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0T磁共振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研究
2021-11-16郭钧忠林长华
杨 烈 郭钧忠 林长华
(厦门市中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
盆底功能障碍是指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盆底支持结构薄弱,造成盆腔脏器官移位所引发的功能异常。该病症在女性群体中较为常见,临床表现为性交困难、大小便失禁、排便不尽感等。该病症虽然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但是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临床上以手术作为检测盆底功能障碍的金标准,但往往因为有创伤、费用高、效率低、有瘢痕等问题影响了患者依从性。虽然部分地区也将超声技术应用在本病症的检测中,但是由于盆底超声视野小,尤其是对盆腔深部软组织的探查能力不足,导致难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影响了其应用效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磁共振因具有无电离辐射、组织对比度好、可形成多个平面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上,成为临床检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新方法[2]。本研究旨在分析3.0T磁共振技术对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47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年龄分布36~62岁,平均年龄(49.53±2.77)岁,均为经产妇。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表现包括:便秘25例(53.19%)、肛门不适或下坠感26例(55.31%)、排便不尽感18例(38.29%)、肛门肿物脱垂4例(8.51%)、外阴肿物脱垂1例(2.12%)、小便梗阻感1例(2.12%)。本次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支持,所有患者知晓本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盆腔及相邻组织外科手术治疗史者;恶性肿瘤者;凝血功能、免疫功能异常者;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高血压病、糖尿病者。
1.2 方法 ①超声检测方法:使用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Voluson E8,设置探头频率6~9 MHz,将探头置于会阴部正中矢状位切面,以耻骨联合定位后,以下缘作为水平参考线,形成二维成像;嘱患者做3次Valsalva动作,构建三维成像。②3.0T磁共振检测方法:在检查前30 min嘱患者充分排空膀胱后饮水300 mL,确保膀胱充盈,简单介绍磁共振检测的注意事项后,训练患者做提肛以及Valsalva动作。使用3.0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GE DISCOVERY MR750)。扫描相关数据为:矢状位T2WI扫描,FOV 360 mm×360 mm,TR/TE 1 749/66 ms;横断位T2WI扫描,FOV 340 mm×340 mm,TR/TE 1 749/66 ms;冠状位T2WI扫描,FOV 360 mm×360 mm,TR/TE 1 749/66 ms。将所有采集的数据上传至GE工作站后进行测量。在排便相检测中,以正中矢状位为扫描层面,要求患者在听到指示声音后做排便动作直至对比剂(使用超声耦合剂按1∶1加入清水后再按1∶100浓度混入钆喷酸葡胺注射液)排出。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由2名具有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医师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一致时确定为最终结果。
1.3 评估指标 以临床及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检查与3.0T磁共振检查结果的差异,分别计算检查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等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与3.0T磁共振检查结果比较 经3.0T磁共振检查显示膀胱脱垂33例、子宫脱垂34例、直肠黏膜套叠或脱垂30例、直肠前膨35例、肠疝2例、直肠脱垂2例,伴发盆腔、会阴部及大腿内侧皮下静脉曲张2例。3.0T磁共振检查结果与临床及手术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超声检查与3.0T磁共振检查结果比较
2.2 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比较 3.0T磁共振检测的检测价值整体高于超声检查技术(P<0.05)。见表2。
表2 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比较[n(%)]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是盆底结构与功能紊乱的统称,包括会阴下降综合征、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根据现有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女性的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病率高达20%,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该病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3]。临床上主要针对患者临床症状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排粪造影、超声以及磁共振等都是临床检测的常见方法,其中以临床及手术检查为诊断金标准,但是由于手术检测的特殊性以及超声检查的局限性,导致常规检查方法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4]。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磁共振检查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上,成为临床检测疾病的新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3.0T磁共振检查结果与临床及手术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T磁共振检查技术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均高于超声检查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3.0T磁共振检查技术具有满意的临床应用价值。
从解剖结构来看,女性的骨盆底具有多层、复杂的结构,周围的肌肉将盆底脏器官紧紧吊住,并维持相关器官的功能;而随着盆底肌肉群的弹性下降,会导致各脏器无法维持在准确位置上,由此引发一系列障碍。在3.0T磁共振检查技术检测中,可分别运用静态磁共振成像与动态磁共振成像的方法完成有效检测,通过测量盆底矢状位、横断位等位置,有助于全面观察患者的盆底解剖形态以及结构变化情况,并提高检测结果的精确性[5]。本研究中要求患者在排尿后再饮水300 mL,并通过Valsalva运动等,有助于提高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检查依从性。在检测过程中,3.0T磁共振检查技术的先进性表现在:①能够对盆底肌肉形态学做出有效评价,如观察患者耻骨直肠肌“U”形结构的消失将会改变盆底解剖学结构,并完成疾病的快速诊断。②在二维图像上测量患者的相关关键数据,包括肛直肠角、盆膈裂孔左右径与前后径、肛提肌半角等数据,对于上述数据异常情况,则证实盆底支持结构松弛现象存在[6-7]。同时,依托盆底动态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采取大量的图像信息,可用于随时观察盆腔肌肉状态,记录重要脏器官的位置变化情况,患者通过Valsalva动作能够增加腹压并完成磁共振扫描,提高了检测质量[8]。磁共振多层面成像的优势使得一次性的检查可获取多个部位器官的影像,满足疾病临床诊断的要求[9-10]。
综上所述,3.0T磁共振检查技术在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临床检测中具有令人满意的效果。