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柳色新
2021-11-16沈国凡
A
春天踮着脚步,轻轻地来到了常州运河边上的这条小巷。在林立的高楼和喧哗声中,这里显得出奇的宁静,古朴的白墙黛瓦,透出令人敬佩的沉稳和倔强,那几棵柳树,新芽初绽,柔韧的柳枝秀发般轻抚着悠远的碧波。
这条小巷名叫陶沙巷。
1988年那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一个憨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向着小巷深处的常州市第二色织厂走去,轻轻地推开组织科的房门,向工作人员递上了自己的介绍信。
他是一位刚刚毕业的中专生。根据当时的政策,中专毕业就是国家干部(公务员)了。由于企业的需要,他却被分配到车间当了一名电器维修工。谁也没有想到,多少年以后,他除了独立完成各种技术改造项目136项,还带领他的团队完成了500多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技术改造,成长为跻身国际市场的中国牛仔布品牌的著名企业———黑牡丹集团的技术总监、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100名英模人物之一,成为中国数千万知识型产业工人的领跑者。1992年4月,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些年来逐步成长,当选为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中共江苏省委委员,受到两届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多次亲切接见……
他的名字叫邓建军。
B
我第一次与邓建军见面是在2006年的初夏,柳枝摇曳在爬满青藤的屋宇。在机器轰鸣的牛仔布染色车间里,他正蹲在地上修理机器。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年轻工人———一身牛仔布工装,圆圆的脸盘,宽宽的肩膀,厚厚的嘴唇,说话时总是憨厚地朝人一笑,显得有几分腼腆。
20世纪80年代,在邓建军进厂初期的时候,企业生产仍然是依靠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那种落后的1515和1511型织机,这种用金梭银梭传统工艺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较差,成本偏高,每年生产的数量也有限。随着国际市场的拓展,远远不能适应需要。
于是,企业做出决定,对原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开始从美國、日本、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等纺织机械先进的国家进口设备。
设备运进来了,从未接触过如此先进纺织设备的技术人员,面对着这些全新的庞然大物感到束手无策,安装时只能给高薪请来的外国专家当下手。
可是,这下手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由于中国传统纺织设备都是以机械为主,而现在国际上的纺织机械却是以集成电路为主,以机械为辅,这就要求中国技术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电气自动化知识,集电气和机械为一体,才能适应对进口设备安装的需要。而这恰恰是过去中国培养传统技工的弱项———分工过于细致,电气与机械脱节,因此在与外国技工的配合上就难免有些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加之相互语言不通,老外让拿扳手时却拿成了钳子,让拿电表时却拿成了螺丝刀,双方比比画画,无形中耽误了大量时间,老外越干越生气。一位正在安装的老外对配合的厂方技工终于发了脾气,他伸出胳膊,把递过来的工具扔去老远,然后一抬脚,将面前的工具箱踢翻,里面的工具“哗”地一下全都倒了出来,弄得车间里满地都是。
老外这次是真的来火了,他挺着高高的鼻子,站在那里,对配合的中国技工哇哇乱叫。
中国技工在外国技工面前一下子矮了半截。
这深深地刺痛了邓建军,他觉得脸上很不光彩……
C
1992年,小巷里的柳树枝繁叶茂的时候,曾被称为“弄堂小厂”的常州第二色织厂(黑牡丹集团的前身)兼并了常州一家规模较大的织布厂———当时给了人们一种“蛇吞象”的感觉。领导们到现场一看,不觉都倒抽了一口凉气。原来,对这家织布厂曾抱着很大希望的一批进口剑杆织机,却被闲置在那里,一台台锈迹斑斑,上面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要让这些被废弃了的进口纺织设备转动起来,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再仔细地查看一下,更大的难题摆在了面前:这些先进的剑杆织机对于当时中国纺织行业技术人员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从来都没有人安装和使用过。加之许多资料已经散失,如果不请外国专家来对这些设备进行重新检测、保养和安装,那将是一堆毫无用处的废铁。
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谁能救活这些死了的洋设备呢?
