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地区茄子高效实用栽培技术
2021-11-16阳辉
阳辉
导读:茄子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药用功效,是桂林地区夏季主要蔬菜之一,但种植户管理水平不一、连作等导致病虫害发生严重。本文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催芽育苗、定植及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桂林地区茄子高效实用技术要点,为规范茄子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茄子属茄科一年生蔬菜,又叫落苏、昆仑瓜、吊菜子等,原产于印度,在我国普遍栽培[1]。茄子是为数不多的紫色蔬菜之一,也是餐桌上常见的家常菜之一,其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具有保护心血管、抗坏血酸、抗衰老和预防胃癌等功效[2,3]。茄子是桂林地区夏季蔬菜主要类型之一,主要供应广州等地,全市年均种植面积为6 000 hm2左右,主产区主要有临桂区、灵川县、兴安县、全州县等地。近年来,由于多年连作、管理水平不一,缺乏规范化技术参考等,茄子栽培中病虫害发生严重,造成产量下降,影响种植户经济效益,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介绍了桂林地区茄子高效实用栽培技术,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进产业健康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1 品种选择
宜选用商品性好、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广、抗性强的茄子品种,一般选择紫长茄品种,如桂林紫长茄、紫黑长茄、汇丰2号长茄,桂瑞丰6号,海丰长茄5号,也有少量白茄和青茄。
2 种子选择及处理
宜去正规种子店或公司购买种子,可以保证种子质量,也是实现增产增效的关键环节。播种前,将种子均匀晒4 h左右,待种子温度降至常温后,放入常温水中浸泡10 min左右,然后转入50~55℃温水中浸泡10 min,也可以用0.1%高锰酸钾液消毒30 min,可预防软腐病、猝倒病和立枯病等病害,浸泡后用清水将种子表皮冲洗干净,再置于常温清水中浸种24 h,最后捞出,晾干待用。
3 催芽
春季可将处理好的种子放入28~30℃的恒温箱中催芽,秋季催芽可直接在常温下进行。催芽期间要定期清洗种子,防止种子表面霉变,待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4 播种
①播种方式 可将催过芽的种子直接点播,也可育苗移栽。生产上多育苗后移栽。
②播种时间 桂林地区具有种植茄子的优越气候环境,充足的光照,充沛的雨量,可进行夏、秋两季种植,夏季一般在2月上旬至3月中旬播种;秋季一般在6月左右播种。
③苗床选择及处理 宜选择背风向阳、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土质疏松、排灌方便的平整地块作为苗床,大小视大田定植面积大小而定。翻耕地块,施足腐熟有机肥,耙碎整平,按畦面宽100 cm、沟宽45 cm、沟深25 cm左右的规格起畦,再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淋湿,待用。
④播种及管理 播种前,先将苗床10 cm厚的表土碎化,稍微压平,浇透水,再将萌芽的种子均匀撒在苗床上,然后覆盖厚1 cm左右的细土。春季播种,温度偏低,应搭建小拱棚加盖薄膜,保温保湿利于出苗;秋季播种时,若温度过高,则搭建小拱棚加盖遮阳网。幼苗具2~3片真叶时及时间苗,利于培育壮苗。苗期一般不用追肥,若幼苗瘦弱可追施1次薄肥,如0.2%尿素液。注意预防苗期病虫害。
5 定植
①地块选择 宜选择土质肥沃、疏松、土层深厚、排灌便利的壤土或黏壤土地块,近几年未种过茄科作物,茄子忌连作。
②整地施基肥 每667 m2施入腐熟有机肥约2 500 kg、磷肥45~50 kg、平衡型复合肥50 kg作基肥,再加入生石灰50 kg进行土壤消毒。翻耕地块,起畦,茄子宜采取高畦栽培,畦面宽90~120 cm,沟宽35~40 cm,沟深25 cm左右,覆盖地膜。
③定植 当幼苗具5片左右真叶时即可移栽,选择晴天进行。一般双行定植,株距为45~60 cm。定植前先将育苗床淋透水,方便起苗,尽量减少根系损伤。破膜,开好定植穴;将茄子苗竖直摆放好,覆土,土层深度以没过苗床土块为宜,浇足定根水。
6 田间管理
6.1 搭架绑枝
根据品种特征特性选择适宜高度的竹竿,缓苗期过后及时搭架,在距茄子植株8~10 cm处插竹竿,并用木桩拉线进行固定,防止植株倒伏,便于管理。用编织绳绑枝并固定在竹竿上。
6.2 调整株型
采用双秆整枝,保留主枝和门茄花下的第1个侧枝,其余侧枝摘除。主秆留果,将主秆上每朵花着生节位下的第1个侧枝留下,其余侧枝抹除。若植株生长旺盛,侧枝上也可保留1个果,果坐稳后留3~4片功能叶后及时摘心。及时摘除基部老黄叶、病叶、僵果和病果,减少养分消耗,改善通风透气。
6.3 追肥
缓苗后10~15天,追施浓度约0.2%腐熟稀粪水或平衡型复合肥溶液,每15天左右追1次,共追2次;开花初期结合培土追施花肥,每667 m2追施高钾型复合肥20~30 kg;结果期每667 m2追施高钾型复合肥20 kg左右,每采收2~3批果追施1次。
6.4 水分管理
雨水多时,及时排除积水;高温干旱时及时灌水,采取急灌急排,不宜串灌、漫灌。
7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苗期立枯病、猝倒病、黄萎病、菌核病、绵疫病等,主要虫害为茄螟。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相结合,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使用高效、低毒化学农药。
立枯病发病初期可喷淋95%噁霉灵原药精品3 000倍液或30%苯醚甲·丙环乳油3 000倍液;猝倒病可用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800~1 000倍液或69%锰锌·烯酰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黄萎病发病初期可浇灌20%二氯异氰脲酸钠可溶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2.5%咯菌腈悬浮剂1 000倍液或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菌核病可用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1 200倍液喷洒;绵疫病发病初期可喷洒66.8%丙森·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乙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茄螟可用5%氟虫腈悬浮剂1 000倍液、15%茚虫威悬浮剂4 000倍液或2.5%多杀菌素悬浮剂1 000倍液喷洒。注意药剂交替使用。
8 采收
当萼片与果实相连处的白色(或淡绿色)带状环(称茄眼)不明显时即可采收。一般开花后30天左右可采收。选择晴天采收,用锋利的剪刀从果柄基部平剪,伤口小,利于伤口愈合,减少病害入侵。按统一规格修剪后分级包装或直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