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娜的烦恼:我的好朋友之间为啥不能成为好朋友?
2021-11-16弓亚楠
弓亚楠
下课铃声响起后,同学们迅速投入到课外活动中。我缓缓走向塔娜(化名),轻声问道:“老师观察到这几次上课你总是闷闷不乐,课下也没有找小A去玩,和之前的你们有些不太像,是发生什么事了吗?”塔娜慢慢抬起头,欲言又止,但最终还是开了口:“老师,最近的确有一些事,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小A她总是……”还没等塔娜说完,坐在三米开外的小A立刻跑过来说:“老师您给评评理,自从她和小B坐同桌,每天上厕所、去食堂吃饭、跑操、课间活动都如影随形,好像必须有她陪着才行,您说这是不是也不对?”听罢,我意识到这两位同学可能是碰到了一个在女生群体中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友谊中出现了第三方。
塔娜略显无力地说道:“老师,我太难了,她们都是我的好朋友,但我的好朋友之间却不能成为好朋友。”
我们都知道爱情具有排他性,但友情中为何也会出现如“吃醋”“因第三人介入友情决裂”的事情?女孩子们对此不知所措,尤其是颇受喜欢的女生,更是觉得迷惑与委屈,难道和很多人做好朋友这件事不可能吗?为什么大家会这样?
看到塔娜苦恼不得解的样子,于是我问道:“你尝试过去调节你们的关系吗?或者三个人也可以是好朋友呢,比如一起去吃饭,逐渐增加沟通了解的机会。”
“老师,我试过了。但她们彼此都看不顺眼,好像在吃醋一样,她们不会是把我当男生看待了吧?”
“哦,为什么会这么想呢?你觉得在哪些时候她们会把你当作男生呢?”我不疾不徐等待塔娜开口。
“比如每一次她们需要帮忙,我都是在第一时间帮助她们解决问题,有我在,她们基本不用动手动脑。买东西时我都会帮她们买,干活也是我干得比较多,我觉得这也没啥。”塔娜一本正经又轻描淡写地说道。
“那看来,你的朋友们和你在一起是又轻松又有趣,基本什么都不用操心呢。”
“是的,老师,我也很开心,我觉得为朋友主动做事没什么压力的,我也很喜欢。不过,有时好像也不是这么回事……”
“听起来好像为朋友付出的结果,有开心也有苦恼,你能繼续说说吗?”
“老师,会不会这样做太多也是一把双刃剑?我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主动承担太多,这样会让同学们习惯于依靠我;而我其实也在享受这样被信赖的感觉,大家也没有发现其实他们在很多事情上把决定权交给了我。”
“所以……”
“所以当我离开这个人的时候,对方会感觉到像失去了什么一样。”
“是的,你的出现和付出满足了他人的需要,而你不能在身边时时刻刻地陪伴可能会损害这个人的需要,让她感觉被遗弃,因为之前的平衡被打破了。”
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一种珍贵的亲密关系。故事中的主人公原本和小A是同桌,更是关系要好的朋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主人公由于同桌小A生得漂亮,有令人羡慕的大眼睛,同时也很欣赏小A的性格,于是很快便拉近了与同桌的心理距离。物理距离的接近性为二人变得无话不谈、如影随形提供了便利条件。“曝光效应”认为:人们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比如我们更加会选择我们熟悉的产品进行购买,也许你曾在电视中看到过,或者听亲朋好友说起过,而不太会尝试购买一个闻所未闻的产品。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普遍喜欢喜欢自己的人。个体的相似性、距离的接近性、外表的吸引性、被喜欢的感觉等都会促进一段关系的发展。
近距离地相处让主人公和小A成为熟悉且要好的朋友。友谊可以提升个体的信心,感觉被信赖被喜欢,这可以有效增加自我认同感,满足个体的社交需要与归属需要。谁会拒绝和一个喜欢自己的人做朋友呢?小A在这段友情中逐渐习惯且接受这样的角色定位——我是一个被主人公喜欢的人,我们的友情应该是坚不可摧的。而在主人公与小B成为同桌后,这样的局面彻底变了。当小A与主人公的地理位置不再接近,相处时间减少继而共同话题减少后,这无疑也会令友情减弱。当看到主人公与小C同样也能够昏天黑地畅聊许久时,此时小A原本认为友情角色的独特性遭遇到威胁与挑战,她开始意识到,原来与自己关系最近的朋友也可以和其他同学谈天说地,成为好朋友,而自己,也不再是最独特和唯一的。曾经构建起的友谊网络因此面临崩塌,这才让小A对小B采取“瞪眼”的应对策略。
青春的友谊真诚且脆弱,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朋友是谁,皮特·乌斯蒂诺夫曾说:“朋友有可能仅仅是近在眼前的人。”经过与塔娜的简单对话辅导后,塔娜也意识到友谊是几个人共同构建的关系,彼此之间信任、帮助,而不是一个人的大包大揽,为友谊发展扫清障碍。我们应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出现的不同的人,彼此学习与充实,不再是因为喜欢对方的某一点而去过于讨好,或者害怕朋友生气而去千哄万哄,这样的关系太过被动,也太过失真。
编辑/李鹏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