企业领导们进行了认真研究,对这些先进的进口设备也感到束手无策,这时有人提出:“能不能让小邓来试试看。”
很多人感到吃惊,小邓,不就是那个进厂不久的中专生邓建军吗?这个沉默寡言的年轻人,戴一副近视眼镜,连走路都好像在想心思,在全厂的青年工人中并不起眼,他能完成这个重任吗?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公司将五十台进口剑杆织机电气修复的任务交给了邓建军。
直到接受这项任务的时候,邓建军还不知道进口剑杆织机为何物。令人奇怪的是,他竟然将这项任务接了下来。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第二天,他带着几个人到现场一看,这只“牛犊”一下子傻眼了,站在眼前的却是一只真“老虎”:那些废弃的设备堆在地上,如同老虎一样地向他张开着大嘴,妄图吓退面前的这个年轻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纺织工业面对国际市场严峻的挑战,开始了一次空前浩大的自身改造,向传统的金梭银梭时代告别,大力引进和发展自己的无梭织布业,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无梭织机产业。这五十台剑杆织机,也是在当时形势下引进的,在技术方面也是国际上最先进的。
形势的发展急速需要中国人自己来解决纺织机械方面的技术问题。
刚刚参加工作的邓建军,被时代的大潮推到了第一线。
邓建军有一股憨劲,他不退缩,决定要先揭开这些剑杆织机吓人的“面纱”,看看里面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心肝宝贝”。
他将机盖揭开后,顿时吓了一跳,这哪是什么机器呀,里面黑乎乎的,铁锈早已将机器包裹。再看一下线路板,简直就是一团乱麻,无论怎么都理不出个头绪来。凭自己现在的知识水平,别说是只给半年,就是再多的时间,恐怕也很难在这团乱麻中理出一个头绪来。
剑杆织机的微电线路板,犹如人的大脑一样,整个机器的转动都是靠它来指挥的。而那些密密麻麻的线路,就如同大脑中的血管,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只要有一根出了问题,就会祸及整台机器。面对着这些从未见过的微电线路板,面对着上面这些多如繁星、细如芝麻的接触点,在没有图纸,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技术难度如此之大的一项维修工作,别说是他一个刚出校门不久的青年工人,就是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也会感到束手无策。
他这才感到有些后悔,自己竟然如此冒失地接受了这项关系到全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额头上不由得急出了汗水。
这时,“突”地一下从机器里跳出一只老鼠来,把他吓了一跳。
现在,邓建军后退还来得及。
他愣愣地站在那里,面对这些完全陌生的劍杆织机发呆……
难道这些进口的剑杆织机,真的要请外国专家来维修和安装?作为一名中国技工,邓建军实在不愿意再听到那工具箱被人踢翻的声音……
这些进口剑杆织机是当时世界纺织行业的先进设备,国内采用这种设备进行生产的企业极少,没有现成的经验,邓建军只好四处寻找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下班后一本一本地苦读。
对于一个只有中专文化,外语水平不高的中国青年技工来说,要完全弄懂这套进口设备的性能、作用以及相关电路板的结构,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可是,邓建军却不信这些,他决心要攻下这道难题。
这天已经是半夜了,医务室下中班的医生赵惠萍在经过电子组修理室时,发现屋子里还亮着灯光,就轻手轻脚地走进去,见邓建军独自一个人坐在堆满工具的桌子前,正用功地读着手中的一本厚书,那是一本与电器有关的技术书。
夜已深了,窗外的柳树枝上凝满露珠,寒气从打开的窗子外面飘了进来,邓建军竟一点也没有在意。
赵惠萍上前劝道:“小邓,都半夜了,快回去休息吧。”
邓建军这才发现站在自己面前的赵医生,有几分腼腆地说:“嘿嘿,没有办法,很多东西过去都没有学过,现在急需,得赶快补上……”
D
又是一个深夜,月光将柳树的影子映在窗外,邓建军从书本上抬起头来,疲倦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他终于从云山雾海中走了出来,想出了一套进行维修的办法。在这些剑杆织机线路图无法寻找的情况下,首先得在一片空白中建立起新的图纸资料,从最基础的制图开始,然后根据机器的性能,在实际操作中再对图纸进行逐渐完善,最后达到正确的安装,使这五十台被废弃的进口剑杆织机转动起来,为企业生产出真正的“真金白银”。
可是,绘制出如此先进、复杂的电路图纸谈何容易。
随便拿一块电路板看一看吧,在这张小小的板子上,除开那些密密麻麻的线路不说,光是这些线路的接触点,仔细地数一数就有两千多个,还有很多接触点用肉眼那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看清的。
在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的情况下,邓建军想出了一个“土”办法,将线路板放在放大镜下,一边观察每一个接触点,一边进行图纸的绘制。没有想到,除了技术和知识,这还是一个体力活,只找了几十个点,他已累得满头大汗。
正当邓建军为此着急的时候,突然乡下的亲戚打来电话,说他父亲不小心脚摔坏了骨折,让他赶快请假回家去看一看。
邓建军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他真想立刻放下手中的电路板和放大镜,赶乘当天的班车回到父亲身边。
可是,他的目光不觉又停在了那几块进口剑杆织机的电路板上,全公司多少双目光都在看着自己呀,这可是自己第一次“啃”这块世界先进设备的“骨头”,要是攻不下来,就得请外国技工来操作,作为一名中国技工,脸上还能有什么光彩呢?
