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康复治疗师组织认同在职业韧性与工作场所隐性缺勤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2021-11-16卢同波季盼盼

医学与社会 2021年11期
关键词:缺勤治疗师韧性

卢同波,何 俊,许 锐,徐 胜,季盼盼

1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江苏常州,213003;2常州市天宁区雕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常州,213018

随着我国全民健康促进计划的全面启动,构建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也逐渐向前推进,其中迫切需要加强康复领域人才的培养与队伍建设,提升康复服务水平。康复治疗师作为康复治疗技术实施的直接负责人,其实施质量直接影响康复质量与服务水平。当前我国康复治疗师的社会支持力、职位晋升空间等相对较低,而与之相对的是工作负荷重,需要长期保持足够的体力、耐心与责任心,导致康复治疗师成为当下职业倦怠高发的新群体[1],其中工作场所隐性缺勤行为(以下简称“隐性缺勤”)是职业倦怠的重要表现[2]。隐性缺勤是指员工虽然在岗,但由于各种因素而导致不能充分参与工作的一种行为状态[3]。有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实际缺勤,隐性缺勤可能会给单位造成更大的生产效率损失[4]。职业韧性是员工认同、坚持所从事职业的特质,这种特质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但职业韧性对隐性缺勤的作用以及是否受到组织层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隐性缺勤的类型界定一般分为躯体健康问题所致的工作效率低下以及非躯体健康问题所致的消极怠工。本研究探讨康复治疗师职业韧性、组织认同与非躯体健康问题所致的隐性缺勤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影响路径,为加强康复治疗师队伍建设、提升康复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10-12月,根据江苏省地域分布与康复医学科专科建设情况,在苏南与苏中地区各随机抽取2所、苏北随机抽取1所(共5所)三级医院,对在康复医学科工作的康复治疗师进行调查。纳入标准:在职在岗;身心健康,无重大疾病史;从事康复治疗工作12个月以上;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愿配合参与调查。排除标准:实习生;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为96.09%。

1.2 调查工具

1.2.1 人口学资料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婚姻状况、职称、月收入等资料。

1.2.2 斯坦福隐性缺勤量表。该量表由Koopman等人编制[5],由赵芳等人进行汉化[6],其Cronbach's alpha为0.76-0.90。量表共有6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总分越高说明隐性缺勤行为越严重。

1.2.3 中文版职业韧性量表。该量表包括自我信念、自我依赖、变化接受能力和突破传统职业成功观念4个维度,共有45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总分越高说明职业韧性越强[7]。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为0.74。

1.2.4 组织认同量表。该量表共有8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将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不确定、符合和非常符合分别赋值1-5分,总分越高说明组织认同感越高[8]。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为0.67。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隐性缺勤、组织认同和职业韧性之间的相关性。采用AMOS 17.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组织认同在职业韧性与隐性缺勤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共调查221人,男性73人(33.03%),女性148人(66.97%);25岁以下89人(40.27%),26-30岁99人(44.80%),31-40岁28人(12.67%);未婚155人(70.14%),已婚66人(29.86%);大专71人(32.13%),本科59人(67.87%);工作年限为1-5年的有158人(71.49%),6-10年的有40人(18.10%);无职称者45人(20.36%),初级职称者130人(58.82%),中级职称者40人(18.10%);月收入≤3000元的有15人(6.79%),3001-4000元的有58人(26.24%),4001-5000元的有110人(49.77%);调查对象均为非在编人员。

2.2 康复治疗师职业韧性、组织认同与隐性缺勤情况

本研究中,康复治疗师职业韧性总分为(57.11±7.06),其中自我信念维度得分为(26.24±3.56),自我依赖维度得分为(9.53±2.60),变化接受能力维度得分为(12.98±3.17),突破传统职业成功观念维度得分为(6.52±2.10);组织认同总分为(22.66±7.21);隐性缺勤总分为(13.72±5.32)。

2.3 康复治疗师职业韧性、组织认同与隐性缺勤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我信念、自我依赖、变化接受能力、突破传统职业成功观念4个职业韧性维度得分、组织认同得分与隐性缺勤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见表1。

表1 康复治疗师职业韧性、组织认同与隐性缺勤的相关分析(r)

2.4 康复治疗师职业韧性、组织认同与隐性缺勤之间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本研究中,各变量赋值情况见表2。

表2 变量赋值情况

2.4.1 人口学变量、组织认同与隐性缺勤之间的回归分析。以隐性缺勤得分作为因变量,以人口学变量、组织认同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经多重共线性诊断,自变量间无多重共线性,具有独立性)。结果显示,康复治疗师组织认同是隐性缺勤的影响因素(P<0.001)。见表3。

表3 人口学变量、组织认同与隐性缺勤之间的回归分析

2.4.2 人口学变量、职业韧性、组织认同与隐性缺勤之间的回归分析。以隐性缺勤得分作为因变量,以人口学变量、职业韧性各维度得分、组织认同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康复治疗师的职业韧性、组织认同是隐性缺勤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4。

