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乘专业的多元化培养理念分析与改革探究

2021-11-16谢晓聪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5期
关键词:空乘校企实训

谢晓聪

[摘           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空乘专业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教学培养实践,我国空乘专业培养取得巨大进步,但是分析已有培养理念,也能从中发现诸多问题。如“1+X”、学徒制、工匠精神等理念,都是用于解决院校、企业和学生在空乘培养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都存在目标设定滞留表面,难以精准地满足学生和企业的需求。分析现有空乘专业多元化培养理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空乘专业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指导下的创新培养改革建议。

[关    键   词]  空乘专业;空乘教育;创新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5-0001-03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今我国已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也明确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发展途径。目前全国民航从业人员接近200万人,这个数字也足以说明我国民航职业正在迅速发展,另据统计,航空公司每年增加客机30余架,一般一架150座左右的客机,从空乘人员到地面配套管理、服务人员至少需要150人,300座以上的超大型飞机需要的员工更多,“空姐”就需72名,加上飞行员、空勤、地面服务、航空机务各类配套岗位120余人,整架飞机需200余人的班子。未来20年,超半数的新增旅客将来自亚太地区。2029年前后,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

从上述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跟不上民航业的发展,航空公司对人才种类和数量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相比于空乘服务人员,地勤、管理、通信等人才占比在逐年增大,专业人员和复合型人才都存在巨大缺口,突破民航领域的困境需要借助民航服务行业的发展,需要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空乘人才现有的培养理念及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航空交通的发展依旧强劲,客运和货运量不断增加,空乘行业也随之不断扩张,空乘专业的招生依旧如火如荼。同时,航空运输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随着交通建设逐渐完善,我国高速公路网、铁路轨道网已经较为完整,尤其是高铁的发展,严重冲击着航空运输的市场,这就导致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空乘服务已经逐渐成为航空业的核心优势。为符合航空业发展速度,院校在空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需持续创新,提高学生的行业竞争力,尽快适应当前激烈竞争的岗位要求。空乘专业服务面广,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但要在空乘岗位就业将面临较大难度。

当前,院校在如何促进空乘专业发展方面,也面臨着诸多阻力。开设空乘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院校之间竞争大,而空乘专业培训机构也逐渐站稳脚跟,慢慢冲击空乘行业市场。院校亟待创新空乘专业培养模式,提高自身核心优势。院校在制定空乘专业培养计划时,应该摒弃传统思维,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到,当前招生及就业困难、社会期待值高、企业需求在改变等难题。由于当前网络发展迅速,使得很多特殊行业已不再神秘,社会关注度极高,如何面对社会对空乘行业期待,挑战也在逐渐增大。

院校的培养理念存在过犹不及、期待过高、流于形式等矛盾[1]。院校的培养理念及目标等是教育的第一颗扣子,决定了一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发展方向,理念脱离实际,会使得后续具体落实时整个培养系统模糊化;比如,很多院校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理念大多是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掌握空中乘务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能够从事航空公司民航乘务员、地面服务人员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这其中的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科学文化、人文素养就是借鉴了很多学术界提出的理念[4],空乘专业学生毕业后,同航空公司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经常会出现学生刚到岗位时,无法担任岗位任务,航空公司需要对学生进行二次培训。

二、院校培养理念与现实的矛盾

(一)招生数量和质量下降趋势明显

手不离网络的时代,各行业情况通过推文、视频的方式展现在群众眼中,尤其是空乘服务业注重形象气质,更容易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导致社会关注度较高,大量学生、家长从中获取信息,评估空乘专业的未来方向、潜力和舒适度等。随着航空业发展,竞争的激烈,对空乘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对服务期待值在对比中水涨船高。面对工作环境,很多学生、家长在选择职业时更加慎重考虑空乘专业。院校在打造空乘专业时,也没有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致使空乘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并未达到预期,目前也没有院校实现空乘专业的品牌效应,整个行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对于空乘专业建设极为不利。