想到这里,邓建军咬咬牙,立刻给乡里的亲戚打电话,托他们代为照顾母亲,自己便一头扎进了那些堆积如山的电路板里……
制图?谈起来容易!面对着一些印着外文的地方,仅有中专文化的邓建军更是感到无从下手。此时那些纵横交错的线路,就像一条条广阔无边的河流,横在他的面前,他必须得找一条船,才能够渡过去。
这条船就是知识。
邓建军一边干,一边学,一边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的制图工作中。他自己将这种方法叫作“热炒热卖”。他就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点一点地将那两千多个接触点连接了起来。
转眼春去夏来,猛然发现,小巷深处的那几棵柳树已经枝繁叶茂,他终于在没有任何外来帮助的情况下,绘制出了这些进口电路板的维修图纸。
可是,这些绘制出来的图纸是否正确,是否能真正地应用到实际的维修中去,按照这些图纸维修后的剑杆织机能否正常地运转呢?
人们不得不为邓建军捏了一把汗,因为他自己当时也没有把握。
进行维修和安装的时候正是夏天,闷热而潮湿,可是邓建军却穿着一身厚厚的牛仔布工作服,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有人好奇地问:“邓建军,这么热的天,怎么还穿那么厚的牛仔布工作服?”
他嘿嘿地笑着说:“蚊子太多了,就连这厚厚的牛仔布都挡不住。”
就这样,邓建军不分白天黑夜,在现场一蹲就是十四五个小时,他一边将图纸摆在面前,对照着进行施工,一边又结合现场实际,对自己绘制的图纸进行切合实际的修改。就这样干一干,再改一改;改一改,再干一干。一边干,一边摸索;一边摸索,一边干。他的经验和知识在实践中不断积累。
工友丁东明在干活的时候不觉抬起头来看了看邓建军,这才发现在闷热的夏天,他那件牛仔布工装上已浸满了汗水,脸上到处都有蚊虫叮咬的细小红疙瘩,这个极不引人注目的小伙子,正默默工作着。他就是依靠着这种“笨”办法,竟然创造出了奇迹,悄悄地解决了这批进口剑杆织机电路板的维修,使这些堆放在废物中的“洋垃圾”起死回生。
一个穿着一身牛仔布工装的中国东部“牛仔”,在黑牡丹集团公司首次创造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看着那些转动的机器,董事长用手摸了摸下巴,高兴地笑了起来:“这个年轻人的确不错啊!”
这是进厂不久的邓建军给大家的第一个惊喜。
然而,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邓建军在以后的工作中又给了更多的惊喜,正是这一个接一个的惊喜,使过去名不见经传的“黑牡丹”,在中国乃至世界牛仔布生产的大舞台上,绽放得更加鲜艳……
E
这是一个同学送来的结婚请帖,邀请他去出席自己的婚礼。
同窗数载,表示祝贺,这是人之常情,邓建军早早就做了准备。
礼品买好了,事前他也向厂里请了假。
可是,当他刚走到半路上的时候,却听见后面有人在叫自己。
那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追上邓建军,急迫地对他说:“厂里的机器不转了,你能不能回去看一看。”
邓建军说:“我已请好假了,中午得赶去参加同学的婚礼,你能不能让别人给看一下?”
