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2021-11-16田玉芬高虹敏
田玉芬 高虹敏
[摘 要]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诗词入手,以内涵丰富的诗词分别从社会责任感、君子品质、乐观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向美力几个方面来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质,完成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塑造新时期的接班人奠定人文基础。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典诗词;学生;价值观塑造;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5-0066-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表现,是中华民族最为可贵的精神标识,被中华民族世代推崇,并熔铸进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血脉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底色。只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和价值理念,才能更好地树立“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内在血脉的传承,并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完成新的历史使命。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其永久的魅力横亘古今,其蕴藉的精神代代相传,其包含的人文精神是沟通现代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桥梁。在当代,古典诗词被赋予了更深沉的时代内涵。“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诗词化人,诗词育人。学生学习诗词,不仅仅是文学上的传承,更是文化上的弘扬,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塑造,培养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目标,修身养性,开启智慧,培养学生乐观、豪迈的性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以古典诗词所彰显的家国情怀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家国情怀是诗词立言、抒情、明志的至高境界。一个人只要有了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就决不会将自己与国家、人民对立起来,而是在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官,但仍梦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陆游的“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归次汉中境上》)表明了满腔报国之志,忠心耿耿地为国家忧虑之情,担心朝廷的用兵,担心南郑的将军吴挺,担心北伐能否顺利实现,诗人豪迈的报国理想和恐惧理想失落带来的痛苦浓缩在这几句诗中。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表达了愿意为祖国献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古代文人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个人的忧患也就上升到一种社会责任感。这一类诗词则向学生渗透一种崇高的个人理想信念,也就是家国一体,培养学生树立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信念。
二、以古典诗词所彰显的君子之道塑造学生的君子品质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诗经·卫风·木瓜》)歌颂了女子热情大胆地追求,更多的是对男子的夸赞。你送我木瓜、桃子、李子,我送你美玉。诗中君子如玉,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厚重、含蓄、内敛,以美玉做配饰是姑娘的最爱,所以把美玉送给心爱的女子,取悦芳心,美玉有价,爱情无价。你给我的是果子,而我回报给你的则是我最珍贵的东西,价值要大很多,这样的举动充分体现了人类高尚的情感,也就是“投木报琼”,这是一个男人给深爱的女子踏实、体面和尊贵,千年之后的我们读起来也一样心生柔情。梅花作为中华民族人格的象征和隐喻,早就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记忆中,梅花高洁的品性也是很多人的向往和追求。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写于罢相后的孤寂和艰难的政治处境中,作者将自己比作梅花,站在僻静的墙角,顶着严寒悄然开放,向这个世界送去浓郁的幽香,展现了自己即使寂寞,也不改芳香本色的风骨,梅花 “凌寒留香”,成为坚韧不拔的人格象征,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的文化象征。此类诗激励学生在爱情中勇于追求,渗透正确的爱情观,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与人交往时的君子品质,立身之德。
三、以古典诗词所彰显的逆境中的情怀塑造学生乐观豁达的品质
1096年,年老的苏轼被贬到了蛮荒之地惠州,“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以上词句表现了作者虽处逆境,却保持了一份化悲苦为乐趣的兴致,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在各种环境和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汲取于人有益的东西,苏轼有这样的能力,不管是自然界的一场风雨,还是人生中的意外,他都能从中获得精神智慧上的启迪。在任何环境中,苏轼都是求诸己、求诸内,在巨大的政治风波中展现的是强有力的自持和自信,这是多么难得的一种内在品质!同期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他爱上了惠州的荔枝,他说,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被贬谪,却能随遇而安,乐观旷达,实在难得。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白居易有感于刘禹锡被贬多年的经历,写诗相赠,刘禹锡酬答了此诗。即使是被贬多年依然豪气不改,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其独特刚毅,诗“豪”人也“豪”!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其一》)写于被宫内权臣谗毁排挤“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之时,这对于豪情满怀的李白是莫大的打击和屈辱,可他依然那么豪迈、那么潇洒,不向困难屈服。韦应物的“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简卢陟》)则抚慰的是一种人生的仓惶和苦闷。看透了生活真相依然热爱生活,这种化悲苦为乐观的精神不值得现代人学习吗?
四、以古典诗词所彰显的生命永恒的意识塑造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水在奔腾中沉淀了永恒,与人生短暂相对的是自然和宇宙的永恒存在,江水不息,青山常在。作者用淡泊超然的胸襟在历史长河中探索到了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体现了人生的智慧,春江月夜清明澄澈的壮丽画面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些哲理性的语句告诉我们,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永恒的,所以“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短暂的人生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了终极价值。品读这些富含深意的词句时,仿佛感觉到逝去的历史,听到了岁月的叹息,要想真正超越忧患,就要在有限的人生中给生命以不朽,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永恒的价值,培养学生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拓展生命的宽度,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才会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永恒。
五、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塑造学生的向“美”力
古典诗词在远古时期绽放了词语之花,花期一万年,其典雅蕴藉来得长远,古典诗词大处着眼是价值引领,细致入微的是审美布局,欣赏一朵花,凝视一川茫茫山雨,看庭院深深,看梨花带雨,看枯藤老树,看小桥流水人家,看碧云天黄叶地,看大漠孤烟,看桥外渔灯点点;听孤鸿三两声,听雨打梧桐,听梦回吹角连营;品味“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刻骨相思和“直教生死相许”的爱恋;去感受金风细细杨柳風轻,感受独立小桥风满袖,感受小雨纤纤风细细。人在古典诗词中,就是在自然的形态中,在事物的无穷意蕴中。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审美之眼就此开启,一扇门开启了很多门,音乐、美术、建筑……或浓或淡,或巧或拙,或雅或俗,或刚或柔,学生的多种感觉被调动出来,能多角度看世界,对一切美好的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赢得生存境界的全部敞开,一心向美,生命更加饱满、有灵气。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把诗词部分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进行学习,通过提炼主题,或精讲,或点评,或组织主题诵读活动,或推荐最喜欢的诗词……以这些丰富多样的形式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塑造,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基地,只有这样才能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落到实处,把课堂思政落到实处,从而把党对职业院校的领导通过这些可测性的活动落到实处。古典诗词对中国人而言,像一块磁石,在一个庞大复杂的民族中间形成一种向心力,方向一致,密不可分。像一把密钥,不用千言万语,有序排列的几个方块字,一下子开启了灵魂,唤醒了炎黄子孙的内心,一旦唤醒,便气壮山河,波澜壮阔!绵延不衰!她把传统与现代无缝连接,并以其摄人魂魄的恒久魅力,浇灌着我们的精神家园,给我们无穷的力量!我们用古典诗词塑造学生,其实就是在塑造中国的未来,古典诗词以其不可磨灭的感召力,让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更加相信自己,阔步向前!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