在各行业逐渐透明化下,空乘专业的招生数量和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院校要坚持运转就需要扩大招生,这就导致招生数量和招生质量矛盾严重,院校不得不降低招生要求,愈发使得招生质量得不到保障。院校制定培养理念又会受到现实招生的掣肘,相比于培养理念,维持空乘专业的持续运转才是第一步,制定培养理念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照搬学术界理念,实际执行时仅仅是表面化。面对生源质量的下降,院校在制定培养理念时需要考虑学生就业的不确定性,课程、理念上要兼顾多方向发展。这样的培养理念,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方向也会产生模糊感。

(二)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

空乘专业发展迅速,空乘人才质量需求也在急剧增大,但院校培养空乘专业人才有固定周期,使得院校以往的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不能实现短期改革,无法跟上社会需求的发展。院校制定空乘专业教学安排时,会习惯性地沿用以往的课程和教学安排,不会做过多研究。教学内容上偏向于文科类,并且在受到“1+X”培养理念影响,课程会刻意增加语言类的占比,然后实际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对比理论和实训课程,基础课占用大量学时,导致专业课程学时占比少。当然,各方都能意识到实训课程对于空乘专业的重要意义,可是在现有教学安排、资源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下,院校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完成实训课程占比的超越。因此,院校需要尽快创新与改革培养理念,使教学内容尽可能跟上社会发展、符合岗位责任,让课程更加系统,让空乘专业学生学有所用,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将来的就业增加更多筹码。

(三)实践教学错位严重

实践教学是空乘专业学生提升服务能力和综合素养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它能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自身不足和所学知识的关键点,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但实际安排实训课程时,设备数量与需求错位、理论知识与实训内容错位、实训时间与学生成长错位、实训教学与认知初衷错位,诸多因素使得实训课程达不到预期效果,空乘专业的学生更多是走向工作岗位后才慢慢形成实训要求的技能核心优势。这就要求院校对实训课程进行创新改革,继续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院校首先要改变课程安排,对于非专业的理论课,可以缩减课时,增加实训课程的内容,让实训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术生涯。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尽可能让学生能参与实训教学。此外,企业在帮助开展实训教学时,也要针对实训老师进行认知培训,强调学员知识技能的核心点,避免实训内容不切合实际。

实训老师的综合素养是整个实训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决定了空乘专业的教学质量。以往,很难招到符合空乘岗位技能要求的师资力量,常常是从相关专业招收老师,这样就人为地将空乘专业课程割裂,各门课程缺乏联系性。这样的师资表面上完成了学生综合素养、工匠精神的课程安排,实际上学生学完后仍然是一塌糊涂,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空乘岗位上,教学质量也因此大打折扣。现在,院校和企业都提出建设高水平师资力量,就应该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三、空乘专业多元化培养理念改进

(一)创新实训培养理念,改进“1+X”模式

“1+X”是由教育部推出的重要职业教育制度,其鼓励学生在完成院校毕业课程外,积极参加社会上实用的职业技能证书培训[5]。同时,“1+X”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关键就在于X代表的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效果,这些职业技能培训趋向于拿到证书即可,培训过程针对性强、程序化明显,导致很多学生拿到证书后,就忘了自己所学过的职业技能知识。

针对“1+X”培养理念中的职业技能培訓难题,需要校企共同努力,创新培养理念,共同制定培训内容,破解职业技能证书培训的流程化形式,将职业技能培训转化为航空公司岗位需求内容,让职业技能培训证书成为学生实训课程中的一部分。可以借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的意见,鼓励企业参与空乘专业课程制定,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打通校企沟通渠道,让实训课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术生涯中;院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企业理应全程参与。院校培养内容和企业岗位要求实现无缝衔接,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融合校企资源打造教学内容

空乘专业院校主要合作企业是航空公司,同时也会兼顾酒店、旅游等企业,院校在汲取企业意见时,应尽可能挖掘企业的优秀建议和做法。院校可以根据以往课程安排,将航空服务内容分类,邀请相关服务岗位上的有经验职工,作为课程顾问,召开校企研讨会。