那人说:“请了几个人,都找不出毛病来,大伙一想,还是得请你回去帮看一看,不然全厂都得停机了。”
邓建军听说要停机,立刻转身就往回走。
来人这时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地问:“小邓,你不去喝喜酒了?”
邓建军说:“算了吧,这杯喜酒不喝了。”
他满头大汗地跑到厂里,根据以往的经验,直奔后织车间。
这里停放着从比利时进口的喷气织机和剑杆织机,这些世界级的设备到了黑牡丹之后仿佛有些水土不服。这两种机器上的张力传感器在造型和结构上都有其特殊性,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张力传感器,目前国内暂无国产的可以替代。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传感器受高频振动,容易引起电阻应变片的脱落和电阻损坏,故障频率较高。反应在牛仔布的质量上,容易造成送经不均的“云织疵点”。
外国专家离开后就不断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给生产带来很大麻烦。这些本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大效益的世界先进纺织设备,竟成了一个久治不愈的“病人”,整个公司为此伤透了脑筋。
经过仔细检查后,邓建军发现,毛病出在传感器上。
一向以生产钟表、精密仪器著称的比利时,在世界纺织机械生产中是一个技术领先的强国,他们生产的OMNI喷气织机和GAMMA剑杆织机,在目前世界纺织机械中都是顶级的。为加快企业设备改造,黑牡丹集团花了大把外汇,一下子进了许多台,全部放在后织车间。令中国纺织机械专家们当时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机械最关键的部位,是一只如同肥皂盒大小的经纱张力传感器,这是整个机械的“眼睛”。可是这个“眼睛”却很脆弱,由于织布机在织造过程中高速运转,张力传感器就处于每分钟高达七百次的高频振动中,非常容易疲劳,从而导致损坏。
传感器是比利时进口的纺织机器的技术核心,在安装时对方并没有提供这方面的相关技术资料,中国纺织机械的专家对这只从未接触过的、小小的“肥皂盒”充满了一种神秘感。
在此之前,传感器每月都会出现三四次故障。只要发现坏了就将这些东西统统送到这家比利时公司在上海的维修服务部去修理。为了不影响生产,企业领导下决心花大价钱,进口了几十甚至上百只传感器,而每一只传感器的价格都高达八千多元人民币。
邓建军决定立刻动手换传感器。
他到仓库里去拿时,却发现剩下的传感器不够用了。
怎么办?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摆在面前。
再仔细看一下这些专用电路板,早已过了保修日期。也就是说,要修理这些传感器,企业还得花上一笔不小的开支。
公司立刻与上海的国外公司维修部联系。
可是,得到的回答却令他们感到吃惊。这批传感器已过了保修期,老外不给修了,只卖传感器成品。随着欧元上涨,这种最初只需要八千多元的东西,一下子涨到了一万多元,而这种电路板公司每年都要消耗一百多只。
面对老外开出的“天价”,总经理急了,这么多机器上的传感器成批量地坏掉,维修费用的增加直接影响到产品成本,进而影响到市场的竞争。
本想引进进口设备来提高生产质量的黑牡丹集团,却得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这样涨价,岂不是要将进口这些设备的企业往绝路上推吗?
老外以保修期已过为由不但拒绝提供图纸,而且理直气壮地说,你要不服气,那就修一只传感器给我看一看。
嗨,这真是欺我神州无人啊!
小巷的柳树绿了又黄,将一个巨大的问号,扔在了绕着厂房流淌的古老运河……
F
邓建军决定要与这些洋设备拼一拼了。他主动要求尝试解决这项技术难题。
人们不由为邓建军担心,这些专用传感器电路板,老外根本不肯提供圖纸,没有图纸,你怎么能修好?
