度,保护距离由原有的21.4km增加200%达到64.2km,基本可以消除60km内远端干扰。
2.2 频域方案
从理论上讲,远端干扰属于网络内部同频干扰,在不需要进行大带宽业务的区域,可以考虑通过频域优化的执行干扰抑制。通过主要干扰源小区的识别,针对少量站点进行缩频处理。
通过实施远端干扰管理特性来识别远端干扰小区,并针对远端干扰源小区进行下行slot发射的控制来降低对干扰源小区的影响。当干扰增加时增加GP符号,当干扰减少时减少GP符号。
如存在地市间稳定的、大面积的远端干扰,可以进行错频/异频组网,施扰方和受扰方多地协作实施,降低干扰影响的程度。
2.3 空域方案
除在建设期间关注超高站外,在干扰发生期间也可以从空域进行干扰抑制,基于5G设备相关特性,可通过后台调整收缩广播波束的垂直波瓣角、增加天线电子下倾等方式,抑制上波瓣超远传播。
通过针对干扰源小区的分析发现,90%以上的干扰源小区都集中在站高30米及以上、下倾角8度及以下的小区。在保证覆盖连续的情况下,站高和总下倾角的关系如图2所示,站高越高,下倾角越大,在站间距500米的区域,站高30米的站点,下倾角至少8度以上。
图2 站高与下倾的关系
图2 为基站高度与对应下倾角示意图,通过下倾角的调整可以有效减少强干扰源,尤其是对高站的影响最大,但是该方法同时会对覆盖有所牺牲,不建议优先进行操作。
3 远端干扰防范效果
如图3所示,江苏联通实施远端干扰防范措施,网络质量和用户感知提升明显:5G网络上行平均SRS干扰值降低8dB,相当上行有效覆盖增强3倍以上;用户感知速率提升8.7%,网络掉线率下降40%,高掉线小区减少43%,网络质差小区比例下降30%,实现全网级性能提升。
图3 远端干扰防范效果
4 结束语
远端干扰作为TDD固有特性,建网初期表现不明显,随着网络建设不断发展,网络规模不断扩大,远端干扰开始凸显。江苏联通结合现网实践,针对远端干扰,从时域、频域、空域三个方面分别给出了防范解决方案,有效降低了远端干扰带来的影响,为后续开展4/5G互操作门限下探、打造5G精品网络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