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2021-11-16徐兰
徐兰
[摘 要] 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个企业对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需求也在逐步提升,特别是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各类蕴含高科技水平的程序都需要进行编程处理,这也体现出培养高信息素养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要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注重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融合,以此促进教育的信息化改革。首先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重要性加以明确;其次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具体措施。
[关 键 词]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融合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5-0136-02
高职院校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引入信息化技术,能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更好的服务。在民族地区中,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将各类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理念引入课程教学中,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比如宽带、多媒体教学以及无线网络等,从而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之间的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在当前客观因素影响下,远程教育已成为院校开展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实现更加优质的远程教育,要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也同样如此。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方式,能引导学生利用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及信息工具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综合人才的关键平台,更应当提升整体课程教学的信息化程度,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质量人才。而站在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的角度来看,首先,要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之间的融合,保证其能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中得到普及;其次,要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校园数字化整体建设工作,利用互联网各类教育资源以及全新教育理念,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力度;最后,由于远程教育是教育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不仅可以实现多种教育类型的衔接,更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关键所在。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之间的融合,是促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融合没有足够的认知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之间的融合,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手段来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视频以及教学课件,教师采取的仍旧是以自身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接收知识,导致信息技术仅用于改进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之间的融合。而融合是要保证信息技术能有效渗透到整体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从根本上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变。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应当在保留教师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采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就课外学习而言,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具备规范化及信息化特征的学习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共享学习平台内部教学资源的方式实现合作学习以及自主学习,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1]。
(二)缺乏教学资源及技术人才
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中,实现教育信息化需要高质量的教学课件为基础,尽管部分教学课件可以通过购买方式引入,但仍需高职院校自主研发。受传统观念影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教师大多都会将专业发展限制在科研能力以及知识储备方面,忽略了信息技术的学习,导致在教学课件制作方面存在缺陷,仅仅能制作出简单的课件。大部分高职院校设置了信息中心以及互联网中心,但工作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也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除日常的维护工作之外,教学课件的研发有心无力,容易引发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出现。除此之外,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二级院系采用的大都是各自的管理教学数据信息以及教育资源,学校缺乏统一的工作平台,导致教学成果以及教学资源很难实现共享,以致影响到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
(三)没有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之间融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从而为学生提供出多样化及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学生在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选择与之对应的教学方式,而后再考虑信息技术的融入问题。然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所考虑的是课程与信息技术之间存在的关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单纯认为只需要保证教学设计的全面性就可以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但这种认知却过于片面。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2]。
三、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主要措施
(一)引导教师建立全面的融合观念
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系统性工程,需要從课程、学校以及专业三个角度展开全方位思考。在课程层面,要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改革中,科学合理地引入课程标准,并在日常学习课程中设置相应的网络科室;在学校层面,要进一步建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做好制度保障以及观念引导等工作;在专业层面上,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在线学习课程。同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之间的有效融合,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大教学改革内容,教师要利用信息化技术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构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全新教学方式[3]。
(二)优化信息化教学的软件与硬件环境
展开信息化教学,首先要保证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具备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其中包括计算机、智能手机、校园网络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等,而在校园网络的完善过程中,应当注重提升校园内部整体网络的上网速度,保证校园可以实现全方位的无线网络覆盖,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生上网所需的费用,尽量采用在线学习补贴上网费与校内教学资源免费的方式;而网络教学平台能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提供互动空间,体现出四个特性:首先是可靠性,保证平台具备安全稳定的结构,不会出现系统漏洞;其次是易用性,不仅要保证各类栏目功能更加清晰,还要提升数据信息的存取速度,减少相应的网页层级;再次为可维护性,为了保证平台的稳定运转,要建立人性化的服务体系,确保网络教学平台有强大的技术手段支持;最后是可连通性,使网络教学平台能更好地融入数字校园建设中,实现全方位的数据信息互通。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用信息技术,能在根本上改变教学结构,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而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是学习的内在因素,而教育环境以及教师则是外在因素,其对于事物的发展以及变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教学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在课前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前上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资料展开自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交流沟通;而在课后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资源来巩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重点是帮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积极性[4]。
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中,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加以融合,其并非单纯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在实际课程教学中,而是要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放置在同等的地位,从根本上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稳步提升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得到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明忠.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之困境与对策[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0,10(5):90-94.
[2]侯海霞.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革新分析[J].科技资讯,2019,17(34):113-114.
[3]王仕勋,涂凯.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5):58-60.
[4]何成戰,罗永有,陆大同.广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策略研究[J].广西教育,2019(39):65-67.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