邓建军说,不花大价钱就等老外把图纸交给我们,那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现在就是花大价钱,人家也不一定愿给你图纸,就等着你花钱去买他的技术,我们自己不干怎么办,难道天上会给我们掉下一块馅饼来?我们的技术的确不如别人,但我们却不能没有了中国技工的志气!
就这样,邓建军被逼“上马”了。
下班了,邓建军没有回家,而是将传感器拿到自己的桌子前,对其进行仔细的研究,终于禁不住将传感器全部拆开了。
这一折,不由使他倒抽了一口冷气,我的天,这可不是一般的线路,密密麻麻,用肉眼根本无法看清。
如果说,邓建军在前面维修进口剑杆织机的线路板取得了一点经验的话,那么面对着比利时织机上的这些传感器,原有的经验就等于是个“零”。国际上日新月异的电器技术,不断生产出各种尖端的新产品,特别是微电器方面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过去剑杆织机上的电路板都是平面的一块,所有的线路都在一个平面上,虽然只有肥皂盒大小,但用放大镜最终还是能够找到的。现在邓建军手中的这只传感器的电路板,面积却只比火柴盒大一点,而这只厚度只有2毫米的电路板,却是一个多层板,表面一层上面就只见布满芝麻粒似的器件接触点。这完全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王国”,根本无法看到里面的线路。
连最基本的线路都无法看到,那还怎么修理?
老外的产品就是这样神奇,不知是有意不让用户了解核心技术,还是因为技术进步本身的需要,反正这些多层结构的线路板,除了他们自己的专家可以进行修理外,中国技工还没有一个解开过这个神秘的“魔盒”。
邓建军决定从探秘开始,用“笨”办法来一层一层地解开这里面的秘密。
放大镜曾经是邓建军首次向国外先进技术挑战的“秘密武器”,这次他仍然用这个“武器”,决定首先弄清线路,制出图纸,然后再进行修理。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在这场高科技的相互较量中,曾经使邓建军取得首战告捷的“秘密武器”,此时却毫无用处。他在依靠它艰难地解开了表面一层的线路之后,对于里面多层微电路,便感到束手无策。要想看到里面的线路,那得依靠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穿透一层一层的线路板,才能看到里面多层次的线路。
中国目前显然没有这样先进的装备。
邓建军拿着那只火柴盒般大小的盒子翻来覆去地看着,时而双眉紧锁,时而紧咬嘴唇,小小的盒子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G
多少个夜晚,邓建军难以入眠。
其实,这小小的“火柴盒”压着的岂止是邓建军一个人呢?它压着的是正在励精图治的黑牡丹集团,是奋起直追的中国纺织工业,是中国民族工业昂首前进的步伐。
不征服它,不解开里面的秘密,中国人就永远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听随别人的摆布,让外国人无休无止地来赚我们的钱。
这是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情。
可是心痛又有什么办法,你没有那个本事,就只能在别人先进的科学技术面前“俯首称臣”。
等了几天后没有结果,总经理急了,跑来问邓建军,能不能攻下来,有什么困难需公司帮助。如果实在不行,咬咬牙也只得花钱买老外的了。
邓建军摇摇头,闷声闷气地说:“我再想想办法。”
邓建军四处寻找相关书籍,终于发现借助一种国内现有的专业仪器,可以透视到里面几层的线路,然后再通过电脑辅助将这些线路一点一点地进行模拟再现,就可以制出自己的新网络表了。
夜已是很深了,寒露从小巷的柳树上悄悄滴落。邓建军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平时沉默的他,竟然轻轻地哼起了歌。
可是,如此复杂的线路岂是人工所能描绘的?那就只得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可是,当时人们对于计算机还十分陌生的,邓建军在轻工学校时也没有专门学习过这项课程,为了解开这些神秘的“魔盒”,他得加快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相关知识。
这是一个星期五的晚上,邓建军在家里花了七个多小时的时间,用计算机一点一点地“剥”图纸,将进口传感器电路板神秘的外衣一层一层地“剥”开,借鉴网上相关集成块的功能知识介绍,将这些处于当代先进水平的电路板绘制成了新的原理图。
熹微的晨光照在玻璃窗户上,朝霞正从东方慢慢地升起,他顿时感到一身轻松。
可是,邓建军还未来得及高兴,对传感器故障的分析却又将他带入了云里雾里。因为比利时的这种传感器,都是应用世界高科技研制而成,要按照绘出的线路图分析出真正的事故原因,还得需要更多有关微电方面的知识。而这方面正是邓建军所缺少的。
他又开始了埋头学习与研究。
星期六和星期日,邓建军又用了两天时间分析电路,消化原理图,对几只坏电路板进行了数据校正和修理。
星期一上班,他将这几只修好的电路板装上机器,机器竟正常运行了。
这意想不到的成功,让总经理一阵兴奋。
则慢,没想到一周后那修好的电路板又坏了。
人们从兴奋的沸点又跌入了冰层。
邓建军翻来覆去地看着那只小小的“魔盒”,感到困惑不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电路板这么脆弱?