企业在共同探讨课程时,应积极发挥企业的软硬件优势,企业内部有大量规范标准、培训课程等资料,可由专人整理成册,对比院校课程内容,求同存异,发挥两者优势。企业培训基地、网络模块培训等,可以开放给院校教师观摩,以供教师借鉴。在校企双方共同努力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情景完全结合,增加学生的实训时间,制定符合校企双方培养目标的创新课程。

(三)创新课程管理模式

如何使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课程和创新探索的培养理念能够顺利实施,关键就在于课程安排管理。创新的培养理念,需要充分发挥校企双方资源,但是校企两者的经营理念相差巨大,如何调配企业职工时间、企业设备使用时间、学生和教师实训时间,是实现创新课程的关键,这里可以借鉴大数据分析和互联网共享模式,开发课程管理平台,将自主权限赋予企业和院校职工,各功能模块化,深刻分析校企课程数据,创新课程管理模式,使课程内容能兼顾院校和企业的时间安排。

(四)校企的教师与职工双向输出

名师出高徒,只有拥有好的师资力量,才能培养出符合航空业发展的空乘专业学生,当前,提出的学徒制和“双师”教学等模式,都是实现校企共建师资力量的典范模式,通过校企双方职工互通、双向输出模式,可以更好地利用校企资源,校企职工实现定期、全职式轮岗,使得院校教师在掌握系统教学理论后,能有效地参与实践工作中。同时,企业职工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通过定期全职在院校教学,既可以缓解空乘工作压力,也可以有效地学习教学理论,更好地教育空乘专业学习,使得实训课程能更快速地帮助学生提升工作技能,满足岗位需求。

校企职工双方也可以相互探讨课程内容,相互借鉴经验的同时,在实际探讨中更容易创新课程内容。在校企职工双向输出下,结合各自行业的优势,以期待实践中能迸发出创新式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这种双向输出式的教学管理模式,让学生体会到学校课程和实践工作的差距,快速提升自己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提高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深度,能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具有良好的分析问题、归纳概括、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贯穿于学生全部学术生涯的实训课程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这其中积累到丰富的工作经验,建立良好的服务、沟通、心理分析的知识体系,具备服务行业职场人的基本心理素质,为将来晋升管理、地勤、通信或者酒店、旅游等服务行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根本上完善学生个人的综合素养,使之成为空乘专业的优秀人才。

(五)创新教学评估监督机制,促进工匠精神发展

工匠精神作为一面旗帜,指引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行业前进发展。创新空乘专业的教学评估监督机制,不是对学生或教师的约束,更多是为了反馈实际教学情况。为进一步的修正课程、深化创新途径提供数据支撑。在评估监督机制下,也更能促进教学、学生和企业职工规范教学,完成各自分工与合作,促进工匠精神的发展。院校的监督机制首先需要规范教师执行培养计划的力度,在学徒制、“双师型”团队建设下,需要探讨院校的共同监督模式,以便共同制定课程、共同完成实训计划。此外,如何保证学生能达到实训课程的预期目标,也是创新监督机制的重要部分,考虑采用网络模块化记录和校企共同监督办法,制定以教学效果、考核成绩为关键的评价模式。

四、结语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空乘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有效路径,是应对当前航空业、院校面临教学瓶颈的有效办法,如何使得培养理念能同时满足院校、企业和学生的预期目标,是一项挑战,而且将长期面临,本文做出的研究还在初级阶段,还面临诸多难题需要空乘从业者坚持不懈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广春.我国高校空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3,24(3):34-37.

[2]赵燕慧.高职空乘人才培养中地理/旅游课程作用及其与空乘教学关系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3]方从法,刘刚.高职空乘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探析[J].学理论,2012(12):222-223.

[4]许晋仙.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5]韩金婷,张旭春,吕思超.高职院校空乘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智库时代,2019,181(13):91,96.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空乘校企实训
自然拼读法在高职空乘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空乘礼仪对空乘人员素质的具体影响
空乘礼仪对空乘人员素质的具体影响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