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学生小组管理,提升学生自主发展力
2021-11-17四川省成都武侯外国语学校
四川省成都武侯外国语学校 罗 琴
一、小组管理提出的背景
(一)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
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的“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二)班级管理现状需要改变
目前,在以传统班委制为主导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班级仍然以班主任管理为主,班委只是对班主任的指导思想以及命令进行上传下达,除班干部之外的其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培养和发挥,有的班主任还在长期繁杂琐碎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疲于奔命,工作被动而缺乏激情。因此,班委制管理急需优化。
二、小组管理要解决的问题
(一)班委队伍人员比较固化
在大部分的班级里面,班干部通常由固定的几名学生担任,并且任期一般是从入学到毕业,其余同学并未得到良好锻炼。表1是对我校初中2019届100名同学进行的关于在校三年担任班干部情况的调查结果。
表1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为:(1)班干部人选通常由学生成绩决定,成绩优异的同学更容易得到此机会,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经验以后,班主任不愿更换和培养新的班干部队伍;(2)部分学生性格内向,害怕与教师沟通交流,因此不愿意担任班干部。
(二)传统班委制管理的非民主化
在长期的班委制管理下,有的班委干部管理出现生硬化、公式化等问题,使班级失去活力,沉闷发展。有的班级干部比较强势,滋长了他们的专断性,造成班级不和谐声音的出现,影响班级健康向上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会使班级管理呈现非民主化的趋势。表2是对我校初中2019届100名学生关于初中阶段参与制定班规的调查结果。
表2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1)在传统的班委管理制度下,班主任仍然是制定班规的主要人员,班干部大多起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作用;(2)大部分同学在班级是“被管理者”的角色,对于班级管理事务没有机会发声,更没有参与制定班规的机会。
(三)传统班级管理模式过分专注于工作管理
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处理班级问题,如学生青春期问题、成绩下滑、同学之间的矛盾、与家长的沟通障碍等,没有时间与精力探究班级管理的方式、学生管理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1)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管”大于“理”。班主任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消耗在处理各种学生问题、家长问题上,充当的是“保姆型”班主任,而不是“研究型”班主任,这就使得班级管理缺乏学习方式研究。(2)班干部在管理班级时充当的是班主任的“传声筒”“小帮手”,而不是一个真正的班级“管理者”。因此他们不会去研究、安排、计划、管理某一些具体事务,只等着班主任的命令了事。这就使得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发挥。
三、小组管理下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一)分组有学问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是小组民主管理的一个核心点。班级事务人人参与管理,培养每一个孩子的责任感、参与感,进而获得社会责任感,实施“小班化”管理的学校特别适合采用小组管理模式。
通常一个小组有5—6人最合适,小组分组有四项参考指标。第一是男女搭配;第二是性格搭配;第三是能力搭配,主要指学习能力与综合能力相结合,比如一个组里面要有一名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一名写作能力强的同学、一名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同学,还要有一名需要帮助的、各方面相对落后的同学;第四是要考虑家庭背景,即父母对教育的参与度。在小组建立好了以后,设置2个月的试行期,如果中途发现不合适,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力争形成最优化的小组。
(二)小组成员的角色意识
小组建立好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小组成员自己商定“角色”分配。笔者在每个小组里给出了许多指导员的角色,比如学习指导员、宣传指导员、劳动指导员、环保指导员等。每个组会在提供的角色里面去挑选他们认为有必要的,或者去补充新的角色名称。比如,有一个小组觉得需要一个监督指导员,他们就增加了这么一个角色。选定各自的角色以后,学生便要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他们打算在这个岗位如何开展工作?可能会遇见哪些困难?打算如何去解决?在制订好计划以后,家长也会参与其中,给出他们的意见与建议。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组开展工作了。
四、小组管理产生的积极作用
(一)学会了合作、探究学习
在实施小组管理的时候,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在开展工作前先进行学习。例如,对于擦黑板的小组,大家可以一起研究应该用哪种毛巾才能把黑板擦得更干净、擦黑板要在哪个时间点最合适等。
同样是擦黑板的小组,在分工上要求充分协作。谁负责提供学习资料?谁负责外联?谁负责宣传发个朋友圈?不同的时间点谁去擦黑板?什么时候角色互换?一个周期完成了还要开个总结会。这对学生将来成为员工或管理者都是很好的锻炼。
(二)提升学生素养
首先,能全面提升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在实践中,可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并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能力。让学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展自我价值,发觉自身的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其次,能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执行班级小组管理,可以营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班级文化氛围,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熏陶、影响作用。因此,一个班级一定要为学生学习、生活创设一个宽松、健康、文明的环境。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在班级民主管理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最后,能够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背景下,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管理探索的模式,最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人人有事做,人人找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的班级文化。
(三)对教师的积极影响
首先,有利于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能力和管理的有效性。学生在小组管理模式下,积极配合教师的管理措施,在量化的班规中,学生以竞争的方式去表现自己,教师只需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班级就会向着良性方向发展。教师在熟练使用这种管理方式后,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快速提升,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
其次,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小组管理模式下,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教师也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班级和谐友好氛围的营造。
最后,有利于家长对教师及学校的认同,并积极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个学生在小组管理中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这既符合核心素养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又满足了家长期望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愿望。同时可以调动家长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整个教学环节形成良性循环,家校共同为学生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