他相信实践出真知,决定在实际操作中再找原因。
在科研组成员姜永强和杨文俊的反复调试下,邓建军发现电路板上芝麻粒似的器件,根本经不住高频震动的冲击,过一段时间就会脱落或松动———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48个小时的不眠奋斗,邓建军神奇地找出了故障的真正原因。
就是这样一个极不起眼的小小原件,老外竟向中国企业开出了1万元的天价,它不仅绊住了中国纺织企业前进的脚步,同时也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了羞辱。而这些易损坏的器件,在市场上非常容易买到,有的只要一分钱,如果用替代品,一年只需要花上百八十元钱,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每年为企业节省一百二十多万元,同时还解决了由于张力传感器受损给纺织品造成的疵点。
于是,邓建军从市场上成批量地买回器件,两个月内就修了80只电路板,到现在已经修了二百多只。
一分钱与一万元,这是一种何等神奇的较量啊!
邓建军,中国新一代技工中的神手!
H
邓建军来了!
南京大学一下子沸腾了!
200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邓建军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当他以新时期中国工人的形象,在人民大会堂站起来向全国人民微笑致意的时候,便早已将无数年轻的心吸引了。
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江苏十多所高校向他发出了邀请。当年与大学擦肩而过的邓建军,成了大学里倍受欢迎的时代楷模。
一身牛仔服的邓建军微笑着与学子们对话。
问:“当今浮躁的社会氛围中,你是怎样坚定这份執着与责任的呢?”
邓建军坦率地说:“我是被自己给逼出来的,我从一个中专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一边工作一边自学,通过全国自考获得了大专、本科以及硕士学位。学技术是个人生存的需要,无论专科生、本科生或研究生,都不能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是发展的需要。”
问:“不可理解,你如何能在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的情况下找到学习、工作的乐趣?”
答:“最根本的是本人喜欢这个职业,我性格内向,可能更适合技术工作。每当碰到技术上的问题,我总会全身心地投入,投入中也会为不能解决的难题而苦恼,而一旦攻破,我就会很开心。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一种自豪感就会在心中升起,这就给了我工作的动力和学习压力,使我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和甜蜜。”
问:“你没有更多的时间关心爱人和孩子,你的家庭幸福吗?”
答:“当然是幸福的哟!这要看我们怎么理解这两个字,我在与机器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到了乐趣,爱人和孩子在看到我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后也很高兴,有酸有苦,才会知道甜的滋味。”
说完,邓建军张开厚厚的嘴唇哈哈地笑了。
……
这就是可爱的青春,这就是美丽的爱情,无数颗年轻的心被久久地吸引。
掌声,经久不息的掌声,在报告大厅里回响。
中国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中国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技术工人和专家?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为现代化事业做一些切合实际的工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邓建军从小改小革入手,不断破解纺织机械行业的全国性、世界性难题。他成长的过程告诉我们,每一个职工同样具有开拓创新的能力与责任,有攻坚克难的机会和才能,他是用智慧将自己打造成新时代知识型职工的榜样。
邓建军的身上,仍保留着中国传统工人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他所领导的“邓建军科研组”成为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坚强团队,他是邓建军事业的坚强后盾,也是邓建军事业的坚实基地,许多的科研成果,都是他和这个科研组的成员们共同奋斗完成的。
在对话中,可以看出学子们对他的喜爱,也可以看出邓建军的成才之路对于他们的深刻影响。
有一个同学举手站起来,提问之前首先称他为“邓建军同志”。
这是一种在学生中很少用到的官方语言。
又一个提问的同学称他为“邓师傅”。
这是一种谦逊的称谓,表示对于面前这个人物在心里面的尊重。
第三个同学则称他为“邓大哥”。
好,够哥们,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在他的眼里已经走下“神坛”,成了他们大学生中的一员。
邓建军所做的一切,是每一个学子经过努力都可以做到的。从邓建军的身上,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看到了自己应该走的道路。
同学们都说,邓建军的成绩不是靠“吹”起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积累起来的,的确催人奋进,我们佩服他这样有知识有科学有头脑的劳模。
邓建军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领跑者!