表4 人口学变量、职业韧性、组织认同与隐性缺勤之间的回归分析

2.5 康复治疗师组织认同在职业韧性与隐性缺勤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以职业韧性为自变量,以组织认同为中介变量,以隐性缺勤为因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模型各项拟合指标较为理想(χ2/df=2.547,GFI=0.990,NFI=0.988,IFI=0.986,TLI=0.982,CFI=0.991,RMSEA=0.041)。其中职业韧性、组织认同对隐性缺勤存在负向作用(β=-0.342、-0.426);职业韧性对组织认同存在正向作用(β=0.631),模型中各路径系数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所构建的模型合理,数据拟合度也较高,可进一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Bootstrap法检验中介效应,样本量选择5000,结果显示Bootstrap 95%CI均未包含0,提示康复治疗师组织认同在职业韧性与隐性缺勤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值为-0.271,职业韧性对康复治疗师隐性缺勤的总效应值为-0.614,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4.14%,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见表5。

表5 组织认同在职业韧性与隐性缺勤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3 讨论

3.1 职业韧性对康复治疗师隐性缺勤有负向影响

本研究发现,康复治疗师职业韧性各维度与隐性缺勤呈负相关关系,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韧性各维度是隐性缺勤的影响因素。Richardson的职业韧性模型认为,当个体在工作中遭受职业相关危险因子时,为了协调平衡,会调动内在的保护因子(韧性)对抗危险因子,从而减少负性症状或行为的发生[9]。隐性缺勤作为职业过程中典型的危险因子,当隐性缺勤行为产生时,个体内在的职业韧性也被调动起来以克服工作中的压力或逆境,适应职业环境[10],因而被调动的韧性水平越高,其隐性缺勤程度越低。在职业韧性的4个维度中,变化接受能力维度对职业韧性产生的直接影响最大,其次是自我信念与突破传统职业成功观念维度。这一结果提示,一方面可以根据变化接受能力的不同来合理安排、调适康复治疗师的工作内容,提高其对工作的胜任力,从而减少隐性缺勤行为;另一方面,职业韧性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通过心理学干预手段提升康复治疗师的应对能力、克服逆境的能力、自我调适的能力,以提高职业韧性水平,从而抑制隐性缺勤行为的产生。

3.2 组织认同对康复治疗师隐性缺勤存在负向作用

组织认同是指员工在自我意识当中所融入和从属于组织的一种感知,也就是员工所具有的与组织同呼吸、共命运的觉知[11]。本研究发现康复治疗师组织认同与隐性缺勤呈负相关关系,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康复治疗师组织认同感是隐性缺勤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当员工具有较高的组织认同感时,其一般与组织存在一致的价值观,因而会在工作中展现出积极的工作态度,工作投入、工作绩效更高,这使得职业倦怠感得到降低[12],从而减少隐性缺勤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组织认同可以调适组织冲突,提升员工的工作配合度与工作动机[13],从而降低隐性缺勤水平。因此,应在组织内部构建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建立有效的职业发展与薪酬管理体系,倡导公平与团结合作的组织氛围,以增强康复治疗师的组织认同感,从而减少隐性缺勤行为以及由隐性缺勤而带来的生产效率损失。

3.3 组织认同在康复治疗师职业韧性与隐性缺勤间起中介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组织认同在职业韧性与隐性缺勤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4.14%,提示康复治疗师组织认同是职业韧性与隐性缺勤之间较为重要的中介变量。职业韧性作为对抗职业危险因子的一种特质,可以直接预测隐性缺勤,同时职业韧性、组织认同作为心理学与组织管理层面的可干预因素,通过提高职业韧性水平与组织认同度可减少康复治疗师的隐性缺勤,从而确保康复技术实施的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康复治疗师的人口学变量不是隐性缺勤的影响因素。刘贝妮等人构建的隐性缺勤行为理论认为,员工对隐性缺勤行为的决策是由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所致,其中内部归因主要包括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健康控制等个人层面因素[14]。江苏省康复医学专科建设目前大部分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康复治疗师队伍以30岁以下青年人为主,他们在学历、职称、月收入等方面差异不明显,因而个人层面因素对当前康复治疗师隐性缺勤行为的影响也较小。

4 结论

康复治疗师的职业韧性可直接预测隐性缺勤,还可通过组织认同对隐性缺勤产生影响。因此,在医院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以及康复医学科建设中,应通过提高康复治疗师的职业韧性、组织认同度来降低隐性缺勤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损失,从而确保康复治疗技术实施的效果,提升康复服务质量。

猜你喜欢

缺勤治疗师韧性
国外中小学教师缺勤现象述评与启示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护理人员隐性缺勤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什么类型的员工更易缺勤?
——从企业员工档案的角度分析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通过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教学评审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第8期课程班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