我曾在邓建军科研组那张长长的工具台前,与邓建军面对面地坐着长谈,他对我说:“其实这个科研组的每一个人都是很优秀的。”
接着邓建军就报出了雷勇、顾建强、陈志强、姜永强、杨文俊、徐文虎、席中豪、徐彬等一大串人的名字。
他接着又说:“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很好的学习榜样,只是大家把这样的机会和荣誉都给了我。”
学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力。能力来源于学习,而学习的层次是多方面的,其中实践就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邓建军受到大学生的欢迎,这反映了一种正在悄然变化着的价值观。
创新是一个企业和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永恒的主题,“核心技术永远是偷不来买不来的”,在实践中邓建军深深地体会到,智能工厂的建设过程中个人力量是有限的,而一个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2009年“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2011年以邓建军为领军人物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落成,成为省和国家级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希望通过一群人的力量来提升企业在国际上核心技術的竞争力。
我提出要看一看他的工作室,他显得有几分腼腆的朝我一笑,点点头。
看完后,我希望我们一起在他的工作室外面留影。他点点头,又是腼腆地一笑。
这时,外面下起了小雨,细细的,如丝线般从天空中柔美飘下,微笑着洒在厂区的绿树上,两只新燕在柔雨中斜飞,它们欢乐地追逐、呼唤,从我的眼前掠过时还能看见羽背上晶莹的水珠,真是不负春光啊!这又使我想起在邓建军工作室所看到的一切。正如邓建军所说,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像以前一样靠个人独立做成一个项目几乎是不可能的,作为一名劳模,他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发挥劳模的“扩散”“集聚”“品牌”效应,引领大家走传承与集成创新之路。邓建军用自己的一双手,带动了全国千万产业技能人才的千万双手,以自己的大脑,带动了千万职工的大脑,一大批邓建军式的科技人才正迅速成长,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已是新叶满枝。
近几年来,邓建军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完成了“低碳节水型牛仔布纱线清洁染色关键技术研发”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经实践证明节水、节能效果显著,不但丰富了牛仔布产品的花色品种,技术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中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这些科技成果中,有1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面对全球科技的飞跃发展,邓建军和他的团队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出了一条从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中国之路,并将这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我沿着邓建军的足迹来到了古运河畔,来到了当年他进厂时所走过的那条狭窄的小巷。小巷深处的那家小厂早已搬走,发展成了一个拥有四十多家子公司,三千六百多名员工,以生产中国品牌的牛仔布而闻名于世的黑牡丹集团公司,在天宁区建成了一个占地968亩的大型工业园区。我站在这里,站在邓建军步入社会的起点,看着滚滚的运河水浩荡东去,心里久久难以平静。时代变迁,大浪淘沙,小小的陶沙巷有着太多的人生启迪。
烟花融融,燕鸣莺啼,运河潺潺,小巷依旧,那几棵倔强的柳树仍默默地屹立在那里,静静的枝条上吐出了鹅黄色的嫩芽……
作者简介:
沈国凡,中国作协会员,纪实文学作家,文史学者。已在海内外发表文学作品四百余万字,曾参加著名的长江漂流探险和汶川地震釆访,写成的长篇纪实作品,被海内外报刊连载。主要作品有《共和国大审判》等21部。曾获中国脊梁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两次获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